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彩云之南 → 边看边聊说《知青》----岂因美丽多怜爱


  共有165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边看边聊说《知青》----岂因美丽多怜爱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盈江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4 积分:119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3/27 23:58:00
边看边聊说《知青》----岂因美丽多怜爱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1 16:13:00 [显示全部帖子]

                                                    岂因美丽多怜爱

 

狗的叫声,引她出场,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知青》中第一个自报家门的就是她,周萍,上海人,资本家出身。一个企图混进兵团革命队伍的人。

 老革命老站长当面问道,“你们家是买办资本家呀,还是民族资本家?”

小姑娘在雨中回答,“是民族资本家。”随后,她跪在雨地里,只求让她留下。

《知青》,在慢慢展开的叙述中分出了好多枝杈,周萍的故事始终是其中重要的一枝。小姑娘进了兵团又被迫离开了,去了她该去插队的村子。后来如何,还得一集一集看下去。

边看边聊吧。

周萍三次咬破手指写血书,还是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成为一名兵团战士,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出身问题;她一路上靠同学的帮助才能混在人群中到了北大荒,是幻想着当了兵团战士就能给自己的资本家家里减轻点压力。

家庭出身,如今已经被列入“文革”词汇了。当年,“出身”二字犹如悬在亿万青年头上的一面法镜,有人镜下乱舞,有人镜下颤栗。

周萍的故事在告诉观众:上山下乡并非个人能够选择的;能去什么地方是要服从分配的;分配的标准和条件是严格严酷的;严格严酷的标准和条件首先是看“出身”的;“出身”是你与生俱来并终生无法改变的。

当年,“出身”的近义词是“烙印”。

“烙印”的本义是烙烫在人或动物皮肤上的终生标记。古时用于奴隶身上,以标记是哪一家的奴隶。据说,美国早期的黑奴身上也使用过烙印。封建社会里,烙印常用于罪人。例如小说里,宋江和他的兄弟们这类“贼配军”被刺在了脸上。近代社会,直接烙烫在皮肤上的少了,变相的“烙印”依然存在。二战期间,纳粹曾规定,犹太人走出家门必须在外衣显著位置佩戴一种统一的标识,不分男女老幼。在中国,“文革”前后十余年,变相烙印的羞辱性使用达到极高水平。“出身”,记在个人档案首页第一行,公开在个人上学、工作、生活的大范围中,并时常会在公开场合下被当众提醒着。

周萍这类人,“出身”“烙印”,似烫心上,如刺面额。

真实生活中,周萍这样的家庭,熬过“文革”之初的“红八月”,绝不亚于走趟鬼门关,远没有电视剧中老革命老站长说的那么轻松,似乎“民族资本家”就能稍稍得到点“优待”。“红八月”里,“抄家”是运动的新热点。来“抄家”的人,是不分“买办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的,只要是“资本家”,一律“抄家”。相关资料记载,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抄家”十余万户,上海“抄家”几达十万户。在此之前,公安部长曾有过一个讲话,要求各地公安、特别是城市的公安派出所一定要配合“小将”们的各种革命行动、提供相关材料。于是,“抄家”,像是用篦子给城市梳头,密密的。资本家家庭能幸免于“抄家”的,未有所闻。“抄家”中的打骂已经是小事儿了,之后的被“遣返原籍”赶出城市也属必然。这才有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新称呼:遣返人员及其家属,杀、关、管、抄人员及其家属。

如此说来,周萍的烙印似应三枚:资本家出身,被抄家子女,遣返人员家属。

庆幸啊,周萍要是生在宋江那个年代,小脸儿就没法看喽。

                                                         写于2012-6-13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bff8405jw1dtvf67p0s6j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