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记忆与珍藏 → [原创]抹不去的岁月


  共有248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抹不去的岁月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静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2 积分:58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17 12:30:00
[原创]抹不去的岁月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8 9:45:00 [只看该作者]

 

抹不去的岁月

在论坛里看到这样一段话:老三届是满怀一腔热血,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献身,他们有的步行千里奔农村,有的写血书要求去边疆,去了也都舍下身子地为改变当地面貌拼死拼活干,与农民结成友谊,这难道不是事实?这难道都是牺牲品?甚至都是极?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以及后来不得不大搞上山下乡运动的方式,与青年自身的追求是分开看的,不能因错误的运动而抹杀了青年一代的主流。
   
说实在的,我本来并不想说,是这段话使我又想起了当年,那是头脑里抹不去的岁月。记得1963年我才16岁,在镇江中学读高三,平时比较喜欢学习,也喜欢玩,但是不太关心政治也不爱讲话。住校三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食堂墙上那以天下为已任的五个大字,因为当时正值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所以每读一次都会加深印象,并感受到这几个大字的真实含义,经常勉励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那一年也正是学习雷锋的第一年,雷锋的事迹看了以后很受感动,决心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快毕业了,一天,班上开班会,老师要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我虽然不爱讲话,但是我很想告诉大家,将来我要管天,因为我不想让我们的国家再遭受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可是刚开口就把满腹的话全忘了,只好干咳了几声,满脸通红地结束了发言,惹得全班同学都笑起来了。毕业考试我的成绩很不错,大家都在议论报考什么大学,老师问我什么打算,我毅然回答: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问我打算报考什么学校,我一口回答:“南京气象学院,将来为祖国管天!”现在想起来,有点幼稚可笑,可是那当时确实是我的理想,是真诚的,纯真的,没有一点水份。当然老师没有同意我报考南京气象学院,因为我数理化成绩好,而报考了当时最热门的南京工学院和西安交大无线电专业。高考时我的心态不错,可是作文题目把我难住了,当时两个题目,一是唱国际歌时想起的一是五一日记,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因为我不爱唱歌,更不知道当时的中苏关系有些紧张。国际歌的歌词没有记住,能想起什么?五一日记也没法写,那年五一我没有回家,因身体不舒服在学校里睡觉,什么事也没做。更没能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这时心里一慌,把我桌上的一瓶墨水碰翻了,考卷上溅了一大滩墨水,就这样考试考砸了。没有被录取的消息使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婉惜。十多个同学跟班主任一起到我家,耽心我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想来劝慰我。而他们感到意外的是,我竟笑咪咪地给他们倒茶端水,跟他们谈天。以至我母亲多少年后都记得那个场面,而不能理解。

那一年是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第三年,国家很困难,我们这一届没有被大学录取的人很多,镇中一个班50人能录取十多人是很不错的了,有的班还一个都没有被录取。当时,家在农村没有录取的同学都回去了,学校组织我们城里的同学学习、讨论、参观。希望我们能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想到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我对到农村态度很坚决,班上好几个同学态度也很坚决,记得我们参观了镇江共青团农场,目睹了当时农村的困难现状,回来态度更坚决了,当即报名到农村去。老师也坚决支持我们,那时我们真有点像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想到将去农村都信心百倍,神采飞扬,还一起到不想去的同学家去劝说他们也能去农村。  我的母亲听说我要去农村流下了眼泪,她舍不得我去农村,她说:“你年龄小,吃不了那苦,再说你成绩好,明年还可以考大学,不去农村也不要紧。我不同意你去”。我二姐是十六岁时积极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的人,回来听说我要去农村,夜里睡不着觉,跑到我身边对我说:“你从小生病,好不容易才治好,姐真舍不得你去农村”。远在外地的哥哥、姐姐也劝我复习功课,第二年再考,并且都可给我提供复习的条件。可是我亳不动心,一味地要去。周围的邻居笑话我说,年轻人喜欢闹好兴,不知天高地厚,后悔的日子在后头呢!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去农村。不久,听说我们这批要去白马湖农场,一天,学校通知我和一班的一个女同学去大市口的和平饭店,我们去了,原来是农场的人因为我年龄小,她身体弱,要亲眼看看我们才能同意我们去,我一听说这情况就急了,不喜欢讲话的我,一再地向农场来的人表明我的决心,生怕不要我,结果总算同意我们了。就这样,我从学校直接把户口迁到了农场。我母亲听说我把户口已迁到农场,真是失望!妈妈哭得那么伤心,看她那伤心欲绝的样子,我心里怎么不难受呢?我爸爸去世早,哥哥、姐姐虽已外出工作,并不富裕。我母亲是家庭妇女,带着我和妹妹,生活一直十分艰难。我想到妈妈为我付出的辛苦,想到妈妈对我的好,我也不忍心离开她,但是一想到这是我选择的路,我要坚定地走下去,只好劝慰她,放心吧!我一定能行的。那时像我这样坚决去的不止我一个,我很普通,有的同学还在镇江市的大会上表决心,有的还说:“要在农村干一辈子,不,几辈子。”

