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曾经走过的路1——8


  共有34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曾经走过的路1——8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快乐老头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0 积分:264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1/13 13:25:00
曾经走过的路1——8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3:35:00 [只看该作者]

                              曾经走过的路
  
下乡前的日子

       一九六八年是我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年,这年五月学校革委会传达了有关上山下乡的指示精神,我第一个报了名。 
      我们这一届学生本应该是六六年毕业的,由于“文革”耽搁了毕业的时间,学校通知我们这届学生到校,进行毕业教育。一开始我们以为一定是告诉我们要准备升学考试,可是第一天就让我们学习“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然后就是“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教育,接下来传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通知”和留在城市的比例,以及留城的原则条件。 
      对照自身条件,我没有一条符合留在城市,也不会离开百分之八十五的大多数,与其晚走不如早走,加上家里的具体情况,我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第一个贴出了响应号召的“决心书”。这时候还没有具体的地点,只是普通的表态。我满以为家里是会同意的,经过两年运动的父母不会说什么的,可我看得出来他们从心里舍不得。我能说什么呢?家里每月九元的生活费,走一个不是少一张嘴,另外,那时候我自己也再不想继续上学的事情了,比我大的兄长都是大学生,也该出个工农分子了。这个人就应该是我,弟弟还小(我这样看,其实他比我小两岁)。 
      很快有了消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来接人了。学校派我和两个同学做代表,参加区里组织的见面会,会上我们具体的询问了那边的情况,他们的介绍我们处处感到新鲜,。会后,我们高兴的准备上路了。我回家也对家里描述了那边的情况,说是去东北,比其他地方强,那边的生活好,想想解放前不都是去东北逃难吗?父母似乎有些放心了。可是很长时间就是没有具体的消息,我心里就剩下着急了。 
      原来区里决定,这次没有我们学校的任务,心里好大的不高兴,好地方没有我们的份呀。没过多少日子,区里开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会,交流经验,我作为普通代表出席,会上好多同志作了发言,说了他们的事迹,我也很受教育,最深刻地认识是:“上山下乡不能挑肥拣瘦,要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虽然第一个报了名,但是还有落后的思想,没有做好锻炼和改造的思想准备,没有到艰苦环境锻炼的决心,这样下去了,也不会坚持一辈子的。”(现在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那时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这样的教育,都要有扎根一辈子的决心呀) 
      大约七月底八月初的样子吧,呼盟牧区前来接人,我们再一次报了名,牧区的同志也到学校和报名的同学见了面,很快批准的喜报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我名列其中。接下来就是开户口证明,拿着一纸证明我才意识到,我就要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了。 
      不知道为了什么,我想到这个城市各处走走,看看。我有月票,那段时间天天坐车漫无目的的乱转。尖山、黑牛城,大王庄、挂甲寺,宁园、北站外,杨庄子、烈士墓,四面八方的跑。什么马场道、和平路、南市、广开、中山路、八里台、小白楼、我是到处的逛。这是一种留恋?我心里没有这个感觉,是一种告别?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觉得高楼大厦会离开我,会走得很远,很远。城市中的所有一切会在记忆中慢慢消退,城市不再属于我,我将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弃子,一个远行的游子。 
      每个知青下乡都会发一些东西,我们发了一些布票、棉票(添置被子)、专用工业票(让知青买旅行箱、搪瓷杯、等日用品),行囊简单得很,一只箱子,一套行李被褥。还有一些凭下乡证购买的东西,我们家那个条件,能不买的就不买吧。 
      行李集中的那一天,我们这些要走的同学的父母、兄弟、朋友第一次相互见到了,互相嘱咐的话很多,最多的是要互相照顾帮助,心底不由得有了兄弟姐妹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今天,甚至超过了同胞兄弟姐妹。我们这些知青兄弟姐妹真好。

