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共有82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4:50: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之恋与理想主义

——为纪念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建队五十周年而作

一  初恋

初恋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仅指爱情,还指人生。青年人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时自己选择的的人生道路,是对人生的初恋。1962年底,我们397名高中毕业及同类学历的青年参加了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以下称青建队),开始了对人生的初恋。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过来人,我们对当年的选择怎么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遭遇、心态不同,想法也会不同,我想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感受。青建队有的同志说:“无怨无悔”。对此说法,我内心是认同的。

说“无怨”,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青建队与其他许多知青队伍有着不同之处,在于它组建时是农场劳动锻炼性质,自愿报名参加,一年后留去自由,是否留在农场完全由个人决定。总而言之是“自由恋爱”,而不是被人诟病的“拉郎配”,“骗婚”,甚至“逼婚”。

说“无悔”,因为对当年的我们这一群体来说,几乎是“别无选择”。因为,我们属于理想主义在青年人中盛行的那个时代。

理想主义,基于精神层面对信仰的一种追求五、六十年代,雷锋及许多知青典型的事迹,是我们学习榜样;领袖的号召,祖国的召唤,是我们行为准则。“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了许多青年义无反顾的选择。另外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遭受了巨大的困难。那些年,大学的录取率很低,社会招工也不多,很多青年待在家里无事可干。为此国家要求青年能到农村去,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分担国家困难。青建队,就是由上海市委筹划的,由上海市团市委及市政府的若干部门组的一个知青队伍。对许多有志气的,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进入大学的青年人来说,参加青建队,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对组织的信任,更有理想的感召。青建队员中,有高中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有已经在城市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人……许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有着深深的理想主义情怀这些主动到农村去锻炼自己的热血青年,他们是不会有悔的。一个青年对理想的追求是不会有悔的,一个青年为祖国兴盛所作的努力是不会有悔的。“无怨无悔”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那年的冬天,我们意气风发地奔赴农场,开始了我们对人生的初恋。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反差,就像男女之间的初恋并非都会像花儿一样幸福。这就是人生,它并不如初涉人世青年人想象的那样浪漫、那样富有诗意、那样激动人心,而是曾经许多迷惘、无奈、苦涩甚至痛苦。我们的初恋人生,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劳动是艰苦的。青建队员们初到农场,每天从事的是平整土地的活,单调而又繁重。一不小心,就要被尖锐的芦根来个亲密接触。最累人的是双抢和三秋,农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插秧割稻,田多人少,弯腰弯得腰欲断,挑担挑得腿发颤。披星戴月你追我赶。不断地挑战体力的极限耐力的极限,意志的极限。对初出校门的学生娃来说,真有一种要将你脱胎换骨的感觉。可谁都不想落后,咬咬牙坚持着。双抢时节,我记得那时担任放水员,放水是晚间的活,但我白天还是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吸引而投入期间。有时实在累了,双腿还沾满泥就睡着了。

集体是温暖的。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一个奋发向上的集体。青建队的许多干部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的小队长王坤才同志原本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后来因患严重的神经衰弱而中止了学业,参加了青建队,并担任了小队长。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干起农活来毫不含糊,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人钦佩。初到农场,我们静安小队的男同志都住在一间大草棚内。在冬季,为了晚上方便,在草棚内放置了一个尿桶。每天早上,我们的这位小队长总是很早就起身了,然后悄悄地把尿桶倒了。五十年后,青建队的带队干部郭祥章在回忆文章中说,“正式评定工资时,又出现了你推我让的感人场景,不少人主动要求评得低一些。”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的干部是值得信任的,这也许是我后来选择留在农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数据也许能说明问题:一年后,虽然农场的工资很低,但与我作出同样决定的人超过了八成,这可以说明青建队集体的凝聚力。

这一次“初恋”,也许会奠定了我们一生的情感基础。有一位一年后离开了青建队的同志,也写了一篇“一生的基石”纪念文章,文中说:回顾四十多年来走过的路,如果说还算平坦的话,应该感谢青年农业建设队。一年多的农场锻炼给我打下了一生的基石。短短的一年里,我学会了一生中紧要的几步。这一篇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于是,我们纪念青建队五十周年的纪念册便起名为“一生的基石”。

<!--EndFragment-->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4:54:00 [只看该作者]

二 苦恋

初恋的激情之后总会有一个互相适应和互相磨合的过程。那么人生呢?当选择了一个人生道路之后,漫漫人生路该怎么走?