当时我是被挑选出来第二批走,据说打算去让我们学开拖拉机的。想到要当一名女拖拉机手,更是兴奋,我自己整理行装,妈妈含着泪把一只爸爸生前用的旧皮箱给了我,我用它放了一些简单的衣服和一些学习的书。196398日的那天早上我们出发了。在长江边上的轮船码头,好像并没有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的场面,但是码头上挤满了送行的人。当我和同学们进了船仓后,我发现我妈抱着大姐家的孩子,旁边是我的同班同学,我的一个好友,这个好友本来也想和我一起去农场,但是家里坚决不同意,没走成,她们正流着眼泪望着我。我望着快60岁的妈妈,花白的头发迎风飘荡,流着泪的脸写满了岁月的沧桑,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这时不知是谁唱起了《共青团员之歌》,我强忍住了欲滴的泪水用笑容向妈妈和岸上的人挥手告别,也跟着唱起来: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呼唤,……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一首歌唱完又唱《毕业歌》,一首一首就这样一直唱,唱到船离开码头,唱到亲人的身影已经模糊。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8 9:53:00 [只看该作者]

难忘当年下乡时,

万般景象眼前实,

毕竟青春热血献,

怎能简单否定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8 9:54:00 [只看该作者]

  (旧作重贴。以为参加讨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小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了。

这些天在论坛中看了很多朋友的回忆与评价。有了一些想法。在此整理出来,供朋友们参祥。

第一个层次:从社会大环境上分析。

缩小乃至消灭“三大差别”,是我们当年谈得最多的一句话。应该说是一个理想吧。

三大差别是客观存在。要改变它,矛盾的主要方面肯定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整体上的提高,而绝不会是让城市再返回到(本质上则是破落到)与三农平齐。后者似乎是当年“红色高棉”的波尔布特等人的做法。实践已经无情地淘汰了它。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角度看,城市和工业客观上先行一步地获得了大机器生产的优势,从而成为新兴生产力的领军部分。当这种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三农”能否亦步亦趋地跟上这个总体发展的步伐,则成了城市与工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于是“反哺农业”成为势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原始动机或者说客观环境却与此相反。抛却当时的各项政治因素不谈,它应该是在城市一片混乱、从而丧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再因此而无法正常接收新生劳动力的补充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发动起来的。这就已经是很不正常、也就是已经违背了客观规律要求的做法了。

第二个层次:从知识青年自身的状况分析。

最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指毛主席相关指示发表以前),似乎多数是从奉献的角度出发自愿选择的人生道路,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一些是因家庭原因被迫前往的。

可是到了伟大领袖一挥手以后,上山下乡立刻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滚滚洪流,真的像山洪暴发一样。要不是各自先后建立大规模的兵团,这么多人真得把咱们的“广阔天地”给挤塌了!而在这大拨轰的人群中,想法可就肯定已经是无奇不有了吧。

但是,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尽管大家的初始想法各种各样,但应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对“如何缩小三大差别”的认识绝对地不足!因而,“准备不足”就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体归于失败的内在原因。

我接触过北京67年首批自愿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那批知青战友。他们十人下乡后真的按照自己的决心很快与当地牧民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过只是在追求“融合”,而并没有真正找到如何“改天换地”的道路(我感觉)。

当然,无论有什么样的宏图大志,“融合”作为第一步的实践总是必要的。只能融合,才能站稳;只能站稳,才能迈步,然后才提得到如何“前进”。

可这融合绝不是单方面的事。像大家的帖子中,似乎就不乏对方(贫下中农)不买帐,甚至敌视知识青年的事实。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知识青年的到来,客观上增加了农民负担,用当时的话讲就叫“争口粮”。

知识青年绝大多数肯定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他们所能直接体会到的自然只有他人对自己的排斥与压迫,怎么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想到这是整体方针设计上的不足呢?

