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回忆:年少时的第一次绍兴老家行


  共有7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回忆:年少时的第一次绍兴老家行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黄牛
  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7 积分:173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19 11:33:00
回忆:年少时的第一次绍兴老家行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5 20:54:00 [只看该作者]

      快过年了,不知道为啥有时候就想起了小时候的第一次回老家----浙江绍兴的一个小镇。
      1957年春节前,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考完的第二天,等不及成绩单下来,就跟父亲第一次回了趟绍兴老家。母亲在之前已早早的买了火车票,当然是慢车了,也不知道那时有否“快车”。
         宁波离绍兴不远,现在坐动车也就三站路(小站早就不停了),就是从宁波向杭州开,第一站余姚,第二站上虞,第三站就绍兴了,最多一小时,现在还有高速公路,自己开车愿意的话一天来回也很正常,但那时候去一趟真的不容易,就像出远门似的。我老家在绍兴城西北,离开城里直线距离几公里叫“东浦”的小镇边上的一个叫“袁家皎”的大村子里,据说历史上也以产黄酒出名。
         记得那天天没亮,就被外婆叫醒了,帮我穿上了新棉衣和新裤子,一边叮嘱我,“人大了,仔细点,别弄脏了衣服”,妹妹没叫醒她,而弟弟那小子才出生呢,所以没人跟我竞争。母亲早早的起了床,准备了我们爷俩路上吃的点心,我记得背了一个军用水壶,父亲大包小包的提了不少给绍兴老家亲亲属属的见面礼,特别是孝敬奶奶的礼品,是用厚黄糙纸包成、正上面有张红字表明是那家店号买的“包头”,无非是些红黑枣、胡桃、糕点之类,当然是宁波那时有名的店家买的,那时拎到乡下是很体面了。至于其他礼品要不是暗出出的不知道,要不就是人还小根本没关心过。
      吃了早饭就顶黑出发了,我当然很兴奋,由于那时住南门原永宁巷小学边,所以出来走到当时刚开行的第一路公交车起点站宁波永宁桥(延庆寺南大门处)公交车站有段路,全是石板路。父亲与我一样兴奋,后来才知他是解放后第一次回去看看我阿娘呢。父亲是阿娘的大儿子,从十几岁出门到上海学生意,历经艰难,成了家,也混出来了,几经周折漂泊到宁波总算生活安定下来了,似乎也归心似箭。当然事先已经写信告诉乡下了。跟在他后面,黑越越的一点不怕而且还蹦蹦跳跳的,他不时的回头小声吼我:走路小心点!

