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乌旗的第一根高烟囱——兵团生活回忆录之六十三
一
1974年6月,师部砖厂24孔轮窑开工建设,我们连承担了与之配套的30米烟囱的建设任务。
当时“轮窑”还是先进技术,整个东乌旗都没有(是否整个锡盟都没有,未作调查),烧砖都用传统的土窑,师部砖厂是土窑,各团新建的砖窑还是土窑。
我对砖窑的印象主要来自电影《地道战》,认为砖窑都是活捉鬼子队长山田时的那种像个大坟包的土窑。
电影中的那个土窑个头不小,可师部砖厂的土窑没有那么大,而老二队附近的那个土窑,个头更小。1969年入冬时连里没有砖砌炉子,连长陈晓春带人拆窑扒砖,拆的就是老二队附近的那个小砖窑,感觉它的直径超不过五米。
这种砖窑从外形看,还像特号的大馒头,不知人们说的“馒头窑”是否就是这种土窑。
这种土窑虽然建造起来比较容易,但不能连续烧制,产量低,能耗高。师部砖厂土窑的年产量是多少我不清楚,但知道51团、52团、53团的3 个新土窑加在一起的年产量才25万块,所以师部砖厂那个旧土窑的年产量也绝对高不到哪儿去。
而师部建设对砖的需求是越来越大,所以师里决定要在师部砖厂建一座技术更为先进的大型砖窑——轮窑。
这种轮窑建造有环形的窑道,窑道外侧隔一定距离设一个窑门。烧砖时可以分段儿向前焙烧。后边的烧好后,取出成品放入新砖坯,不影响前边的炼制。由于是环形窑道,不断向前燃烧的火焰还会焙烧到新放入的砖坯,从而实现循环烧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能耗。
我们师要建的这座轮窑为24门,可年产红砖800万块。
这种轮窑的建设难度相当大,主要是与窑体配套的那根30米高的烟囱,不是一般二般的施工队就能建起来的。
当时整个东乌旗都没有这样的技术力量,要建烟囱兵团就得靠自己。为此师里提前安排了我们的那次保定培训,并特意培训了4名架子工。
虽然经过了技术培训,但我们连并没有建设超高建筑的经验,要圆满完成任务,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严峻考验。
开工前,连里专门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诸葛亮会”,分析面临的困难,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会后,全连上下都卯足劲,要大干一场。
二
连里对这项工程高度重视,连长、指导员随时指导,副连长陈书贺和副指导员王会元则亲自带队施工。
施工的第一步是搭建脚手架。搭建脚手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师里给准备的木杆不合适。建烟囱一般都选用杉篙,可师里给准备的是松木杆、杨木杆。杨木杆按规定是不能使用的。更要命的是所有木杆都不够粗,小头儿的直径都达不到规定的最低限度8厘米。
为此副指导员王会元与主管此事的那个干部吵起来。王会元说,用这样的材料搭那么高的架子,会出事的。那个干部是现役军人,态度蛮横,说,让你用你就用,出了事儿我负责。王会元说,是我们上去?还是你上去?摔下来你怎么负责?你负的了责吗?
听说有这么大的责任,那个干部软下来,同意商量解决的办法。最后商定,师里多准备松木杆,两根绑在一起当一根使用。
具体负责搭架子的是新组建的8班。在保定培训的4名架子工是新8班的骨干。贲永怀担任班长,孟宪福担任副班长。班里的成员我能想起来的有李忠民、张洪全、陈久忠。
烟囱是又细又高的建筑,为它搭的脚手架自然也又细又高。这种又细又高的架子特别容易晃动,站在上面运杆、绑杆非常危险。而乌拉盖草原是多风的地区,刮风是家常便饭,年平均风速达4.1米/秒,还净刮大风,最大风速曾达28米/秒,达到十级。站在上面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架子工小伙子们,那是胆大心细,既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冒风作业,很快就把架子一步一步地搭建起来。
如何保证搭起来的架子抗风,能在在大风中屹立不倒,是架子工们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他们认真分析之后,决定增加缆风绳。
缆风绳是固定较高物体的拉索,多为钢丝绳。一般是分组设置,按照规定的高度,一段儿一组,一组最少4根。每根都按照一定角度斜拉下来,固定在地锚上。这样就能保证物体的稳定。
为了对抗大风,他们在规定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缆风绳的密度,提高了脚手架的安全系数。
由于脚手架要配合工程进度来搭设,出现的问题要随时解决,而瓦工又是两班作业,所以架子工们几乎是不分上班下班,不分白天黑夜,只要需要,随叫随到。
三