但是,青年人是不会轻易在命运面前低头的!天生的朝气和文革中锻炼出来的勇气始终在大家的心底里起着作用。“奋斗”成为我们向命运抗争的实践行动。大家为此投入了大好的年华和无数的心血,并由此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迹。

所以,在绝大多数知青中产生了一种非常令今天的人们不解的“知青情结”:尽管提起当年无不会集中到一个“苦”字上,但相当一个多数的知青们都会对自己的以往下乡经历念念不忘,情深脉脉。那种甜蜜的感觉绝不是大多未曾有过那段经历的人们能真切体会到的!

正是前面提到的不足的准备与后面讲到的拼搏的本性,造就了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空前绝后的“悲喜剧”式的特殊人生经历。

第三个层次:其它现实方面的分析。

记得那时候还没有设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原来的机构叫“安置办公室”,简称“安办”。

安办的安置工作程序与操作,是参照原来的一些做法制定的。

然而,有一点当时的人们包括安办工作人员甚至国家领导们可能都没有想到:突然来临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固然是一个解脱,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却又是否真正能承受得住呢?

从结果上看,知识青年确实是从上山下乡中得到了今天的城市年青人们根本无法得到的、普遍的、广泛的和深刻的磨炼。但从支付的成本看,或者说从国家整体的部署安排上看,应当说是全盘的失败。那几年,为了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听说国家把全部农业税都拿出来用了。结果怎么样呢?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依然如故。而且,既然名为“安置”,也就是“放下去就不管了”的意思。大原则是知青与当地人同等待遇(这个原则自然是管不了下面某些社员去不平等地对待知青了),所以对知青的安置一般除了第一年以外就没有其他办法了。而庞大的农业税到了底下就成了“杯水车薪”,真的对实际于事无补了。

如此窘境,再加上当时极左的风潮,一切只从“政治路线”上讲问题,因此几乎没有从整体上大规模地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举措,大规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会形成大规模的破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悲剧”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试着谈谈现在。

我和许多朋友聊过“结论”这个话题。

我的观点是:

作为国家整体部署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应当否定的。

而知识青年这一代人的实践却是应当歌颂和发扬的!

我觉得,只有把这件事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分开来讨论和认识,事情才能讲得清楚。

到了今天,知青们大多垂垂老矣。整体上分成了两大块:一块事业有成,总体上融进了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此中除少部分(我始终认为是少部分)志向远大者仍然关心着知识青年兄弟(如我们的大江站长),多数已经不需要因而也不愿意再提起这个当年的特殊身份话题了。还有一块则是各种原因导致际遇不佳,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在“弱势群体”中徘徊。这后一部分人中也包括一些退休后仍然不甘寂寞还想做一点有益事情的老知青们,于是就有了大家共同的“知青话题”的以“知青”命名的各类活动。

鉴于当年数千万人上山下乡几乎是整整一代人都参与了进去,因此,今天谈知青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在谈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问题。

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纪念,就有了两层意义或者说两个主题。一曰“怀旧”,一曰“抚今”。前者是通过回忆凝聚大家的人气,后者才是大家期盼得到的真正目的。

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今后对待各种以“知青”命名的活动应当采取什么态度也就明确了,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我们晚年奋斗的内容也就清楚了。

一点愚见。零零散散。不成气候。唯供各位一笑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8 9:57:00 [只看该作者]

 

风雨飘摇四十年

        ----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而作


按照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为起点计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2008年的到来,整整四十周年了!