五十年过去了,可是沧海桑,物是人非。曾经风起云涌的知青大潮已经消退,理想主义的内涵也不断地嬗变。与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相比,青建队由于所在上海市郊农场的位置与条件,走了一条相对平坦的路。但平坦的路其实也不平坦。当我回顾青建队员们走过的心路历程时,也许有一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苦恋”。

说是“苦恋”,是因为经历了半世纪后,青建队员中还有一半以上的队员坚持在农垦系统工作,并直至退休。在青建队的大本营跃进农场,青建队员们成了骨干力量,许多队员担任了场级领导及中层干部 ,许多队员成为了科技人员和其他业务骨干,有更多的队员活跃在农牧业及场办企业的生产第一线,有的队员评上了劳动模范。在青建队员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跃进农场各方面都走在上海农垦系统的前列。畜牧业,跃进农场一直是强项,他们养育的猪在六十年代便出口到香港。农业方面,1992年来,跃进农场连续十多年实现了万亩吨粮田,粮食单产和亩效益名列上海市前茅。跃进农场的场办工业也曾是农场系统的佼佼1970年到1995年,跃进工业产值以年均15%速度持续递增,1995年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其中出口产值占30%工业创利6000万元,为农场经营利润超5000万元发挥了决定作用。2010年,跃进农场的经营利润已连续五年超亿元。在农场的发展中,有青建队员们的一份功劳。他们是青建队队旗的守护者,是青建队理念有始有终的实践者。他们守着艰苦、恋着农场;守着理想、恋着事业,实现了当初的誓言,为农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说是“苦恋”,还是因为在这五十年中,有许多青建队员被组织调到其它单位工作。1970年后,还有一批队员被抽调到市区企事业单位。他们中许多人都干得很出色,有同志还曾当选为全国党代会的代表,有的同志还被调到市政府部门担任了局、处级领导,有的同志担任了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这些队员岗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当年的理想主义情操,几十年来却不改初衷。

如果要作数字统计,那么青建队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队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队员评上了中级及高级职称,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队员在各行各业担任了科级及科级以上的干部。这个统计可以看出青建队员们的自强不息,可以看出青建队员们的奋发有为。而即使不属于上述统计范围内的许多青建队员们,也是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同样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有一个叫夏关昌的队员,他一直是干一行爱一行,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在农场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是一员普通群众,既不是党员,也不带一个‘长’字”,“为领导服务、为他人服务、为群众服务。”退休了还“在农场居委会工作,为居民服务。”这些默默无闻一直坚持在基层工作的队员,待遇低,工作苦,这些同志更不容易。

