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真情超版的紧急通知,下面是和我一起插队的同学,
现在还在延安,
姜作涛:51年出生在北京,男,69年下乡的知青,
没有了父母,回不去北京。
2000年暑假,在延安市南泥湾插队的姜作涛对老婆常玉莲说,你嫁给了一个北京人,一辈子还没去过北京,和孩子们一块回次北京吧。没想到,他们刚进北京家门,弟媳张口就问,你们回来是什么目的。
常玉莲认为,弟媳是害怕他们回去分家产,“他们看不起我们陕北人,我拉起老姜说,走,咱们回延安,去吃咱们的玉米面窝窝。”常玉莲说。
对此,姜作涛并没有过多的埋怨:“他们也是普通的老百姓。”
听常玉连说:姜作涛在回延安一路上是哭着回去的。
人和人不能比
在留守的知青里面,惟有姜作涛说一口纯正的陕北话,“你到南桥山上,一问北京学生住哪里,大家都知道。”北京学生,是当地人对北京知青的称呼,这一称呼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另一称呼是北京娃。
几年前,姜作涛花了八万元在位于延安市南桥山的半山腰里买了两孔窑洞。山脚下是他工作的单位,姜在单位是一名锅炉工。透过窗棂可以看见单位新盖的22层高的家属楼,“没有给我分,给我分了,我也买不起。”
说到过去的岁月,姜作涛显得十分激动。他曾和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一块儿插过队。说到王岐山,姜作涛最大的感慨是“人和人不能比”。
姜作涛至今保留着插队时的一只木箱子,说曾有外国记者2000块钱买,他不愿意卖。木箱子上红底黄字的毛主席语录依然十分清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姜作涛的老婆常玉莲认为姜作涛脑子有些毛病,“他们这一代人,太传统,太听话。”
姜作涛刚被招工的前几年,工资一直没有人发。常玉莲找了好多领导,终于解决了问题。包括姜作涛的工作调动,也都是常玉莲出面。
常玉莲快人快语,说她当年之所以嫁给姜作涛,是因为姜作涛住在她家放粮的窑洞里,有一次患重感冒,她的父母给买了药照顾他。之后不久,姜作涛托人来说媒。
为了孩子的工作,姜作涛“以一位知青的名义”给区委书记写过一封信,这封信很快得到了批示。
对于当时为什么来到延安,他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当时想也没想,一号召,就来了。” 可现在永远回不去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