四十年来,我们的共和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十年来,我们这批当年的知识青年也无一例外地跃过了知命,进入了花甲。

曾记否,四十年前的共和国,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动荡,让任何人都不曾预料到的那场“大革命”,借助一批被称作“红卫兵”的娃娃们的冲动、无知、把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复苏的中国大地扰得一塌糊涂:大批干部被轰进了“牛棚”,更多的人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被当作“四*类”扫进了“垃圾堆”,学校停课了,工厂也乱了,机关、单位被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占据了几乎所有能够占据的地方,勉强维持工作的人们战战兢兢,一言一行都如履薄冰,不知何时一个不小心就会从“革命”变成“反革命”。……

领袖们也曾试图改变这些荒谬:“抓革命促生产”、“复课闹革命”……,然而历史的惯性不再由少数人能够把握!乱,仍然是当年最为显著的特征!

破了那么多,立些什么呢?显然连当时最为睿智的领袖们也还没有思考成熟。

这批孩子们呢?

最早的“红卫兵”变成了“联动”,无所事事的更多学生无所适从了。

一批决心革命到底的学生们自觉地选择了上山下乡;

一批在城市里学校里感觉没有出路和意思的学生们紧紧跟进;

从67年10月以后,宣传舆论已经开始为此造势,各地开始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动向。

毛泽东同68年的号召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成百万、上千万的年青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被成批地送到了广阔天地中。

急促而大规模的运动,必然带来大量实际问题的涌现。随着时光年轮的递进,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而广大知识青年的青春,则在这动荡与积累中默默地被消耗着。

然而,农村的确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亿万农民用自己朴实的胸怀,试图去理解或者感觉这件亘古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自愿或不自愿地接受了这些稚嫩的城市娃娃;他们用自己世世代代传统的意念和劳作,解读着这项史无前例的运动,培育着或者说影响着这一代新中国的接班人。

人类历史上这次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把几乎整整一代人都抛向了一个几乎是绝对同一的社会阶层中,从而造就了这一代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可能性。从此形成了知青与下乡地及那里的农民们终生难以割舍的密切情缘;形成了马克思等历史伟人们所向往的凭借“知青”这一个词语就能找到同伴的现实。

从数月到数年,甚至是终生,知识青年们经历了自己的前人或后人们至少从规模上看都不可能经历的特殊生命实践。从此造就了一种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知青情结”。

曾几何时,中国的大地上再起波澜。“四人帮”的倒台,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形成了全国上下更为波澜壮阔的新的历史激荡。与这十几亿人共同参加的大潮相比,曾经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以它同样急速的“回潮”偃旗息鼓了。当年的知青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纷纷涌回已经开始陌生的城市。一切从头开始,是那时的知青们最后一个共同的现象。

这批人们开始按照自己原来可能的或后来争取到的生活轨迹纷纷各奔东西。找工作,成家庭,生孩子,成为大多数重新当了城市老百姓的知青们的新“三部曲”;上大学、进机关、入单位、当工人、练摊儿、出国、这个新时代里的各个角落各块阵地上,都有当年知青们的身影在出没。

这一忙大概又是十几二十年。

改革深化了,下岗分流了,这批年入中龄、原来的文化基础又低的当年知青成为首先被抛弃的一拨人。随之而来的是家庭老小的更大重负,身体透支的补偿需求,落叶归根的强烈意愿,和面对越来越大社会差别的无可奈何。当年知青的人生又一次被投进了历史的动荡大潮中。

与当年上山下乡时轰轰烈烈的全社会动员明显不同的是,如今的知青现象已经被更大的社会问题所淹没:近亿农民工的问题,涉及更多人口的“三农”问题,整个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问题,于是,当年的知青们被混入了时代的大人群,他们被看作和那些具有同样或同类问题再没有什么区别的人了。

到如今,应该说绝大多数当年的知青们已经被社会完全定位。那些如今仍然相当贫困、问题多多的朋友们身边,也同样有着相当贫困、问题多多的其他人在等待着,期盼着。

然而,毕竟是一个当年历史上现实存在过的特殊群体,毕竟还有“知青情结”那不逝的波纹!

于是,当年的知青们开始更多地聚集起来。充分运用着当年的情与爱团结着,凝聚着,集合着,用一种几乎是纯粹民间的方式,像当年自己动手解决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波浪冲击一样,自力更生地解决着这个群体自己的许多事情。

为了让这些事情获得更大的助力,于是产生了更多的相关上层建筑事物:知青文艺、知青文学、知青理论、知青团体、直到我们今天的知青网站……

四十年的回首,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着、搏击着、生活着!

