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林小仲《梦随风万里》文摘之二十七:准备打仗


  共有76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林小仲《梦随风万里》文摘之二十七:准备打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林小仲2008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3 积分:1300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19 10:11:00
林小仲《梦随风万里》文摘之二十七:准备打仗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16 14:05:00 [只看该作者]

 

14. 准备打仗

 

1971年,惊心动魄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党章规定的“接班人”,显赫一时的副统帅林彪竟要谋害毛泽东,叛国出逃,这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那时中苏两国各在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中苏边境的乌苏里江爆发了珍宝岛争夺战,大战一触即发。当时对于战争的渴望和兴奋当数几百万下乡的知青了。我们是看着战争片长大的一代,也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熏陶长大的一代。加之文革极左思想影响,许多人都希望拿起枪去解放全世界。

一时间备战的动员,战争的传言都铺天盖地而来。我下乡的黑龙江开始发枪(那时呼盟划归了黑龙江),知青成为基干民兵的主力。“青年点”的墙上挂满了枪,有较新的半自动步枪,也有老掉牙国军留下的七点六二步枪,日军留下的三八大杆步枪,子弹也发了不少,拿着这些枪,拉枪栓瞄准射击感觉也真不错。

当兵穿军装是那个年月男孩子的梦想,我的父母、我的舅舅、姨全都是建国前后的军人。但在阶级斗争的年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年月,我们的父母全被打入另类,我们这些人只能在农村插队,哪有可能去当兵。若干年后与一群当兵的军旅朋友相聚,他们认为我有军人情结,问我是不是也当过兵,我自嘲地告诉他们,我这辈子只当过“官”,没当过“兵”,其实准确的说,在那备战的年月我也摸过枪,也有过拿枪的经历。

黑龙江、内蒙与苏联有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异样的事情也不断发生,尤其是人人自危的阶级斗争年月,更是险象丛生、草木皆兵。有时村后的树林里不知为什么会升起信号弹,大家端着子弹上膛的枪围上去,折腾半宿一无所获。

青年点的房子在村后,这里离村里老乡们的房子有一段距离。一天晚上我们用一支养蚕打鸟的沙子枪打死了老乡的一只鸡。几个人将战利品捡回来,怕老乡发现,用被子挡住窗子遮挡灯光,几个烧水褪毛,开膛破肚收拾完了,用水煮熟了就狼吞虎咽的开吃。不想一个小子刚咬一口就吐了出来,惊叫之中连血带牙吐出,原来鸡是被铁砂枪弹击毙的,鸡身上还留下了许多铁砂,真是偷鸡不成丢了把米。至今那位知青见到炖鸡还心有余悸。

大的战争没打起来,打仗的故事却是一个又一个发生。那年我们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的加格达奇修战备路。阿荣旗算一个团,全团光北京知青就有一百多人,他们最积极又最能干。

那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原始森林中松涛阵阵,漫山漫坡的红松和白桦树更为大兴安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宿营地周围山上树林里也时有信号弹升起,大家都相信那是苏修特务所为,但那么多年却没抓到一位放信号弹的苏修特务。

知青中许多人立功心切,纷纷向团部请战要去抓苏修特务。在工地上干了一天活的知青们却精神头大,不睡觉,围在一起打扑克、瞎侃。突然在外面的哨兵高叫,有人放信号弹,呼拉一下临近住地约一百多知青和民工手持各式武器,向发现信号弹的高地包抄过去。

虽然月明星稀,但毕竟是深夜,树林里更是忽明忽暗,不知道是实战需要还是壮胆,各路兵马呼声不断。大家争先恐后的往山上跑,我想如果有特务也早就吓跑了。

搜索的人群看到几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大几小的黑影急速消失在远处的密林中。当大家顺着一种奇怪的尖叫声围住一棵高大的落叶松,看到树杈上蹲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任凭我们怎么叫喊也不理采。我们怕他手中有武器也不敢贸然爬树去抓他,有的知青说,这苏修特务可能听不懂中国话,有的主张开枪,多数人希望抓活的,有位老乡出主意说把树砍倒了不就抓住它了吗?树下的议论乱成一锅粥。

我们认为砍倒树是个好主意,大家与树保持一定的距离,密切观察着树上那个家伙的动静,由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大斧子轮流朝大树容易偏倒的一方去砍树。随着树下的口子越来越大,树开始摇动,树枝树叶也在哗哗作响,树上那个家伙也在无助的摇晃。十几个知青涌上去推树,大树嘎叭一声轰然倒下,树上的那个家伙也随之掉在地下,十几支手电筒照了上去,被我们围在中间的却是一只比一般狗大不了多少的小黑熊,小黑熊已经被摔晕了。

