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岁生日:人在杭州读书忙
195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6岁生辰,他在杭州读书中度过了这一天。
1958年,“大跃进”中发生了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问题,干部中由于缺乏经济学知识出现一些混乱思想。毛泽东自己也深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以便指导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于是,他点名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这几位秘书和党内理论家,与他一起去杭州,从1959年12月10日起,历时25天,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
这次读书活动,是毛泽东亲自安排的,一般是每天下午4时至9时左右,大家到丁家山一所平房一起读书,风雨无阻。下雨时,毛泽东扶仗上山。每人一本书,毛泽东让胡绳、田家英和邓力群轮流诵念,大家边读边议,主要听毛泽东谈话。后来,他们三人自作主张作了分工:邓作记录,胡、田轮流诵读。毛泽东发现后悄声问邓为什么不读?邓回答说自己口音不标准。毛泽东看他作记录,也就不说什么了。遇星期日和元旦放假休息,人们可以爬山赏景,也可以办理私事,气氛轻松愉快。杭州是毛泽东很喜欢的地方,从1953年冬首次来杭,几乎每次南下都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他曾说过:“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最喜欢的地方做最喜欢的事(读书),毛泽东的心绪极佳。
12月26日是星期六,他们下午照常读书。但毛泽东因为这些日子读书有得,或偶尔爬山赏景,心情非常好,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生日。下午读书结束后,他从椅子上缓缓站起来,高兴地说:“大家留下来,在这里吃饭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另外,他还邀请了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及其夫人吴仲廉作陪。江华井冈山时期就和毛泽东在一起,是老朋友。人在生日这一天,很容易想到过去,想到朋友。饭菜并不复杂,只是多了一碗面条,几盘小菜里多放了一点油和一些盐,一盘干炒辣椒、一盘豆丝、一盘盐水萝卜皮和一盘干竹笋片。毛泽东打趣说:“各位都是大才,今日这顿饭菜实在是不成敬意,还望各位海涵!”
饭后,毛泽东乘兴赠给每人一册文物出版社刚出版的线装大字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和他当时写的两首诗作为纪念。这两首诗是《七律·读报》和《七律·读报有感》,内容都是“反修”的。
六十七岁生日:大讲调查研究
1960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7岁生辰。他不主张做寿,但每逢这天,身边工作人员总是要提醒他一下,擀碗长寿面条给他吃。有时,毛泽东还把他身边工作同志请来,一起相聚,吃顿便饭,和大家拉拉家常。
这一天,毛泽东原打算在晚饭时同大家聚一聚。可是,他一早上床,直到下午怎么也不能入睡。他让李银桥告诉机要秘书高智:决定和大家一起坐坐,吃了饭再休息。于是,叶子龙、汪东兴、王敬先、林克、李银桥、封耀松和高智七人,便到毛泽东办公室那个只能摆一张圆桌的过道里,同他一起吃饭。平时,毛泽东吃饭就很简单,这顿生日便饭,因在国家困难时期,所以更简单。没有肉,没有酒,只有几个素菜,一盘辣子,一个汤,主食是米饭,李师傅特地又擀了一点面条。
毛泽东在饭桌上与大家亲切交谈。他语气沉重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67岁了。今天请你们来,你们都是我身边的人,大家一起吃顿饭。可是现在老百姓遭了灾,衣食无着,受冻挨饿,我心里难受啊!……”他还谈到早年革命斗争的一些事,要求他们认真读马列著作。接着,毛泽东话题陡转,说:“不能老浮在上面,老浮在上面就会空虚。”又说,“现在,咱们搞社会主义建设,还缺少经验,要想法常下基层,多深入实际,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不然,老在屋里看文件是会死人的。”忽然,毛泽东睁大眼睛,把大伙儿一扫,提高声音说,“你们谁愿意下去?”高智紧坐在毛泽东的右边,抢先说:“我愿意下去。”“好!”毛泽东伸出大姆指,接着又问,“你们谁还愿意下去?”大家争着一个接一个地报了名。
这时,毛泽东精神大振,高兴地说:“好!你们明天就下去!”高智说:“主席,明天就下去不行,还得学习学习,准备一下才行。”“那好,你们去北京参加两个星期的训练班,准备一下再下去。”又说,“以后要轮流下去,其他同志,等你们回来再下去。”
第二天清早7时许,毛泽东按电铃把高智叫去拿夜里批阅过的文件等,同时交给他用铅笔写的一封信,指示他去交给汪东兴办。信是连夜给准备下去的几个人写的:
林克、高智、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小封、汪东兴七同志认真一阅。
除汪东兴外,你们六人都下去,不去山东,改去信阳(河南省)专区,那里开始好转,又有救济粮吃,对你们身体会要好些。我给你们每人备一份药包,让我的护士长给你们讲一次如何用药法。淮河流域气候暖些,比山东好。一月二日去北京训练班上课两星期,使你们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请汪东兴同志作准备。你们如果很饥饿,我给你们送牛羊肉去。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六日,我的生辰,明年我就有67岁了,老了,你们大有可为。
信阳报告一件,认真一阅。
1961年1月15日晚上,毛泽东在颐年堂又接见他们。经过两周准备的他们都穿着下乡的衣服,毛泽东“检阅”后很满意,并同大家一起合了影。下乡的同志,除原定的6人,机要室和警卫局又抽出局、处级干部4人,共10人。