      远行的兄弟姐妹
      就要出发了,心情反而平静了许多,没有了浮躁,只是看着几天来似乎老了许多的父母,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我决定不让他们去车站送我。 
      八月十七日是我们出发的日子,那天上午,几个同学来家里送我。这以前全班同学在照相馆合影留念,特意把我们要走的安排在中间,这是我们班唯一的一次合影。由于集合时间是下午一点以前,班里的同学只好上午就来了,还特意给我和母亲照了一张像,母亲坐在凳子上,我胸前带着大红花站在旁边。 
      中午,我们就离开家去集合地点了,走出家门,我下意识地回过头来看了一眼熟悉的家门,门旁边还贴着学校送来的喜报,那年月这张喜报无疑给家里增添了一丝喜气。我猛回头说笑着离开家门,去集合地点,再没敢回头。 
      我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出发那天不能掉一滴眼泪,自愿就是自愿,何必哭哭啼啼。集合地点人山人海,好不容易在报到处领到乘坐的列车座号,同学们互相握手告别,有说有笑。离开车还有一个小时,我们被安排进站上车。班里几个同学早就占好了两个窗口,这样有利于和大家告别。 
      我趴在列车窗口,突然发现我哥哥站在不远的地方,向我招手,满脸堆着灿烂的笑容,本来说好了不来送的,我感到意外但心里非常高兴。我示意让他过来,他摆摆手意思是站在那里很好。我四下里张望一直也没发现我两个儿时的伙伴,他们难道没有找到我坐的这节车厢? 
      教了我三年的班主任老师和教导主任也来了,我和他们握手拥抱,临别的嘱咐是那样的真挚,他们告诉我要和当地的群众搞好关系,和贫下中农很好的结合(他们不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只有贫牧)。我们班来送的同学最多,大家在车厢里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着。 
      车站上,开车的铃声响了,听起来是那样的刺耳和急促,我和同学们拥抱着告别。不知从哪里传来哭声,顿时遍及整个车厢,我开始还能忍住,可鼻子一阵酸似一阵,哪里还能忍得住呀。同学们被催促着离开车厢,可我们抱得越来越紧,哭声也越来越大。走得哭,送的也哭。我在窗口被十几个同学拉着手,泪水模糊了视线,我怎么也想不出当时为什么会那样脆弱,先前的盘算的被抛在脑后。 
      列车一声长吼,车身猛地颤动了一下,哭声变成号啕,声音大的出奇,好像整个车站里的人都死了亲人,一起发丧一样。列车缓缓的启动了,哭声喊声交杂在一起,声音更大了。我乘坐的车厢刚过了站台边缘,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声嘶力竭,从窗外传来,我赶紧来到窗口看到两个儿时伙伴,一人抱着一个西瓜拉开距离地站在铁轨旁边,第一个西瓜扔上来,我没有抓住,我脱口喊着:“我吃到了,兄弟!”紧接着第二个西瓜扔上来,手疾眼快,我真地抓住了。我俩眼模糊,哭喊着:“兄弟,再见!”列车还没有起速,我听到车下传来爽朗的笑声。我后来听说,两个兄弟和我哥哥在看不到车厢的霎那,突然爆发出从来没有过的大哭。那哭声以后再没有过------。 
      列车轰鸣着向北方奔驰,慢慢的大家情绪稳定下来,笑声在车厢里荡漾开来。有的同学开始吃东西了,有的却还趴在餐桌上沉浸在车站里那撕心裂肺的一刻,久久不能平息。我们自发的起来劝慰着那些同学,让他们唱歌,让他们吃东西,列车没开出多远,我们这些人就恢复了年轻人的活力,列车一路欢歌向着远方驶去。 
      这一路,我们受到了最高的礼遇。先是唐山,列车进站,我们看到站台上拥挤的人群,手挥红花、彩绸,欢呼雀跃。锣鼓声此伏彼起,我们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是在送我们。列车开出唐山,还能听到远远传来“欢送,欢送,热烈欢送”。那时,心里真地感到幸福死了。这一步走得对呀。以后是沈阳、锦州,迎送规模一致。 
      目的地海拉尔,更是万人空巷,当地群众被组织到从车站到招待所的道路两旁,夹道欢迎。至今,当年欢迎过我们的人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我们都陶醉了,都满足了,心里反复盘算的就是一句话:“听毛主席的话真好,走上山下乡的路真对”。当晚,看着餐桌上八菜一汤摆着我们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菜肴,我们醉了,------没有酒,我们还是醉了。 