事后大家分析,那是一头大黑熊带着几只小熊夜里觅食与我们遭遇,这只倒霉的小熊急不择路爬上树被我们活捉,大黑熊带着其余小熊落荒而逃。从此百名知青夜擒苏修特务的故事就不胫而走。

被认作苏修特务的小黑熊被几位北京知青收养,带回养在他们的青年点里。怕它伤人给它系上一条长长的铁链子,具说这只小黑熊非常通人性,老乡进院时,它呲牙咧嘴,连扑带咬很不友好。知青来时,哪怕是外村从没来过这个院的知青来串门,它却表现得温顺友好。

但随着小黑熊日渐长大,它的狩猎本领也越来越高,它用以静制动、突然袭击的办法捕捉无意到青年点来游逛的老乡们的鸡、鸭、鹅,捕猎手段高明,有时迅雷不及掩耳,有时装睡卧地伏击,引起了青年点周围农户的义愤。

为了这个“苏修小特务”能更加自由的成长,也为了村子里的安宁,知青们给小黑熊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找了一辆带挂斗的拖拉机,十几名知青将小黑熊送到了阿荣旗西北部的森林中,为它解去了索链。就在拖拉机往回行驶时,小黑熊还在后面追赶了一阵,最后大家站在高处,目送这只已长大的小黑熊回归山林,几位女知青忍不住伤心掉下了眼泪。

准备打仗,然而战争没有来,这是中苏两国人民的幸事,也是百万知青的幸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林小仲2008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3 积分:1300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19 10: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16 14:06:00 [只看该作者]

 

                                       15. 温都尔汗的震撼

 

197110月中旬的一天,夕阳西下,青年点炊烟缕缕,那时正是农村秋收大忙季节,劳累一天的知青们个个筋疲力尽,整整齐齐靠在炕上的被褥卷上,有人在望着顶棚发呆,有人在议论着一天里的趣事。那时已混上大队采购,经常到外面出差的白静中突然从外面闯进来,大家都很奇怪,他早上才乘早车去扎兰屯,怎么晚上就赶回来了。

白静中(我们青年点中第一个当大队干部的人,后来离开阿荣旗投奔他在大庆油田的大哥,现任华北油田计划处处长)进屋后急忙关上了门,他把大家召集到炕桌旁的油灯周围,十分惊愕的说,出大事了,他在扎兰屯(呼盟的一座风景宜人的城市)听人讲,林副主席乘飞机投奔苏联,飞机爆炸身亡了。这一消息对我们这些从中国政治中心北京来的知青来说,太让人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了。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就是为了打倒刘少奇和确立林彪为接班人这两件事吗?林彪是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中规定的毛主席的接班人,林彪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在那个年月里,亿万中国人每天都在挥动着《毛主席语录》高呼“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毛泽东无比英明伟大,毛泽东是神的化身,既使是我们响应他的号召,在农村饱尝艰苦磨难时,也对他的政治伟大深信不疑,而这个消息使我们困惑之余惊呆了。

为了证实这一消息的可靠性,肖庆平赶紧打开了他的七管收音机。那时呼盟与苏联一江之隔,两国关系十分紧张,从意识形态的对立发展到争夺黑龙江、乌苏里江上一些岛屿的武装冲突,在呼盟听“莫斯科广播电台”比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清楚。我们这些关心着国内政治变化的知青常从“敌台”中获取一些消息,知道一些大山外面的事情。大家屏住呼吸听着收音机里“莫斯科广播电台”那熟悉的却又怪腔怪调的汉语广播,播音员果然在反复播送关于林彪事件的报道。因为距离9.13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一段时间了,莫斯科广播电台讲得很具体,而且还有评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彪9.13事件”开始向社会公布,后来中共中央也就此下发了传达文件。1971913日,林彪一家仓惶出逃,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三叉戟256号专机爆炸,机毁人亡。

一声震惊亿万狂热投身文化大革命人们的思维的巨响,宣布中国现代迷信神话的破产。毛泽东的英明、正确、伟大在忠于他的人民心目中,特别是正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发生了巨大的动摇,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党章里规定的接班人竟然背叛了他,要杀害他,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政治上敏感的人开始反思。

我从小在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中知道一些党史、军史,对林彪更是了解一些,一则他很年轻就做了很大的事情,二则大家都姓林,对姓林的名人自然关注得多。文革中的林彪更是让我们那一代人关注。

