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共有142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1 16:54:00 [只看该作者]

  

对“知青”是“针孔成像”还是“一孔之见”?

              

  近期由于电视剧《知青》开播,“知青”的话题又在热议之中。作为历史上曾经的一员关注也自然。去年也度过了自己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四十周年聚会,算是小字辈了。多数知青是前一两年就聚过了,新疆知青看来要进入五十周年的相聚了,再早还有…多数的曾经的知青还是愿意相聚的,这也是个事实。去年俺们上海籍内蒙兵团五团一连原65人,除去世的几位,个别人没有联系上个别没有参加的,参加聚会近60人,北京、石家庄、天津、济南与浙江籍战友也来了不少,还有当年老兵,没发什么邀请,现今的农场领导与农垦局领导派代表千里迢迢不请自到,依旧留在农场当兽医上海籍战友也参加了,聚会总人数近150人,相聚在上海远郊的一个小镇上。其实,再相聚是缘。有人说俺的开场白“姐们、哥们、同学们、战友们……”很给力!
  
  相聚是交响乐,静思是哼小曲。知青网友丹柯说“知青”是碗酒,那更富有哲理。俺在涂鸦《盐扯淡》一帖时,网上浏览过汉代《盐铁论》的某些内容,《盐铁论》其本身就是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的记载。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这也是成语“一孔之见”的一个出处。然而,这“哼小曲”与“品老酒”进出也就一个“口”,是吧?俺又想起理工思维的祖师爷墨子,又是“针孔成像”理论的祖师爷,《墨经》叙述了这个机理,“午”就是“孔”,这“端”就是“像”,可大可小,不过是个倒像,且影不动,若影移,则光动或物移。墨子还对本影、半影也作了阐述。呵呵,一个午,一个端,倒过来,连一起“端午”,就是“成像”哈。“一孔之见”是直觉,而“针孔成像”是理性。
  
  家事、国事、天下事,怎可“一孔之见”呢?《盐铁论》不就是对那些“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的批评吗?同样也是“一孔”,墨子要将“一孔”整到“成像”的恰到好处。所以“彼孔”非“此孔”。每一位当年的知青经历与感受不尽相同,相聚是寻找往日的共同,而静思的记忆则是个性化的。而“知青”相关争议,一是“知青的范畴”;二是“谁该与谁不该去”;三是“悔与不悔”;四是“知青与文革等同吗”?
  
  有人说知青作了形象划分,叫做“圈养”与“散养”,所谓“圈养”是指农场、林场、军垦一类,而“散养”是到公社去插队落户那一类,也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知青。无论“圈养”还是“散养”都是在大小城镇中吃商品粮的知青。俺属于小镇的知青,农村同学则更多,农民的孩子就不算“知青”?这部分“知青”俺把他称为“回生”,其数量是他们的三倍。从广义上,“知青”该是三大块“圈养”、“散养”与“回生”。
  
  过去岁月涌现出不少作为知青的楷模,陈雪琴、杨永青就是“圈养”的代表(新疆兵团),邢燕子、侯隽是“散养”的代表,而董家耕就是“回生”的一个代表。其实早于他们这代的先进代表还很多。目标就是建设新农村(当然包括屯垦戍边),几乎与新中国同行的一项国家行动。“圈养、散养”的“养”字就体现那是一项国策。这与民国时期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那纯粹就是民间行为的移民。俺就涂鸦过一个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哥哥你走西口》。新中国屯垦戍边在完成边疆解放之时就开始了,建设农村从互助组那会就开启知青运动的先河。
  
  在《盐铁论》里重彩浓墨了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居阴山脚下“屯垦戍边”与汉武帝六十万大军“兵据西域”,不仅防御和抗击匈奴的骚扰,而且还能够“娠困乏而备水旱之灾”。而国际上在西方列强殖民主义下,美洲大陆与大洋洲又派生多少属于国家行为的庞大而猛烈的移民潮?小日本侵占东北后目标向伪满国移民500万,在占领期间已经移民几十万,这就是“日本开拓团”。看不懂的是方正县宁可让自家历史陵园一片荒芜,而树开拓团陵园郁郁葱葱,树起了一个网友称为“中国式碑剧”。然北大荒建了个“瑷珲知青博物馆”,这口水仗也就打开了……这些个只能摆到历史长河与民族的良知中才能衡量。
  