     老阿妈
      阿日布尔丹.道尔基的母亲---我的第一位蒙族阿妈。 
      六八年冬天,队里安排我下羊群,我整理好随身的行李,放到来接我的勒勒车上,我这个新羊倌,骑着刚刚分给我的黄骠马,走马上任——去羊群了。 
      冬季,羊群相对比较集中,十来个蒙古包和羊圈,远远望去像是一个村镇。我被领到一个蒙古包前,门外站着三个人,一位老额吉,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和一个中年妇女。这就是我在草原的第一个新家,阿日布尔丹.道尔基的家。他文革前是一队的书记,这年冬天正在什么地方办学习班呢,不在家。我被让进了蒙古包,他们的话我一句都不懂,我是看着手势明白的。 
      老额吉已经很老了,一脸的皱纹记录了一生的沧桑,微微弯曲的双腿是长期骑马留下的印记,现在老了不能骑马了,可是走路也更不方便了,一走路身子就会一左一右的来回摇摆。老人家很开朗,说话声音沙哑而苍老却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就这样我们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胡乱打着似懂非懂的手势,说着、比划着、笑者。哦,还有喝着,从一进蒙古包“波日根”(蒙语,意思是大嫂)就给我泡了一碗丰盛的香甜的地道的草地的奶茶,我一直喝着。 
      晚上,我才知道,蒙古包里还有一个人,他才是真正的羊倌,他是下来蒙族,一口流利的汉语,有了他的翻译,我们的交流变的顺畅了。原来,阿日布尔丹.道尔基两口子都是党员,他是老人的大儿子,那一年三十多了,这个孩子是他们的养子,那年七岁。从此,我管老人叫额吉(蒙语,妈妈),安姆勒泰甏(孩子的名字)就是我的侄儿了。 
      羊包有三个劳动力,羊倌、更倌和伙食倌,队里是给记工分的。我是顶名更倌,大嫂是陶高钦(蒙语,伙食倌)。冬季,更倌是比较清闲的,当时队里可能是照顾我们吧。其实,那时我们什么都不会,真要是把羊群交给我们,一定会出乱子的。 
      额吉为了照顾我,不让我到外面勒勒车里去,按规定更倌夜里到勒勒车里打更,也在车里睡。她让大嫂去,把我留在蒙古包里。因为包里有铁炉子,要比外面暖和得多。我被安排在对着蒙古包门的那一侧睡觉(后来才知道那是蒙古族敬佛的地方,只有活佛和喇嘛才可以去。可见老人家的思想之一斑了)。 
      每天早晨,额吉都为我准备好洗脸水和漱口水,这在蒙古牧民中是不多见的,她知道城里来的孩子有漱口的习惯,是特意为我准备的。要知道,这些水都是用雪烧化的,洗漱过后奶茶也好了。她们比我早起很长时间了。 
      每天中午时分,额吉会告诉我去接替羊倌回来喝茶。她总是说在草地看牲畜不容易呀,替一次喝茶也可以暖和一阵子的。她总是关心着别人,心里装着别人。 
      牧民的晚饭是很常规的,除了面条就是米粥,这种草地的“饭”很简单,烧一锅水放里面一些肉丁,搁一点盐,就下挂面或者米(大米或者小米),没有蔬菜。额吉为了我总是经常作一些调剂,有时,给我包老人自己发明的蒸饺,切一些细肉丁加些切碎的圆白菜,包好放在铁箅子上蒸,样子像是古时候汉族女人裹的脚,我吃着比什么都香。 
      我最爱吃的是老额吉作的“川肉汤”,那也是额吉的专利。羊肉切片在水中煮熟,捞在碗中,放上淹咸的韭菜花,浇上煮肉的汤。真是原汁原味,美呀。 
      这年冬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蒙语基本上可以和额吉对话了(当然是生活用语);搬家、搭蒙古包,给羊搭圈、除草地上的雪;看羊群;取雪、取冰化水;------总之,羊群的活基本有了最初的能力。 
      开春的时候,我去了接羔点。我庆幸自己在接触的蒙古族牧民中,第一个是我的老额吉,她给了我在牧区生活的一切本领,给了我做人的一切,我至今怀念我的额吉——我牧区生活的启蒙人

