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推荐][转帖]美女农场主“执掌”万亩粮田


  共有58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推荐][转帖]美女农场主“执掌”万亩粮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推荐][转帖]美女农场主“执掌”万亩粮田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6 17:56: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农村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允许农民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我市乐清、瑞安等地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探索,呈现出规模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给推进我市的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本报今日起推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土地流转在温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陈彩霞

  

  第一眼看到乐清市伊新农场场长徐秋艳时,怎么也不能把眼前这位时髦漂亮的女子跟农场主联系在一起。可正是这位美女农场主和她69岁的婆婆一起,“执掌”万亩粮田,不仅把自家转包的600多亩农田打理得清清爽爽,还“腾”出手来为附近1万多亩农田提供农机专业化服务(见图)。

  婆媳“二人转”

  徐秋艳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机专业,1997年,轰动一时的上海5名教授到乐清市乐成镇南岸村转包农田办农场一事“黄了”之后,曾经受聘担任该农场技术顾问的婆婆陈秀英决定接下这个烂摊子。她和秋艳商量,秋艳二话没说,就拿出准备买婚房的40多万元,婆媳两人唱起了农田转包“二人转”,从教授们手里转包了全部600多亩农田。

  在农业部门干了35年、有农艺师职称的婆婆专攻水稻种植的技术环节,特别是育秧栽插技术,并从台湾引进两台插秧机和一套工厂化育秧流水线。1997年,婆婆还专门到台湾学习插秧机操作维修和工厂化育秧新技术。作为农机工程师、担任乐清农机总站农机推广科科长的媳妇徐秋艳则专攻农机技术。这几年,伊新农场陆续引进了新式农机具76台(套)。有了这批装备,只有3名长期工人的农场仍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两季水稻亩产量高达800公斤,高出乐清市平均水平。徐秋艳告诉记者,从育秧开始,到插秧、耕作、排灌、植保,以及收割和烘干,已经全程实现机械化。

  农机服务队

  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耕作相比,现代农机的高效率“惊人”。

下转2版

  新经验 新启示

  伊新农场的做法告诉我们,搞好土地流转需要“规模”与“科技”两大支撑点,“规模出效益,科技出效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规模化节约了单位成本,促进了效益,科技化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同时又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规模与科技“两脚齐步走”才是土地流转的捷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劲草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4705 积分:32603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2 11:51:00
[推荐][转帖]2人包下全村1820人耕地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8 11:52:00 [只看该作者]

□本报记者 陈彩霞

  

  来到瑞安市飞云镇马道村,是因为这是一个100%实现土地流转的村庄。洗脚上田后的农民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耕地全流转

  比例百分百

  对于马道村村民来说,“农民”这个称谓对他们来说已经名不副实,从1993年开始,全村的农民,除两人转包了村里所有的耕地成为种粮大户外,其他所有的农民已经转身二、三产。

  村支部副书记王小娒告诉记者,马道村共有562户,1820人,耕地面积只有554亩,人均三分地。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促使农民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村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耕地开始出现抛荒现象,到了90年代中期,农户纷纷开始创办股份合作企业,土地耕种成了农户的一大包袱。村两委商定在“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将农户承包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然后再包给种粮大户。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二、三产业后,村集体经济奇迹般地壮大起来。

  农民变工人

  收入翻倍增

  摆脱耕种压力后的村民在经济大潮中迅速崭露头角,除20%的农民出外创业、经商外,其余的在当地投资开店办厂,有的农民则变成了正常上下班的工人,村里还建起了两条商业街,店铺林立,大酒店、服装店、鞋帽店、珠宝店一家挨着一家。

  在商业街上,记者碰到该村村民焦绪炎,今年46岁的他和妻子在这条街上经营着床上用品和运动鞋等两间店,其中一间店面自有,另外一间系租用。他告诉记者,他家5口人,总共只有1.5亩耕地,那时候,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年人均收入也就二三千元。记者问他家里现在年人均收入多少?他笑笑说,两个孩子都各自上班去了,他和妻子守着店,一年纯收入有十来万元吧。他还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活好了,没有什么生活负担,他的妻子还免费教村民打太极拳,经常到省城参加比赛呢。记者又问他还有没有可能回家耕种农田?他听后大笑,说不可能了。

下转3版

  新经验 新启示

  马道村,是我市土地流转工作步伐迈得比较快的一个村,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后,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没有改变土地用途,还通过村民自办企业和村集体办市场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保证了村民土地流转后,稳得下去,富得起来。马道村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就只是一个空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