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画册的思索
-----作者 屏新故人
如果要评选中国特色之最,“知青”肯定能拔头筹。知青这一群体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在全中国是空前绝后。从这个群体中,走出了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副主席、副总理;走出了人民军队的将军;走出了内阁成员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封疆大员和各级高官;走出了国企、外企、民企的各级老总和高管;走出了各类各专业的高级学科专家和海外华人中的精英;走出了共和国的脊梁。谈起他们,很多人在钦佩赞叹之余都要说上一句:多亏有知青这碗酒垫底……可在各地区的下岗失业、享受低保的人名单中,少不了知青的名字,在急需救助的贫病交加及残障人中,也不乏知青的身影。这个反差极大的群体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逐渐被社会遗忘和遗弃。可是无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还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通史上,又有谁能越过知青这一页呢?没这一页历史就不完整。
“洋插队”和“土插队”都是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可没听有人抱怨“洋插队”。那是因为所有“洋插队”的人都是明明白白的自愿者,他们有明确的目的和打算,他们是怀揣希望奔着美好前途打起了背包;土插队是让人稀里糊涂、怀着诸多疑问、怨愤、不甘、无奈和憧憬扛起了行囊,有的甚至是歧视的发配;谁也不知道“再教育”的路指向何方。我敢说,真正积极的、想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心甘情愿下乡的知青并不多。最后在失望和绝望到极点后,红土地知青出格的行为终于惊动了中央,才有了知青的大返城和今天。尽管下乡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下乡的目的和原因也不尽相同,尽管大家都踏上了同一趟知青列车,都戴上知青的头衔,但十个月和十年,感受和遭遇却截然不同。细想一下,知青的命运和出路与他们的家庭息息相关。
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知青们开始怀旧,在用各种方法纪念已经逝去的青春。大家积极响应号召,翻箱倒柜地找出带有历史痕迹的老相片和老物件,主编和各位编辑们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编排画册,就是为了真实的反映红土地知青的过去和现在。这种认真、严谨、求实的工作精神让我们钦佩和称赞。这本画册,确实真实记录了八千子弟———不!严格说是部分八千子弟40多年的生活轨迹。几十年后看自己青春的印记,有人是轻松的笑谈;有人是深沉的思考;而有人则是刻骨铭心的惨痛。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昨天恨你今天爱你”;一些知青离群索居,不与知青同学发生任何联系,不参加任何知青的聚会和联谊活动;一些同一营、连的知青老死不相往来;一些人甚至不愿意再提自己曾经的知青身份;就是因为过去的遭遇在知青们心中播下的阴影,几十年挥之不去;更有许多知青甚至不敢再掀开那块伤疤。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故事被歪曲被湮灭了,一些非常惨烈的悲剧和人物并没有写出来。所以说它只反映了部分知青的部分生活。
今天当我们在欣赏画册、回忆知青生活时,常常让我想起那些被掩埋、被抛弃、被侮辱的知青们,不知他们现在是否瞑目,又魂归何方?!要知道这些做了孤魂野鬼的知青们,不是死于战乱;不是死于自然灾害;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意外事故;而是非命于狂热、激情、无知、传统、绝望……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不该失去的生命凋谢了,谁能说得清他们的死是轻如鸿毛还是重如泰山?还有那些至仍徘徊在贫困线上,那些身残生病的的知青们,又有谁来关注过他们?
龙年吉祥、龙年财旺、龙年……的新春祝愿尚在耳边回荡,欢庆的日子似乎不该提这些令人不快的往事。可是“石光荣”们从来就没有忘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躺下战友的身躯;我们知青在安度晚年的时候也不该忘却已经离我们而去和仍在贫病中生活的知青。没有他们的遭遇,知青问题不会引起那么强烈的社会关注和中央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知青回城的铺路石。别人都可以忽视他们,知青们却不能!尽管没有集结号,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
我多么希望:这本画册能够成为让社会再次关注知青这个群体的敲门砖,让社会客观全面地评价知青。我们把青春献给了红土地,绝不仅仅是曾经在云南生活过的北京人。
我也在祈盼:知青们在经历了苦涩的青春后,都能有一个金色的、有收获的秋天
我更要呼喊:回来吧!那些游荡在异乡异国的知青魂灵。你们的父母、亲人每年都会在年三十的饭桌上给你们放上一付碗筷;回来吧!在故乡的天国里保佑父母、亲人安康幸福!
古往今来,骏马和美女都属于部落首领;掌声、鲜花都献给了成功者。歌功颂德的赞歌我们听的太多太多,例行公事的咬文嚼字也早已厌倦。每个知青都打开心扉中紧闭的大门吧,知青的历史知青写,还给社会和人们一个真实的、毫无矫揉造作的、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知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