瓦工之所以要两班作业,是因为师里要求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建好烟囱。
当时主管师部基建工作的是刘桐副师长。这位首长对工作高度负责,还有股子“只争朝夕”的精神,他恨不能一个晚上就把图纸上规划的建筑都变成现实。
他最上心的是已规划建设的师部大礼堂。师部原来有个小礼堂,但放不了多少人,因此又规划了一个大礼堂,据说是东乌旗最大的礼堂。而建设这个礼堂需要很多的砖,师部砖厂以当时的生产能力是无法提供的,因此,刘副师长要求争分夺秒建成24孔轮窑,以尽快大批量出砖。
而建设轮窑的卡脖子工程就是我们要建设的大烟囱,因此,我们要在保证安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连里瓦工倒是不少,但建设烟囱的施工场地空间有限,放不下多少人,因此连里就安排了两组瓦工轮流作业。一组由副连长陈书贺挂帅带班,一组由副指导员王会元挂帅带班。
虽然我不是瓦工班的,但我还真的上到架子上看过瓦工们怎么施工,因为建烟囱用的钢筋就是我加工的,送钢筋时我曾特意上去参观过。
加工建烟囱用的钢筋,让我的钢筋“作坊”开了张。印象中我和冉俊杰去基建科借了一个绞磨,用它替代卷扬机拉直了细钢筋。又由冉俊杰持大锤,我持活动克子,用保定二建送给我们的克子切断了钢筋。下料的尺寸是按照基建科提供的图纸计算的。绘制图纸的是基建科负责工程设计的技术员金保华。印象中建烟囱用的多是细钢筋,加工的形状也都很简单。
一般情况我们把加工好的钢筋送到工地即可,不用把它送到架子上。可我实在想看看这么高的烟囱是怎么砌的,以亲眼见证六师发展的“历史时刻”,就跟开提升机的战友打招呼,让他用吊篮将我和钢筋一起送上去。印象提升机是禁止载人的,因为不安全。可我看瓦工们都乘它上下,也就放心地坐了。
那时烟囱已起到十几米,站在上面可以饱览草原风光。就在我心旷神怡地观赏美景时,却感觉到脚手架在随着烟囱轻微地晃动。
我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干活的瓦工,问他们烟囱是否有问题,他们笑着告诉我,晃就对了,不晃就歪了。
他们还让我看那个压在烟囱顶部的大十字架,并指着它中心吊着的绳子说,下边有个大线坠,只要保证线坠的尖一直对着下面的中心点,而烟囱的环边又与它的中心等距,烟囱就歪不了。
为了保证烟囱环边始终与十字架的中心等距,他们是边砌边量,不厌其烦。
我在晃动的架子上呆着有些头晕,可干活的瓦工们却似乎没有什么反应,都紧紧张张,一门心思地干活。
四
如同家常便饭的大风,不仅影响了8班搭架子,也严重影响着瓦工的施工。因为大风来了继续干活非常危险,所以只能停工。
在烟囱砌到大约二十米时,曾经出现过一次大风造成的险情。
那时,陈书贺副连长带班在上面施工。他无意间发现一股旋风向这边袭来,那旋风遮天蔽日,看上去风速极快,就立即命令大家下去躲避。
上边的七八个人都上了提升机吊篮,而他因发现有东西要拿,又从下行的吊篮中爬上架子。拿到东西之后,吊篮已离他较远,他只能顺着架子往下爬。当爬到离地面还有三米时,架子已开始晃动,他不敢再爬,果断地跳了下去。
落地后他就清点人数,发现所有人都撤了来下,这才放了心。
就在人们撤离的同时,旋风到了。呼啸的大风卷着沙石,打得人们睁不开眼,还把架子上的东西掀得噼里啪啦向下落,什么脚手板啊,灰槽子啊,钢筋和砖啊,统统都掉了下来。
等人们睁开眼观察时,发现架子上还有两脚手板没有掉。它们被大风刮起来,像帆一样地平贴在了架子的立杆上。由于它们增加了架子的阻力,架子带着烟囱在风中不住地晃动,如果不赶快排除,就有可能会带倒架子和烟囱。
千钧一发之际,班长窦长岗大喝一声:“我上!”就冲向架子。负责施工的基建科技术员赵祥林也跟了上去。二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到架子上面,在狂风中排险。他们各自选好合适的站立位置,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手板。大约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惊险战斗,才成功地将那两块脚手板弄下去。
把两块脚手板弄掉之后,架子还在风中摇晃。为了彻底消除隐患,8班的架子工们又冒着大风给架子多加了几道缆风绳。
大风过后人们清理落在地上的东西时,发现竖着落下的脚手板插入地下十几公分,竖着落下的钢筋深深地插在了脚手板上。如果当时不是果断撤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带班的陈书贺副连长惊出一身冷汗。
事后听说,那次的大风接近十级。
如何排除大风对施工的影响,成了瓦工们的心病。后来他们发现大风基本上都出现在白天,而夜间有风的概率较小,便将白天两班作业改为夜间两班作业,从而减少了风的困扰,加快了施工进度。
五
经过16天的紧张战斗,这根30米的烟囱顺利建成了,经过有关部门验收,质量完全合格。
