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乐?
(小小说)
在**中学,提起朱老师、杨老师这两口子,没有谁不羡慕的。他俩虽说三十大几岁才结的婚,晚是晚了点,但接二连三地生下了三个小子,而且个顶个的让人眼馋:下班回家,吃完饭,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三孩子各人找个地儿学习去了,任你电视里有什么雷人的节目,人家压根儿没眼瞧!所以呀,三孩子比赛着似的一个接一个地踏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毕业后又一个接一个地先后去了美国,领了绿卡,成了美国的公民。
有好些年,校园内外,无论是谁只要碰到朱老师两口子,无不翘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人前背后,只要提起朱老师两口子,无不感叹:人家祖坟上冒青烟了。
直到有一天,朱老师病了。霏霏细雨中,年近七旬的杨老师躬着瘦弱的身驱吃力地拖着一辆小平车,朱老师裹着一床棉被,斜躺在平车上,手上高举着一把小雨伞,褐力想为妻子遮挡住一点雨丝。这一幕,让人们的眼睛湿润了。
朱老师的病久治不愈,校领导专门派了个护工全天侯服务,校园内知情的老师们也隔三差五地予以照看。远在美国的儿子们虽邮来了最好的药,但终因回天无力,朱老师离开了人世。临终遗言;“孩子们不是我的私有财产,只要他们有出息,能为社会作贡献,我死亦瞑目了。”
话虽豪迈,落在人们的心里,留下的却是一片悲凉。
从此,杨老师开始了孤独的,日甚一日的苦苦思念的日子。
她不敢生病。为了保证必须的营养,不善烹饪的她也想方法让自己吃得科学点。俗话说“饭后百步起,活到九十九。”哪怕是刮风下小雨,学校操场上,只要有一个人散步,就只能是杨老师了。
一到节假日,邻居们纷纷邀请杨老师,杨老师总是礼貌地推辞:“谢谢了,儿子们要来电话的,不能错过了。”
“杨老师,儿子们都在那边,干脆移民美国吧。”
“儿子们也曾劝过我。一来,我七十多岁的人了,签证不好办。二来,我也是故土难离呀。想想我一个教历史的,又不懂英语,到那儿人生地疏的,怎么生活呀,先放着吧。”
看着杨老师充满期待神情专注地守着电话机,一个成语浮现在脑际: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