      到了永宁桥延庆寺门外,记得那时好像外边还有朱红漆木栏?是第一路公交车“1路”的起点站,天未明,路灯昏暗,那时汽车极少,晚上真是“路可罗雀”吧,曾经的护城河--濠河里也安安静静的(白天来往船很多),我们爷俩等了很长时间,父亲告诉我,我们必须坐头班公共汽车,这是我第一次坐“公共汽车”,终于车来了,在延庆寺门口掉头,到起点站牌子下我们上车,是一辆木制座位四周围起来分布的车,售票员在中间门边,驾驶室与乘客是用栅栏隔开的。一路经过阿毛饭店、灵桥、东门口、浮桥北、轮船码头、新马路、草马路。。。。,终点站就是庄桥,即那时的杭甬铁路起点站。
      那时庄桥火车站也是客货两用站,到了火车上,啥都看不厌,这慢车可真够“慢”的,真的可是“站站”停,票价好像一元八角钱(那时候宁波到杭州的慢车才3元人民币,绍兴位置在大概三分之二处吧),但车上卖吃的似乎很丰富。这样好不容易从早上七点左右开车,到绍兴就是下午四点太阳沉西了,其中的小站非常多,与江南人口的密集可能也有关吧? 后来那些沿路站基本没啥增减,十几年后文革串联、去黑龙江支边,以至于都会背出来了。
         下了火车,我和父亲在一个路边小店吃了点饭,记得是绍兴霉干菜烧肉和绍兴特有的“盐菜”,就是蒸咸白菜,上面浇些油,还有兰花豆腐干之类的,记得真是好吃。父亲也很高兴,可能马上要看到奶奶的关系吧,他还喝了点绍兴家乡的状元红(一种绍兴黄酒),还给我尝了点,哈哈,大概他以为绍兴男人应会喝黄酒,也就大概五分、一角钱一碗。稍事休息酒足饭饱后,领着我走到了城关边的河边,我们老家绍兴就是河流和湖泊多,那时更多!所以一般区内交通出行全以船为主,有的地方不用船根本走不通。只见河边的“河埠头”沿一字排开了许多揽客的乌蓬划脚船,船老大基本上都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里写的那样,戴着绍兴特有的那种叫“毡帽”那样的像个圆锥体样的帽子(后来我才看到,我的那些表兄堂兄和其他绍兴大小男人大都那时全戴这种帽子,是以前浙江绍兴男人的一大着装的特色和标记!),用脚踩一支长长的桨,用手划一支小桨,基本上当舵使用有时候也当桨使,但我现在也没明白既用手划又用脚“划”,这绍兴的乌蓬船家的小脑肯定要发达一点才行吧。船一律盖着竹编的船篷以怕下雨和太阳,基本漆成乌黑。父亲和船家说了一会绍兴话,好像在讨价还价,我们就下了船,能坐六个人的乌蓬船不知道怎的就坐了我们父子俩,记得好像有十几里水路,每人一角钱。
      当时还小我也不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只知道我坐了一天火车也累了,天也黑了看不到两岸的景色,父亲叫我躺在船肚子里,里面被擦得非常干净,我就一人躺在船上听着船老大有规律的划桨声和水流的潺潺声。我父亲就一边和船家用家乡话聊天边看着前面抽烟。现在想来他肯定在想念马上能看到的他母亲、我的奶奶吧,由于是冬天了,记得到奶奶家早已是掌灯时分了。
      船头轻轻的碰了一下,我被叫到了船头准备下船,这时候在黑暗中船头的前边,我看到了一个巍颠颠的小老太太,一手拿着一盏绍兴人说的“洋油”灯,一手放在额头上,咪着的眼睛,旁边是两个农民样的汉子,后面还有几位长辈,后来知道那是我二叔和三叔,他们齐声对着那小老太太嚷嚷着:“来哉来哉来哉。。。”!只听我父亲用长年在外已变形的绍兴口音叫了一声“姆嬷”,声音明显带着哽咽。。。。, 奶奶见到我,脸上皱纹更深了,一把将我搂在怀里,说不出话来,只有嘴巴摄摄着,我用大人事先教我的绍兴话叫了她一声:娘娘!我发现她牙齿完全没了,而后一一根据介绍分别正式的叫了边上各位长辈,大伙将我们迎接进房子里,就在厨房里,和各位堂兄堂姐妹见了面。然后吃点心,大人喝酒。

       原来,我奶奶二叔三叔家他们住的是绝对一处大房子,前后有三进,这是后门,就对着流经村子和镇上的一条河,河又绕到了前大门,所以房子三面被河围着,此河看来是主要的交通水路,也通城里,坐船可直接到我奶奶家的后门,在绍兴及江南,这种河边有着很多用石头精心建造的一个个小“河埠头”,用以交通出行、洗东西、挑水等等。      后来又去过两次,记得好像生产队出工,很多地田去干活必须是用船才能到达的。有些地方还专门设置了两岸来回可以拉的船以方便行人,当然是没船老大的小船了,两根绳系在船上,摆渡人上船了就可以自己往对岸拉着过河。


      据说,我老家祖上传下来本来酿酒,但也种田,所以我奶奶一直到九十多了,每天还喝酒,就一小杯。
      由于我父亲是“长子”又是“在城里”的,我又是当然的“大孙子”,尽管比我年纪大的“孙子”还有几位,绍兴农村对长子和长孙是有着特殊待遇的,所以那热情而又规矩的情景可想而知尽管我还不是完全懂事,尽管那时候是实在没啥可吃的。不过我后来在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和沈雁冰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后,却时不时回想起儿时候那次回老家看到的,刻在家乡人的脸上那种苦难和无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么多年,还呈现活脱脱一幅先生笔下的闰土的形象。当然,一直到在随着改革开放后的你追我赶,目前是天翻地覆不能同日而语了。
      过几天又将是阴历大年,现在奶奶、外婆和父母、三叔早已先后作古了。非常怀念他们。

                                     2012.1.7下午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5 22:42:00 [只看该作者]

      我曾去过绍兴,只玩了一天,坐过楼主所说的那种乌篷船;也去过余姚,只没到过宁波,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去宁波看看天一阁,那是做过图书工作的人的圣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6 8:52:00 [只看该作者]

童稚之年回绍兴,

沿途经历记得清,

奶奶疼爱长孙娃,

终生怀念到如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