我很早就调离了青建队集体,后来又调离了农场,与青建队员接触就少了。但对有的同志,却印象深刻。

一位是跃进农场的副场长马经纬。我原分属不同的小队,是到青建队后第二年调在一起的,他是小队长,我是队员。待了一年多后,我调到了场部。后来老三届的知青组建五七连队,场部派他去当指导员,他把我也调了去,一起又待了半年。前后二年左右的相处,我们却成了一生的好朋友。这些年来,正是从他的口中,我知道了农场这些年的的发展变化。我还知道了,农场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使跃进农场在农垦系统先富了起来,搞农业承包的同志在农场职工中也先富了起来,但场级领导自己的收入并不高,与规模与效益相似的上海工矿企业领导相比,要差了一大截。对此,他并不怎么在意,感叹的是农场职工的平均收入并不高,感叹的是有的农场亏损了领导的钱却拿得不少。作为农场分管人事、后勤的副场长,他不仅为农场的发展做了贡献,也为农场职工做了许多实事,每次我回农场他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后者。后来他退休了,又被返聘留在了农场搞水利项目。他曾自豪地对我说,他们跃进的这个项目,做到了时间上不脱期限,质量上不出问题,资金上不超预算,还节余了部分资金。他还对我说,农场在验收施工队这个项目时,坚持不收红包,不受吃请。市委办局验收项目时,是否发个“信封”由领导定。感到他中对“信封”的反感,觉得很惊讶。那时,我也在公司负责项目,他说的“三不”及“不收红包”,我也做到了。在基建中,权力之手无处不在,有的人是把项目当成了唐僧肉,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资金超预算变成了常态,时间上脱期也成了常态,质量上也经常会出现些问题,能同时做到“三不”并不容易,在同行中绝对是“另类”。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方方面面的领导“信封”是个常态。我不但不会去排斥,而且还会去争取、去坚持。我记起了自己公司的一次“评审会”,公司的顶头上司、集团公司的老总走进了会议室,他翻了翻摆在面前的材料,然后把夹在其中的“信封”放进了口袋,笑着说“这才是实质性内容”。这位老总很坦率,事实上这类“信封”已成职务的滋润剂与权力的润滑剂。缺少了这“实质性内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而这个老马,却想去挑战这个潜规则。这个早年曾在农场广播中表态要扎根农场一辈子、高擎起理想主义大旗的青建队员,不但实践了自己的承诺,在退休后我还是感受到他理想的光彩依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4:55:00 [只看该作者]

一位是中队长胡承武。早年叫胡埃罗,这一个带有西式文化色彩的名字,反映了他的家庭背景。他参加青建队,家庭的阻力远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我们是静安小队的队友,他是团干部,而我当时是一个争取入团的积极份子。他有时来找我谈心,我们之间也谈得来。那时我就感觉到了他有浪漫气息的浓浓的理想主义情怀。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想的一生。到青建队后的次年,他参了军,并把名字也改成胡承武。复员回到农场,回沪后上了大学教师,又被选调到市政府工作,他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一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作不懈的努力。正是在上海市府教育卫生办公室的岗位上,年近半百的他又辞职下了海,开始他新的追求。提起自己的公司,他只说了一件事,就是试制成功了桑塔纳轿车电子分电器组件,为桑车电子系统国产化做过贡献。即使成了一个商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还是把能为国家做点事放在首位。这次青建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也出了大力,常把公司的事撂给别人,自己为青建队的事忙乎,既出钱又出力。每次聚会,他总是忙前忙后地为大家拍照,然后又把照片一张张印出来发给主人。只要青建队活动的需要,他就会开着自己的车子,为集体办事。对自己当年参加青建队,他说无怨无悔,是一生中最大的人生收获。是的,一个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人,一个至今满怀理想主义情结的人,对自己一生的追求不会有怨,也不会有悔。

还有一位是青建队的副大队长,一个在青建队以埋头苦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同志当初,我只是一个队员,与她并没有什么接触,只是歇工后,还常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工棚之间穿梭,找人联系工作。次年,她即被调离青建队,到另一个农场工作去了。文革中传来消息说担任场团委副书记的她出事了,下放到连队劳动。我出差去五四农场时,在场部食堂,也看到了很多针对她的大字报……。去年,因为编纪念册子的关系,我们见面的机会较多,说起当年之事,她向我讲了事情经过:因在组织生活上汇报了对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看法,而被当作思想错误受到审查,期间受到过种种不公正对待,直至1979年,才予以纠错。复查结论上指出她在有关会议上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属正常的民主生活,预备期可按时转正。这次举办五十周年队庆的活动,被推举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后来她作为唯一在沪的大队干部,实际负责了这次活动,特别是纪念册的编工作。作为编委会的负责人,组织、征稿、修订、排版、校对、印刷等任务繁重,事事她都要操心。而都已退休的编委无行政资源可用,除了开会借会场,平时她的家成了一个联络站,一个编辑室。有时,为了一篇文章的修改,甚至为了个别文字的推敲,她会给我打很长时间的电话。她在整个纪念册的编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计名利、乐于奉献,极端认真、极端负责的精神,使我感动。有的编委说,应该给她记功,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想不止只有我一人感觉到,她还是早年那个埋头苦干、事必躬亲的副大队长,那个认真负责、坦率真诚的农场团委副书记,理想主义的情操依然在她身上闪耀。