  把“屯垦戍边”、“建设农村”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考量,既是“针孔成像”那也是理性思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第二个问题也就容易回答了,“谁该去”?“谁又不该去”呢?新中国成立,“工农联盟”为国家基础;“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作为新文化的象征,“缩小三大差别”作为奋斗目标。这与“物欲横流”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用“一己私利”又怎么能解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呢?许多“精英知青”的回忆录里,带着“被迫害”阴影记忆着自己历史。所谓的“被迫”理由一句话就是“不该是他去”!他应该“上大学”云云……其实,民国时期行“抓壮丁”,体面人家子弟谁当兵?然而这种兵能有几多战斗力呢?“抓壮丁”是对“匹夫有责”的嘲弄!就是这样的“精英知青”对“知青运动”评价开了一个坏头,被他们伤痕文学占据了主流渠道,“不该去的”那些知青,首先(八十年中后期)“醒悟了”!而大量的知青回城后不久,生活工作还没找到“北”呢,生活依旧艰辛和被不确定性所困扰,此后还成为下岗队伍中的一员……
  
  “无悔与有悔”是从“该与不该”延伸而来的。但“精英知青”还是知道“知青”这牌子是可以用来“贴金”的,缺德的是贴完金便吐痰,还纠集老外所谓史学者一起来吐痰。想起周总理的秘书赵炜有过这样一段评说:“在千百万平凡劳作,为共和国繁荣富强无私奉献的普通人中,更有许多都是上过山下过乡的知识青年,那段历史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历练财富。”说得多好!历史哪来后悔药?肠子悔青了又奈何?如果将自己的历练与共和国的脚印连在一起这该多好呢?俺,当听到往日的屯垦地现在成为国家级的粮仓时,留在内心的是喜悦!自己走的路,悔它干嘛?相聚时,忆当年,说几句当年话语,不也笑声朗朗?“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心态问题是不是呢?
  
  梯子不用却要竖着放的,较劲在于“知青与文革等同吗”这个问题上?俺以为,评说“知青”带点“伤痕”的“文学”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文学”了一把?不代表“知青运动”的历史。知青上山下乡屯垦戍边,不就是一个农民、一个职工、一个军垦战士吗?最了不起的几位先进者是人大常委或国务院上山下乡办公室的成员,关注的是知青问题。把“文革的运动”与“文革的历史”画了等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这般又如何评说“文革”时期的各领域的的历史进程呢?
  
  比如:这一期间普及教育的完善,这一期间卫生医疗的进步,这一期间工业农业的发展,这一期间国防工业的辉煌,这一期间科学技术的硕果,然而在这个等号下能给否定了?两弹一星核潜艇你能否定?核心科技这十年成果你能用后面三十年的任何一个十年所能比拟吗?所以,“知青”又怎么能与“文革”划等号呢?然而,从历史学角度考量,凡能屯垦戍边与农村建设的历史阶段,恰恰是历史长河中向上进取的历史阶段。《盐铁论》就是这个定论,现代史依旧适用!没有繁荣稳定的边陲,没有富足的乡村,恁也想强国?为何要否定边疆建设?为何要否定农村建设?恁要是有本事(权当俺胡咧咧),大量移民南海安营扎寨,还有百万移民进藏南,或者组建治沙兵团、水利兵团啥的,俺倒是佩服之至呢?
  
