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红梅又把我们带到了那年那月,那时我们寻常百姓家过节也要节衣缩食,所以都宁可起早贪黑排长队,凭票、本去购买计划商品。年关将近时,胡同里的大婶大妈们,经常交流沟通哪里有计划商品到货,“组团”前去排队购买。年的味道,便从那一列列购买年货的长队中扑面而来。
那时年货的丰盛性,自然与现今不能相比。厨房里,萝卜、白菜、粉条等大众菜永远都是主角,番茄、黄瓜等“反季节蔬菜”那时尚闻所未闻,既便东单菜市场那样的大市场有些西红柿、黄瓜什么的一般也贵得要命,咱一般百姓也是买不起的。
大工厂的哥们姐们喜欢互相来往,车间里爱交往的一般流行轮流坐庄过年。带上老婆孩子,轮流到关系比较铁的师傅、工友家里,吃吃喝喝,坐坐聊聊,我们没结婚的光棍儿们也就忙着到处串,如在GH村里的我、林双、求索、初初等等…都是在串门、家访中过来的,五、六天的春节假也就打发过去了。对于像我这样刚从村里回到城市的知青来说,年的热闹的味道,就是在工友们之间浓浓的友情中感受到的。过了年第一天上班讲究开门红,到了厂门口真象红梅、一根筋所说的“难忘啊”!
岁月推移,“年”在社会转型中,继承着传统,也不断增添着新的时尚元素。老国企年代的年啊,也就成为我脑海中绝无仅有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