我们有自己值得自豪或者说留恋的过去,有自己完全问心无愧的经历与实践。我们的青春与血汗,同样为共和国的成长和前进奠基铺路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奉献!虽然当时的奉献无法与今天的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相比拟,虽然当年的苦难拥有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但我们是挺着腰板走过来的!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奋斗与追求!无论我们今天处在什么样的具体境况中,我们的血仍然是热的,我们的情仍然是浓的,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掌握着!

我们可以感到欣慰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静人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2 积分:58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17 12: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2 11:35:00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版主:谢谢你顶帖,拜读了你的文章,你是慧眼。不过我的想法没有你这么多,我写这篇帖子,只是想说,我那时自己要去农场的那种热忱是纯真的,是真正想报效祖国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幼稚或上当受骗。也没有什么个人的政治目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3 9:59: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静人在2012-6-2 11:35:00的发言:
龙行天下版主:谢谢你顶帖,拜读了你的文章,你是慧眼。不过我的想法没有你这么多,我写这篇帖子,只是想说,我那时自己要去农场的那种热忱是纯真的,是真正想报效祖国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幼稚或上当受骗。也没有什么个人的政治目的。

纯真的青春热血!

向你致敬!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静人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2 积分:58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17 12: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13:34: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那时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精神!再继续发一点。 

 抹不去的岁月之一
        ——开拖拉机变成了拖垃圾
     第一批是94号到农场的,本来说我们第二批是去学开拖拉机的,结果并没有去,那天在运南闸下船后,农场派了小船来接我们,女生坐船,男生背纤,船行了好久,把我们带到了先去的镇江知青中队里,我被分到一中队,中队里大多是镇中的同学,比较熟悉,还有镇中的徐老师(高三五班的班主任)带队,我很高兴。那天可能是一路上太累了,天也晚了,都没有在意其它事,只记得被一个女同学带到一个女生宿舍,简单地吃了一碗稀饭,整理了一下床铺,就睡了。
    
第二天是910,刚巧是休息日,吃过早饭,就听带队的徐老师在说场部要几人去帮忙,我一听说就积极报名,当时报名的人不少,因为是义务劳动,徐老师考虑以后,决定让我们后来的这批人去,一中队去四个,二中队和三中队各去两个。一共八个女生,要求立即出发。
    
这次,我也被选上了。我们8个人都是高中生,4个是镇中的,其他是一中、三中的。很快大家聚到一起就出发了。场部离我们住地有七八里,我们连走带跑大约半个多小时就赶到了。第一次到场部虽然感到很新奇,但我们顾不上看,急忙找到有关领导,领导把我们带到一个大仓库。有两间房那么大,嗨!里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处落满了灰尘脏兮兮的,都没地方站脚。领导笑着说:今天请你们来的任务就是把这个仓库整理一下。我们都是第二批来的镇江知青,这时不知是谁说:叫我们到农场来开拖拉机的,那晓得是叫我们拖拉圾啊!大家都笑了起来。说归说,倒也没人认为拖拉圾不好而不愿干。我们立刻动手,先把门口的小件头和大件头分开,腾出一点地方,然后就把物品一样一样拖出来再分类摆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不一会儿就都淌汗了,但是大家还是拚命干,搬的,抬的,打扫的忙得不亦乐乎,遇到太重有搬不动的,就大家一起连推带拉地搬,没有人怕难的。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其中我们镇中的一个女生突然大叫了一声,就看到她痛苦地弯下腰,捂着脚,蹲到了地上,大家一起过去看她,发现是一块木板上的一根大钉子戳到她球鞋里,一直戳到脚心。我们急忙帮她拔出钉子,又找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木板平放在地上,扶她坐下,让她休息。可是她不肯,还要继续干,我们都不同意,她还是坚持要干,大家都拗不过她,只好先吃中饭,不过因为任务艰巨,饭碗一丢就又继续干,而她还是不肯休息,咬着牙忍着疼一直坚持和我们一起干……就这样我们整整拖了一天垃圾,到傍晚终于完成了任务,这时我们有的腰直不起来,有的腿酸抬不起来,那个被钉子戳到的同学更是一瘸一拐的,很是狼狈。不过经过我们辛勤劳动后的大仓库变得清清爽爽,还空出了一间房那么大的地方,所有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边,我们很开心,场部领导对我们也很满意。
     
