我们也是同一列火车到达的阳高。我们村在阳高县的东南面,离
县城22里路,(北徐屯公社、柳家泉大队)是滩地,村的南面就是桑干河。记得那天三套马车把我们10个人(35中男生6人,女8中女生4人)接到了村里,民兵连长和妇女主任,学校的赵老师,带着很多人敲锣打鼓地在村口迎接。一直接到大队部(一座像庙的大院,后来听书记说,原来这是个关帝庙,文革时才改成大队部,北面的房子打通了,很大,东西两面有两个大炕,估计坐百十多人没问题,我们进屋时看到已经有很多老人和孩子在炕上了。)我们幸运的很,大队的副书记是今年刚从北京复原的老兵,今后的知青的生活和劳动就由他负责。的确,在后来插队的几年中我们的日子要比附近其他插队的村好的多。(因为我们第二年的夏天就住上了给知青新盖的房子。当时在我们村可以说是最好的了。现在我们知青点的房子保护的很好,是学校老师的宿舍。)来我们村玩的别的村的知青都说我们遇到了好书记。我们和村里的许多同年人成了好朋友,每天晚上知青点的屋里都有村里的老乡来串门,我们工作后一直有来往。在大同工作的时候经常回到村里去看看。76年回京工作后每隔2--3年我们也会去看看曾经插队生活过的地方。2008年插队40周年的时候我们回村时见到了当的书记和队长,说起当年的事,他们都还记得很清楚。现在他们已经老了,但身体还都很康健。现在的书记是当年经常在知青点玩的朋友,比我们小几岁,每次回去对我们招待的很好。
我们村插队的10个人有7个人先后调回了北京(5男2女)现都已经退休,有时还在一起聊聊。另外3个人因当年调去了父母的干校,后来就失去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