      我的黄骠马
      我的第一匹坐骑是年龄很老的黄马,那年据说有十几岁了,通体黄色只有鬃和尾是黑色的,老牧民说这匹马跑得很好。那时,给知青的马都是赛马有名次的好马,很多年轻的牧民很是羡慕的哟。 
      分到我名下是第一年的冬天,老黄马膘肥毛亮,刚从马群牵来,肚子吃的滚圆。它温顺老实,备马鞍子的时候,一动不动,我心里还埋怨怎么给了我这么一匹蔫马呀。我跨上马背,它的四蹄开始不安分了,不用两腿夹马的肚子,跃跃欲试就想跑了,我用马嚼子控制好它,它才稳定下来。 
      每次我们知青碰到一起,总会来一次短距离赛马。大家排成一字形,我的黄骠马总想第一个冲出去,四蹄不停的交替抬起,我一只手控制嚼子,另一只手不停的抚摸它的脖子,试图让它安静下来,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只要一声“开始”我把嚼子稍微一松,它便箭似地冲出去,昂着高傲的头,没命的往前跑着。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因为都是好马,我们就喜欢那种齐奔驰骋的感觉。 
      冬季,场里为每个劳动力马(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准备半块豆饼,因为这时候的草只能填饱它们的肚子,营养就很少了。我总是想法从牧民手里多要一些给它,我太喜欢它了,它是我的三匹马中最高的一匹,所以有什么热闹的时候,我总是让它跟我去。 
      那年旗那达慕大会在夏营地附近的巴尔图召开,正是夏营地要结束的时候,很多牧民早早开始吊马(用人为的方法,使马肚子收起来,便于奔跑)。我也学着样子准备着我的黄骠马,几天下来,它的肚子收得细了,后蹄都可以踩过前蹄的印子了。牧民们都说:“黄马又回到年轻的时候了。” 
      去那达慕,我们场里的知青约好了一起去,商量着都骑自己最好的马。碰到其他单位的知青,我们几个各自夸我们的好马,可给那些单位的知青羡慕得够呛。我们这几匹好马真得很精神,高抬着马头,四蹄不停的跳跃,像是在展示他们的舞姿。 
      黄骠马也是放羊的好帮手,一到羊群后面,它就不紧不慢的低下头,一边吃一边走,遇到走得慢的羊,它还会等上一会呢,真是很通人性的。等羊慢慢散开,它也会在原地吃草,我骑在马上悠闲得很。遇到有人来抓羊(这是队里批的牧民吃的羊),我在马上伸出套马杆,它会随着套马杆很快盯准目标,几下就完成了任务。 
      我在畜群整整干了四年,黄骠马也整整陪了我四年。当然我还有别的马匹,可它是跟我时间最长的。一直到我选调离开牧场,它都是我最好的无言的伙伴(借了骑兵的语言啊),就是现在,有时做梦还会梦到我骑着它驰骋在茫茫草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5:27:00 [只看该作者]

      8月17日,四十年前,我们同乘一列火车,车站的离别,犹如山呼海啸.海拉尔的盛宴记忆尤新.蒙古包的游牧生活真真切切,乡情、亲情 、民族兄弟情,使我们难以忘怀。
      期盼继续下文。
      据了解,东旗政府在纪念知青下乡40周年之际,正在组织征集知青回忆录,可能旗里还要派人来津整理资料。望您保存好这些佳作,一旦有消息即联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勒勒车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5:31: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在蒙古包勒勒车前的留影,赠与快乐老头同乡,共享草原之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聆听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11 积分:80598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8/5/15 8: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6:09:00 [只看该作者]

    读了快乐老头的文章,心情激荡。从最初的报名、送行到一路的欢迎;从享受蒙族老额吉细心照料到与四年无言的伙伴黄骠马的相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知青不断成长成熟的轨迹,不时的热泪盈眶。期待您的好文继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快乐老头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0 积分:264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1/13 13:2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21:10:00 [只看该作者]

穆怀书聆听二位辛苦了,承蒙你们垂青,我很感谢你们的帖子。还有一些小文,会陆续发的。怀书可能还记得在东旗的日子吧,69年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大会,我是白音不日德的知青代表。哦,知道你告诉的消息,有信一定联系呀。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21:3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真实地再现了四十年前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真的好激动。快乐老头一定是一位性格开朗,笑对生活的人!欣赏您的文章,期待下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21:4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穆怀书在2008-11-18 15:31:24的发言:
这是我在蒙古包勒勒车前的留影,赠与快乐老头同乡,共享草原之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好珍贵的老照片!祝贺二位在这里相聚!祝永远开心快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9 13:46:00 [只看该作者]

一段值得永远怀念的曾经走过的路,祝快乐老头永远快乐。

替你排了一下版,你看是否可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9 14:05:00 [只看该作者]

下乡之前决心大,
临别照样泪花花,
蒙古额吉真慈爱,
黄骠马儿伴生涯。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快乐老头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0 积分:2641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11/13 13:2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9 14:55:00 [只看该作者]

感谢莫旗知青为我更改版面。其实我们过去都属呼盟,莫力达瓦后来成了兴安盟的地方了吧?在嫩江边上,对岸是黑龙江的讷河县。
感谢龙行天下的诗篇,四十年前的往事,萦绕在脑海,不由得思绪万千,那远去的列车、茫茫的草原、迎送的人们、丰盛的食品,那草原深处座座蒙古包、成列的勒勒车、门前的花狗、偶尔落来的喜鹊,一起摔交打斗的伙伴、一起战天斗地的黄马、一起站岗放哨的边防军战士、一起打草放牧的老牧民。所有这一切都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四十年后,我和伙伴回草原,那熟悉的一切似乎改变了很多,似乎改变的那样缓慢,似乎只是老了.....变了吗?当年的一切再也找不到了,看到的只是那茫茫的草原。


 回到顶部
总数 48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