这是到农场的第一次劳动,记得雷锋就是把自己比成一颗革命镙丝钉,不管拧到那里都要闪闪发光 ,所以我们并没有因未能去开拖拉机,情绪有什么波动, 从那以后我们常把开拖拉机变成了拖拉圾当成了笑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北大荒老头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560 积分:37162 威望:0 精华:14 注册:2009/8/21 21:4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21:51:00 [只看该作者]

刚到农场时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5 10:1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静人在2012-6-4 13:34:00的发言:

谢谢你,那时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精神!再继续发一点。 

 抹不去的岁月之一
        ——开拖拉机变成了拖垃圾
     第一批是94号到农场的,本来说我们第二批是去学开拖拉机的,结果并没有去,那天在运南闸下船后,农场派了小船来接我们,女生坐船,男生背纤,船行了好久,把我们带到了先去的镇江知青中队里,我被分到一中队,中队里大多是镇中的同学,比较熟悉,还有镇中的徐老师(高三五班的班主任)带队,我很高兴。那天可能是一路上太累了,天也晚了,都没有在意其它事,只记得被一个女同学带到一个女生宿舍,简单地吃了一碗稀饭,整理了一下床铺,就睡了。
    
第二天是910,刚巧是休息日,吃过早饭,就听带队的徐老师在说场部要几人去帮忙,我一听说就积极报名,当时报名的人不少,因为是义务劳动,徐老师考虑以后,决定让我们后来的这批人去,一中队去四个,二中队和三中队各去两个。一共八个女生,要求立即出发。
    
这次,我也被选上了。我们8个人都是高中生,4个是镇中的,其他是一中、三中的。很快大家聚到一起就出发了。场部离我们住地有七八里,我们连走带跑大约半个多小时就赶到了。第一次到场部虽然感到很新奇,但我们顾不上看,急忙找到有关领导,领导把我们带到一个大仓库。有两间房那么大,嗨!里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处落满了灰尘脏兮兮的,都没地方站脚。领导笑着说:今天请你们来的任务就是把这个仓库整理一下。我们都是第二批来的镇江知青,这时不知是谁说:叫我们到农场来开拖拉机的,那晓得是叫我们拖拉圾啊!大家都笑了起来。说归说,倒也没人认为拖拉圾不好而不愿干。我们立刻动手,先把门口的小件头和大件头分开,腾出一点地方,然后就把物品一样一样拖出来再分类摆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不一会儿就都淌汗了,但是大家还是拚命干,搬的,抬的,打扫的忙得不亦乐乎,遇到太重有搬不动的,就大家一起连推带拉地搬,没有人怕难的。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其中我们镇中的一个女生突然大叫了一声,就看到她痛苦地弯下腰,捂着脚,蹲到了地上,大家一起过去看她,发现是一块木板上的一根大钉子戳到她球鞋里,一直戳到脚心。我们急忙帮她拔出钉子,又找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木板平放在地上,扶她坐下,让她休息。可是她不肯,还要继续干,我们都不同意,她还是坚持要干,大家都拗不过她,只好先吃中饭,不过因为任务艰巨,饭碗一丢就又继续干,而她还是不肯休息,咬着牙忍着疼一直坚持和我们一起干……就这样我们整整拖了一天垃圾,到傍晚终于完成了任务,这时我们有的腰直不起来,有的腿酸抬不起来,那个被钉子戳到的同学更是一瘸一拐的,很是狼狈。不过经过我们辛勤劳动后的大仓库变得清清爽爽,还空出了一间房那么大的地方,所有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边,我们很开心,场部领导对我们也很满意。
     
这是到农场的第一次劳动,记得雷锋就是把自己比成一颗革命镙丝钉,不管拧到那里都要闪闪发光 ,所以我们并没有因未能去开拖拉机,情绪有什么波动, 从那以后我们常把开拖拉机变成了拖拉圾当成了笑话。

本说学开拖拉机,

结果只是整垃圾,

情绪高昂意志坚,

领导感觉特满意。

好样的!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静人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2 积分:58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9/12/17 12:3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6 16:39: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两位版主关注!

 回到顶部
总数 11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