曾任跃进农场党委书记的李广忠曾在青建队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跃进农场青建队的干部中,没有发现一个贪污受贿的。在我们农场,跑官要官也行不通。”他的底气来自担任农场干部中青建队员的出色表现。我想,岂止是跃进农场青建队的干部。我相信从青建队员中走出来的干部的基本素质,相信更多的优秀的青建队员的基本素质相信他们当年的理想主义是真诚的。我想,因为当年他们如果想要升官发财的,大约不会选择到青建队来。我相信在青年时代信奉理想主义的人,虽然理想的内涵会有变化,但理想主义会与他的一生如影随形。而一个青年,一旦有了理想主义的内核,他总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4:55:00 [只看该作者]

三 眷恋

岁月是一个滤片,留下的是暖色的记忆。

我在七十年代初期就离开了农场,上调回市区工厂。回沪以后,我青建队三十周年、五十周年纪念时一起回去二次,我与妻子同队友场友又去了三次。这其中有一次是我们与五七连队的队友带了孩子去的。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呢?是为了带他们去春游?让他们去看看父母当年住过的草棚对他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还是让我取名为“穗”的女儿在实地去看看真实的“穗”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家?但孩子们全然不理会大人的心思,只忙着在田埂捉蝴蝶,在路边摘野花。在孩子们看来,农场,只不是他们一起玩耍的一个地方。而我们则不同。在我心中,有一种浓浓的农场情结。

那一片土地,那一个集体,那一个年代 ,那一份感受,那几个故人,总使我有所眷恋。

我眷恋爱情的记忆。土地总会长出庄稼来,青春也会生出爱情来。我们当年人生的土壤很贫瘠,贫瘠的青春也许更需要爱情的滋润。我与我的妻子就是在农场这块土地上认识的。她是一个老三届的高中生,68年毕业分配时放弃了进工矿的机会,主动到农场中来也许是我们有相同的志向而有幸结缘。春风见证了感情的萌芽,爱情伴随庄稼一起成长。如今我们最浪漫的事,也许就是拾起爱情的记忆,包含着蕴育爱情的那一片土地,那一条道路,那一畦青苗,那一旺夜色。

我眷恋青春的足迹,那青年时代不可多得的历。从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到年届而立之年,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近十年是在农场度过的。在这块土地上处处有着我青春的影踪。与现在的年青人相比,我们那时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更何况像我那样所谓家庭出身有问题的人,对前途已经少有奢望。在农场艰苦的环境中,我作了很多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同。但文革中,我的处境却不如意。后来才知道,这是极左路线的错。在那十年,我想我至少学会了在艰苦中奋进,在逆境中坚持,这个收获使我受用一生。后来我上调到企业,做了六年多的司炉工,那份在常人看来又苦又累又脏的活,我却干得很安心很努力,自从厂里恢复评先进开始,我年年都榜上有名,直到我走上管理岗位。当极左思潮消退后,我也走上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快车道。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对一个青年人来说,吃苦的历也许是人生的另一种大学。一个人的青春总值得眷恋,更何况在那峥嵘岁月。

我眷恋青建队那使我感到温暧的集体。在我这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春夏秋冬后,再回顾这段初恋人生,我心中泛起了阵阵的暧意。这种暧意,来自集体,来自队友。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有的是鼓励,是友谊。我记得我平生第一次登台发言,是来场后的青建队的大会上;我也记得平生我第一次评定工资,也是青建队里给我高评了一级。对我的努力给鼓励,对我的表现给肯定,这使我这个当年的丑小鸭倍受鼓舞。我也许值得庆幸,在我踏上人生之路,就遇到了一个使人留恋的集体。这种感觉,一些与青建队员们有过接触的人也有。在青建队纪念大会上,原上海市农委的纪委书记易声龙动情地说:自己蒙受冤案在农场劳动时,是青建队员的善良、善待,帮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岁月,对青建队的老朋友要道一声真诚的感谢,其言辞之恳切,令人动容。