接见时,毛泽东又谈到下乡的意义。他说:“现在,老百姓遭了灾,人民生活很困难,我很不放心。你们下去搞些调查研究,看看那里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什么问题?集体吃食堂到底行不行?群众有什么意见,如实反映上来。不要隐瞒,一定要讲真话。”还说,“你们下去以后,既要了解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也要向群众学习一些生产知识。”
他们按毛泽东的指示,去河南、江西搞调查研究,实行“三同”一年,带回许多真实情况,向毛泽东如实作了汇报。毛泽东表扬了他们。此间,周恩来也仿照毛泽东的办法,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下基层搞调查研究。这些做法,对于制定和调整党的政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十九岁生日:作诗设家宴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虚岁70岁)生日,他比较看重这个生日,过得也很充实。
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紧张的。因为中苏两党积累下来的政治分歧和矛盾,经过一段僵持之后,1962年底又发展到一触即发的地步。一些欧洲国家的共产党相继召开代表大会,在苏共的指挥下,发声明,作决议,结伙攻击中国共产党。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密切观察动态,分析情况,谋划对策,布署论战。许多文章的观点、题目、思路,以及发表方式、时间,都是毛泽东亲自决定的。此外,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也在疯狂反华。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迎来了他的69岁生日。“诗言志”,他把这一阶段蓄积在心中的思想情感,以诗的形式喷发出来。这天,他写了一首《七律·冬云》,并特意标明写作时间:“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首诗是这样的:“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首诗名为咏赞梅花,实则咏人达志。“梅”就是坚持斗争、力挽狂澜,不怕任何攻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化身,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寒流”、“虎豹”、“熊罴”、“苍蝇”等对反华反中共势力的喻指,很贴切。“英雄”“豪杰”与“虎豹”“熊罴”的对比,“梅花”与“苍蝇”的对比,加深了诗的主题。我们可以想象,当毛泽东写完这首诗时,一定是壮怀激烈,豪情满怀,心情极为欢畅!
其实,这一天毛泽东是当作70岁(虚岁)生日过的,这是中国旧时计岁的习惯。他向来对自己的生日漠然,但这次却不同。也许是想到了这是“古稀之年”,是大寿,所以他决定举办一个小型家庭寿宴,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天,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备了两桌便饭。参加寿宴的除了毛泽东的亲属之外,他还邀请了四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三位是他的湖南老乡:章士钊(81岁,湖南长沙人,1919年就与毛泽东相识,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程潜(81岁,湖南醴陵人,1949年响应中共号召率部起义,使湖南和平解放,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季范(毛的姨表兄,湖南一师读书时的老师)。另外一位是叶恭绰(广东番禺人,时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82岁)。毛泽东考虑到这些朋友年事已高,所以发请柬时关照,每位来客可以带一位子女来。章士钊带了女儿章含之,程潜带了长女,王季范带了孙女王海容。毛泽东同四位老人同席,晚辈则与毛的亲属一桌。
饭前,毛泽东同四位老人谈笑风生,说古道今,气氛欢快。他还问到客人晚辈的生活、工作情况。当他听说章含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时,风趣地说:“年纪不大,硬是老师哩!”接着说,“你来教我英语行不行?”章含之忙说:“我的英语水平低,不敢教主席。”毛泽东哈哈大笑说:“怕什么,我的水平很低。”一个多星期后,章含之就去教毛泽东学英语,每周一次。
七十岁生日:自费办了一次“像样”的家庭寿宴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第一次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
12月25日下午,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大多是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而已,是一次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后,得到了批准。12月26日,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开始了紧张的准备。
晚7时,寿宴正式开始,有30多人参加。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欢笑。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一张相留念。人们鼓掌欢迎。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主席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都来看他,他显得很高兴。饭后,毛泽东特意穿了他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与孩子们一起照了几张纪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