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象父亲母亲一样的中国知青骄傲
我的爸爸妈妈是下过乡的老知青,和他们一同下乡的知青有这样一位“插友”,他叫白益淮,我叫他白伯伯,他不仅到内蒙古下乡,还去过黑龙江,在那里经历过许多难以忘怀的事,后来听说呼玛县要编写〈知青回忆录》,便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写了出来,编进这本书里。我读了他写的故事,对他们有了一些了解,我想谈谈对他们经历的感想。
当年,我的父辈们满怀着屯垦戍边的热情,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异乡,为此他们不惜付出宝贵的青春、满腔的热血、辛勤的汗水,还必须要有长年离开父母亲人的勇气,这对予我们这些当今年代的“同龄人”来说,不仅难以想象,也很难做得到。
白伯伯是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的上海知青,1969年又被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炮声召唤到了被中央军委命名的反修斗争的一面红旗——三合战斗村插队落户。参如了有名的“吴老八岛自卫反击战”,以“三合村民兵连"的副班长的职责完成了捍卫祖国尊严的先荣使命。知青们不仅要参加保卫边疆的战斗,还要参加更加艰苦的农村劳动,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战天斗地”,“修理地球”。其实,不仅白伯伯有这样的经历,而且每一个知青都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这些经历各有不同罢了。不过,没有上山下乡的人不可能有这种经历,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这些经历。今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访他们曾经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大草原,同行的还有许多老知青和他们的子女。这些老知青虽然都已年过半百,但都对三十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总是在牵挂着那里的山村和老乡,总想着再为老乡们做点事情。
汽车不知爬了多少山,跑了多少路,终于在我妈妈插队的村子里停了下来。都过去三十多年了,妈妈居然还记得老乡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地认出了他们,看到妈妈和老乡们那样地亲热,全村的老乡都来欢迎我们,我真的好感动!妈妈告诉我说:村里原来很穷,住的都是土房,现在有不少人住上了瓦房,还有人养起奶牛,连原来光秃秃的山都长上了树木。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爸爸还给我拍了照片呢!爸爸插队的村子在山上,可惜我们没有来得及去看看,据说山上比山下还要穷。其实,我看得出来,爸爸妈妈对于他们的经历很有些骄傲,但我们这一代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情,也许父辈们感到的不仅仅是骄傲,更准确的说是百感交集吧!因为那里毕竟是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和热血汗水的地方,那里寄托着他们的思念和期望,他们希望老乡们尽快富起来,摆脱贫困,这其实就是他们当年上山下乡时立志要做的事情……
美国罗切思特理工大学 侯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