  《知青》热播,从积极意义上说,也该是农村建设与边疆建设的召唤之音,其实是“大音稀声”,简而言之,谁去建设?谁去文化?诚然边陲不安、农村落后,还谈啥强国与盛世呢?再则政府还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吗?当社会的“奉献精神”被长时间奚落之后,还有几多正气浩然?这才是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可悲的不是当年,恰恰是现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1 19:46: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热播,多半还是过来人在争,我关心的是有多少年轻人关注这个戏,看来不是很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黄牛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7 积分:173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19 11:3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1 20:31:00 [只看该作者]

      谁也没说知青与文革等同吧?但知青是文革一部分这是事实,文革前也有上山下乡,但大规模以学生为主的整体下去,不就是文革后期的事吗?

      楼主有些观点,俺持不同看法。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油灯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621 积分:434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4 13:4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1 23:32: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2 0:1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闯北走南在2012-6-11 19:46:00的发言:
     《知青》热播,多半还是过来人在争,我关心的是有多少年轻人关注这个戏,看来不是很多。

  

 目前没有来自他们的观点,但大学生村干部正在进行。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黄牛
  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7 积分:173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19 11:3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2 9:44:00 [只看该作者]

      年轻人凭啥要关心这个电视剧?俺们国家对文革与知青的很多话题是三默其口的,也不正视与好好反思俺们国家的历史现实,现在下一代根本对文革与知青那时代都茫然了。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自己历史上的缺点或错误,总是不厌其烦的向后代展示、警示,建立博物馆,保存历史遗迹,以警示后人与显示当代的进步,以防止再次发生那种错误,可俺们呢?俺们是国外国内实行的某种双重标准,不是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2 9:48:00 [只看该作者]

能够播出就挺好,

凡事步骤挺重要,

认识统一待时日,

且愁少年不知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2 11:33:00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书法——知青诗词(图)  
  
  壮志今酬,农村显身手。  
  哪怕汗浸衣衫透,春种又秋收。  
  担起千辛万苦,风狂雨骤何愁?!  
  看来日麦香禾壮,把生活织成锦绣。  
  
  录一个参加农业生产的中学生的新词  
  
        周恩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语境,周总理抄录的这首新词,就是那个时代语境体现。
  秘书赵炜说,总理经常会写写毛笔字,这首小诗就常被书写,他很关心知青。
  
  那会儿说“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很正常,用现在语境奚落当年可取吗?
  许多事例证明,现在骂骂咧咧最凶悍的恰恰在当年最“革命”的。呵,投机!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黄牛
  9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7 积分:173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1/19 11:3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2 11:53:00 [只看该作者]

      俺们那时去农村那是对的了?正常上学被打乱,青春被耽误,以致后来抱着孩子去读书,下岗无数,全是正常的了?

      中国被拉后了多少年,也是正常的了?!一代人脱节。。。。

从知青下乡开始,自1962年至1979年,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7 764 800 人;相同时间从高小或初中(包括农业中学)毕业的农业户口回乡知识青年 12 432 200人。将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这两种“知青”加起来,一共是 29 497 000人,四舍五入后可以说是三千万。

    至今仍有80万知青留在了乡下和边疆。年龄大都在50—60多岁左右。其中积劳成疾,贫病交加,有之。

    哈哈哈,真是怪也!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12 13:37:00 [只看该作者]

 

 

我是文革前的老高中,本该上学校这个大学,却上了广阔天地社会这个大学。

七七年恢复高考,我带着五个月的儿子考大学,不费力以高分被录取。

 

我们班同学年龄最小的58年出生,最大的1945年,相差13岁。不论高考成绩,

还是入学各科学习成绩,排在前列的几乎都是老三届,还几乎都是下过乡插过队的。

毕业后,同学们分配在各个领域,做出成绩成为各单位骨干领导的,

还是这伙有上山下乡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同学。

不能不承认,社会这所大学对我们后来学习、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帮助很大。

不管是理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学习科学知识离不开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认识论和方法论又绝对离不开实践和认识的积累,升华,修正到再提高。

有了这个过程,文化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的掌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我的切身体会。

 

谢谢楼主好文!


 回到顶部
总数 1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