在我们建盖烟囱的同时,轮窑的窑体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印象中是师里请的民工师傅在干这个工程。当我们的烟囱建成时,他们的窑体也完工了。
为了能尽快点火生产,师首长要求8班在4天之内拆除架子。架子工们昼夜施工,只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新建成的轮窑成功点火,开始烧砖。
我曾特意上到窑顶,观看他们怎么加煤。原来窑顶上有好多加料孔,透过加料孔就可以观测砖窑里面的燃烧情况。如果需要加煤了,用小铲将煤倒入加料孔即可,非常方便。印象中那个加料孔有盖子,打开盖子就可以看到里面熊熊燃烧的火焰,看到烧红的砖块。
不久,师里召开了师直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我们连在建设轮窑中的贡献,并宣布生建部给我们连8班记集体三等功。在表扬8班时,师首长曾提到8班在搭建烟囱脚手架的过程中,为国家节约开支三千元。
另外师首长还表扬了我们连一个叫李红霞的战士。
她的事迹在我给连里写的工作总结中曾经提到,不防原文抄录如下,也看看当时我是怎么表扬人的(那时我已不是文书,为什么还写连队工作总结?不得而知)。
“烟囱施工开始时,女战士李红霞同志正在害病,医院让她全休一个月。但她想到烟囱工程是连队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准备要完成的第一个工程,必须完成好,决不能让阶级敌人看了笑话,就没有休息,带病参加了施工。
当时架子上的人员比较少,女战士李红霞就勇敢地爬上架子,每天在上面忙碌,一会儿给瓦工同志递砖,一会儿给瓦工同志运灰,很少停歇,为烟囱工程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同志们的好评,受到了师首长的表扬,得到了部党委的嘉奖。”
经过此次施工,我们连的架子工在整个东乌旗都有了名气。后来东乌旗建烟囱时拆不了架子,就是请我们连的架子工帮助拆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0726112335-2011-09-14 22-31-39.jpg:
这就是我们连建的那根烟囱。2009年我们重返乌拉盖时,它雄姿依旧,仍在使用。
不过我们那座轮窑可能已不再先进,据说已有了更先进的隧道窑,而24门以下的轮窑则面临淘汰。至于我们那座轮窑什么时候升级换代,就不得而知了。
轮窑烟囱建成后,我也写了篇稿子寄给《兵团战友》报。稿子依然生拉硬扯地将其与批林批孔运动挂钩。这篇稿子也见了报,全文如下:
六师战勤连自力更生
建成轮窑三十米烟囱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六师战勤连认真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在技术条件薄弱、气候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圆满完成了建盖师砖厂轮窑三十米烟囱的任务。
建盖烟囱,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安全可靠地搭起架子。开始,架子班个别同志有畏难情绪。党支部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狠批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上智下愚”的反动谬论,使架子班的同志们克服了自卑感,树立了信心。他们在工作中,胆大心细,互帮互学,克服了重重困难,架子随着烟囱一节一节搭了起来。另外,建盖烟囱需要钢筋,可是,连队没有制作钢筋的专门设备。为了突破这道难关,连队的两个钢筋工,自己动手制造了必要的工具,及时制造出了建盖烟囱需要用的钢筋。内蒙古草原,白天多风,在高空作业,比较危险。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党支部和瓦工同志们研究以后,把白天作业改为夜间两班作业,克服风大造成的困难。干部和兵团战士们经过苦干实干,仅用十六天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经过有关部门检查,他们盖的烟囱质量完全合乎要求。
(连报道组)
刊载于1974年8月20日《兵团战友》报
那时反对突出个人,我写了稿子都署名“连报道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752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75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