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港知青的當代傳奇
——讀張穗強先生的《走出膠林》
近日,我收到香港知青朋友張穗強先生寄來他在香港出版的新著《走出膠林》,讀後實在感人肺腑,心潮久久難以平靜。 這是一本30萬字的文集,內容大體分4個部分:一是長篇專訪與照片,主要是香港《華人經濟》雜誌對張穗強的專訪,以及自傳性照片。二是“歲月情緣”和“知青情懷”,是作者的知青朋友及本人對年輕時候膠林生活的回憶。三是學術研究,主要是近年撰寫和發表的研究論文,其中特別是對知青問題的專題研究。四是社會探索與產業分析,這是作者對香港和大陸經濟社會許多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許多真知灼見極具新意。
張穗強先生原是廣州市的“老三屆”學生,1968年下放到海南島的加紁農場,在艱苦的膠林中度過7年青春歲月,回城後考入中山大學,畢業後在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1990年旅居香港,先後擔任過報社財經記者、房地產公司的經理、經貿商會的總幹事、政協常委等職務。他天資聰穎,正直善良,勤於筆耕,出版過多部專著,發表過許多論文和評論,特別是許多針砭時弊的評論和產業分析文章,在香港和大陸有一定的影響。他在任職16年的香港經貿商會總幹事崗位上,利用眾多的人脈關係,不遺餘力地協助大陸地方政府在香港舉辦推介會或招商會,同時為香港企業家到大陸投資牽線搭橋,出謀劃策,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兩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作出應有的貢獻。
張穗強先生雖然走出海南膠林已經30多年,但仍然對那片曾經奉獻青春的土地十分眷戀,一往情深。他早已不是一名種植橡膠的知青農工,但在許多場合仍然以“知青”自居。他對往事的懷念是那樣真誠,對海南膠林和知青一代的感情更是一往情深。書中一個場面很令人感動:有一次張穗強回到農場探訪,當冒雨上山觀看當年千辛萬苦種下的膠林時,半路上邂逅一位當年同隊的老人,竟然抱著老漢痛哭失聲,令大家十分動容,可見他對膠林歲月和和膠林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文集中編進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知青真實故事,《南雁北鷹》就是其中一例。那是1976年3月,張穗強先生的知青好友陳賢慶的妹妹與一位下鄉黑龍江兵團的上海知青發生了傳奇般愛情並結為伉儷,從南海之濱遠嫁到北大荒。愛好文學的知青哥哥很窮,實在沒有什麼好東西送給知青妹妹,就創作了一首長長的詩篇《南雁北鷹》,送給妹妹作為新婚賀禮。在那文化荒漠的年代,這首詩歌曾在知青中廣為流傳,不少知青還在詩篇後面寫了評論或感言。但這首反映知青純潔愛情的詩篇,當時卻遭到一些無情批判。這對知青婚後又在北大荒拼搏了18年,再回到上海艱苦創業,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兒子也與作者有緣在香港相會。幾十年過去了,這首詩歌的原稿和附言竟然奇跡般地被張穗強先生一直珍藏著,後來捐獻給一家博物館收藏。在知青一代中,有多少像《南雁北鷹》這樣離奇曲折、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啊。
難能可貴的是,在漫長的後知青生涯中,張穗強先生對知青的研究持之以恆,一如既往。張穗強先生對知青的情緣,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段膠林歲月,令他在中國知青這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中結識了許多朋友。我與張穗強先生是在武漢一次知青文化研討會上認識的,期間與他有過幾次很坦誠的相談,以後我倆就常在網上交流。我在網上拜讀過他的很多新作,受益頗多,對於他的研究水平十分欽佩,他的人品也更值得我學習。
《走出膠林》這本文集在體例上可說是一個創新,集長篇通訊、回憶錄、真實故事、媒體評論、學術論文於一書,更有大量的知青老照片和實物照片穿插其間,雅俗共存,圖文並茂。這種“五合一”的新文體,能引人入勝,久讀不倦,向讀者多方面、多層次、多視角地展示了一位旅港知青的當代傳奇。
(作者是:下鄉安徽的上海知青學者,原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