我眷恋一生中重大机遇来临时的那种感觉。在农场,我迎来了一生中重大的转折,我与女友一起调到上海工厂,我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一天,当车子驰离农场时,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已隨尘烟一起远去,我想我此生将注定像乘坐的这汽车一样,虽在颠簸,却在前行。此时,车窗外阳光明媚,大地上万物竞生。在农场耕耘多年,我想我也成为了一颗种子,那怕圧几层土、刮几多风、下几番雨,只要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它总会发芽成长、总会开花结果的。这一种感觉从此就在我心中定格,使我享用一生。

我眷恋当年的理想主义情结。虽然此情不等同于彼情,但那一种理念、那一份情怀、那一种责任、那一种感情、如影随形,伴随一生。这些年来,我恪守着做人的准则,对工作不敢怠懈、对职责不敢亵渎、对群众不敢张狂、对金钱不敢贪婪……年青时的理想主义如初恋般刻骨铭心,使人难以释怀。

当年的知青已渐渐老去。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半个世纪的变化,使人恍如隔世。今天的田野上似乎是繁花似锦,但我总感觉其中缺失了一种亮色。历史可以反思,但应该尊重;理应该更新,却不可凋零。我们当年在物质上是贫乏的,而今天的社会在精神上也似乎是贫乏的,信念缺失,道德滑坡,已招社会诟病;许多地方的官员无德,商人无良,早为世人抨击。放眼看去,一些权贵对财富、对享受的追求,已经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沉溺于纸醉金迷,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奢糜之风,使我误以为社会回到了我出前的那些年代……。社会的进步,应该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物资丰盛上。人,总不能只是物质的奴隶。理想的内涵应当与时俱进,但理想不能丢弃。 “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靠理想与信念支撑起它的脊梁。就在本文行将收尾时,中央新闻台4月29日新闻调查,播出了“红旗渠的守望者”节目,内容极具震撼力。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我们这一代尽人皆知。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其后的林县人继续了老一代人近乎悲壮的奋斗历程,在五十多年改天换地的过程中,建新业、立新功、树立了一个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它的内涵就是十六个字:难而不俱,富而不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我想,那种利在人民、利在后代、利在国家、利在民族的理想主义大旗,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并终将会在中国的大地上高高飘扬。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4:59:00 [只看该作者]

补三楼最一句:

而一个青年,一旦有了理想主义的内核,他总将会闪耀出某种人生光彩。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8:47:00 [只看该作者]

上海青建五十年,

团结集体终无怨,

自觉选择主动留,

坚持到底作奉献。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8:48:00 [只看该作者]

向青建队的老大哥老大姐们学习!致敬!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1 9:28: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

向同为知青的兄弟姐妹们学习、致敬!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宗文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5 积分:181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8/30 17: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2 4:31:00 [只看该作者]

 

十九岁的时候,中专毕业的我报名参加了青建队去了崇明农场,这一次“初恋”是我对人生的“初恋”。

 

在中国离文明最近的地方,我在农场渡过了近十年的知青岁月。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有理想的人,许多纯净的人,其中有的成了我一生的好朋友。

 

在青建队的第一年,是大家聚在一起的一年,次年就有相当一部分队员调到其它地方去了。在这一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日子。今年是青建队成立五十周年,我也写了本篇,以兹纪念。根据青建队朋友的一些意见,我对此文作了多次修改,这次发于“中国知青网”,希望得到更多知青朋友的喜欢。

 

我相信来本网的,都是有着浓浓的知青情结,产包含着当年理想主义情结。我们的经历、遭遇也许各不相同,但我相信我们当初的理想主义情怀有着共同之处。此文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回忆我们当初激情燃烧的岁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10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6 16:00:00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来本网的,都是有着浓浓的知青情结,产包含着当年理想主义情结。我们的经历、遭遇也许各不相同,但我相信我们当初的理想主义情怀有着共同之处。此文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回忆我们当初激情燃烧的岁月。

 

      谢谢宗文朋友对纪实的支持。如你所说,我们都曾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经历。遭遇个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