林彪17岁考入黄埔军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20岁参加南昌起义。

林彪24岁时任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的红一军团军团长。

林彪30岁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领导了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林彪40岁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四野)司令员,在1945年至1948年的短短三年中,东北野战军由初到东北时的十万干部战士,发展成百万大军,四野麾下20个军,林彪统帅着一百三十多万人的大军,参加了辽沈大捷,解放平津的两大战役。四野在林彪指挥下,从中国最北方的黑龙江畔一直打到最南方的海南岛。

林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42岁。

林彪48岁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

林彪195851岁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并于19599月取代彭德怀任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

林彪64岁时,于197198日下达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林彪1971913日事情败露后,乘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身亡。

一位战功赫赫的著名军事家,一位党章上规定了的毛主席的接班人,一位与毛泽东一起在文革中受到亿万人民崇拜的伟人,为什么会突然与毛泽东兵戎相见、分道扬镳呢?在传达林彪罪行和他的“571工程纪要时”,我们注意到 这个纪要攻击毛泽东是秦始皇,攻击当时的社会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纪要里提到干部去“五七”干校和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是变象劳改,前一条提法我们感到茫然,而这后一条与我们这些人命运相干的问题,却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1971913日发生的党的副主席林彪外逃事件,对我们这些曾狂热参加文化大革命,狂热拥戴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知青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政治震撼。政治狂热、政治盲从开始从这一代人身上消退,人们逐渐从事件本身,回顾党的历史,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开始对文化大革命的正确表示怀疑,开始从对毛泽东神一般的崇拜中恢复到理性思考和判断中来。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寒风拍打着窗纸哗哗做响,村里不时传来犬吠,劳累一天的我们谁也不觉得困,可怜的小油灯的灯油加了一次,又加一次。大家在远在北大荒的山村里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议论,有的人问,在党的八大之后中国核心层中,林彪不过排在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之后,林彪后面还有总书记邓小平,邓小平后还有一位党内排序第八的彭真。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打倒那么多老干部,排行老六的林彪何以“篡党夺权”呢?有的人觉得,如果毛泽东不把与林彪有相同战功的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刘伯承元帅等老帅和部队中许多杰出的将军或打倒或排斥,何来林彪独掌军队,又怎么可

能发动武装政变呢?有的同学在当时很大胆的说,“9.13事件”揭露出林彪要害毛泽东,但看看林彪的历史,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岂不是功成名就,辉煌

一生?也有的人从党内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谈了他们的想法。更有人把这种打完天下后便开始相互争斗残杀归于中国封建制度影响根深蒂固。他们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内讧谈到文化大革命自毁长城,但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是那时我们这群二十几岁的知青解不开的迷。第二天青年点的知青们大都没去上工,村里老乡们搞不清楚青年点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同学中有一位叫肖庆平,他的父母一对学有所成的年轻专家夫妇,1955年应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毅然抛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带着幼小的他返回祖国,到水科院工作,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文革中他父母都受到冲击,特别是他妈妈因有亲戚在台湾受冲击更大。他和我一起到阿荣旗插队,他才思敏捷,温都尔汗的事对他震动很大,也许他很渴望从深层次上了解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肖庆平在粉碎“四人帮”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科社系国际共运专业,一直在那里读完博士。但让人感叹的是,当年他的父母带着年幼的他从美国返回祖国投身建设,而学有所成的他和他的夫人(也是我们一起插队的同学)一对中共党员,在1987年,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返回了他的出生地美国,在那里定居、工作、生活。我若干年后去美国洛彬矶时曾去他家拜访,他现在还在工作之余,不遗余力搜集中国“文革”中各种史料,包括那个时期的首长讲话,大事记,造反派刊物等,他利用假日把它们装订成册,做为他的业余研究项目,他对自己祖国一段深重的苦难历史认真负责的研究精神很让我感动。我衷心祝愿他在这方面学术研究取得成就,把一段他和他的知青同伴们亲身经历的真实文革史的评价和分析告诉后人,警示后人。

在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毛泽东的崇高和伟大远非现在的人能够想象。温都尔汗的震憾,使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步步走下了神坛。“林彪事件”对毛泽东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毛泽东制造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人间悲剧,虽然毛泽东在建国后多次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也有过伟大的辉煌,他们结束了中国的四分五裂,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使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站起来了,毛泽东仍然是一位历史伟人。或许我们这些曾追随过他的人也许不该苛求他的失误,但是他的过失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太沉重了,对我们的民族太沉重了,对我们的祖国也太沉重了。

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北京知青茅舍中的煤油灯在那个让人震撼的历史关头彻夜未熄。远离北京,远离政治中心的知青们从“林彪事件”中思考着自己和祖国的未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17 9:23:00 [只看该作者]

珍宝岛上起硝烟,

北荒备战知青欢,

林彪出事震动大,

领袖从此下神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