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摇篮——呼伦贝尔大草原(之一)
“在我长大成人的时候,忘不了一只神奇的摇篮,那是一副雕花的马鞍,马背给我草原的胸怀,马背给我无比的勇敢……”每当听到德德玛那首《雕花的马鞍》饱含深情的歌曲,让我久久不能忘却四十年前下乡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难忘的情怀。那是一代年轻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那是年轻人走上人生道路的起跑线;在那里我们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在他们的呵护下不断成长;在那里我们留下了割舍不断的民族情谊,体验到民族大团结的真谛。
下面记载几段难忘的往事,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
·感恩篇·
烛光里的“额吉”
1968年冬季是来到大草原的第一年,被分配到一个蒙古包放牧牛群。呼伦贝尔的冬季白天也要摄氏零下20多度,在白雪皑皑的大草原,冬天要穿“毡疙瘩”,不穿袜子,只用方白布裹脚,鞋里垫上骆驼绒毛就是鞋垫,又保暖又吸汗。人家都说,汗脚的人容易冻脚。我从小就是汗脚,一天下来我的裹脚布和鞋垫都是潮乎乎、湿漉漉的,睡觉前就放在铁皮炉前烘干。蒙古包做饭、取暖是用铁皮炉,睡觉时火就熄灭了。晚上没有火,想烤鞋垫只是靠睡觉前的一点余火,烤不干第二天就凑乎穿。可是我从来没有理会,第二天为什么穿的总是干鞋垫和裹脚布,穿上以后总是暖暖乎乎的。有一天,睡下以后一翻身,脸上热乎乎的感觉,睁眼一看额吉(蒙古语:妈妈)没有睡。我仔细一看,在微弱的烛光下,老妈妈手里正举着我那潮湿的鞋垫,在炉子边慢慢地翻烤着,炉子也没有熄灭。啊!原来我每天穿上干爽的鞋垫是您老人家夜晚亲手烤干的呀!“额吉,我的好妈妈……,”在被窝里我抑制不住眼睛湿润了。四十年过去,想老妈妈也应该八、九十岁了,遥祝烛火下的额吉健康长寿,远方的孩子没有把您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