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爱 战友情
刘晓荣用执着谱写人间真情
——刘晓荣悉心照顾下乡知青战友十三年载
雷春翔、殷文生
1965年,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满18岁的北京知青刘晓荣支边来到北大荒农垦云山农场,在这里她一干就是28年,也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酸甜苦辣。1993年刘晓荣按照国家的政策,全家回到了北京,刚回到城里的时候,全家老小7口人挤住在一间又小又旧的老房子里。找工作十分困难,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夫妻俩就发扬在北大荒养成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辛勤的劳作和汗水一点点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虽然如今她离开农场已经19年了,可是让刘晓荣最难忘记的还是她的第二个故乡云山农场和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
回京后刘晓荣也遇到了很多一起在农场工作的知青们,其中有一个跟她一批去的知青叫王金锁,那时他在云山农场五队,而自己被分在了八队,虽然离的很远,但是偶尔也能见到面。当在北京再次遇到王金锁的时候,看到他骑三轮车依靠拉煤为生,生活十分贫困,她心里很不是滋味。通过了解才知道他的爱人早已去世,子女也不争气,根本就不照顾他。这样的家庭变故,给王金锁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得为了生存而拼搏。后来三轮车又被小偷偷走了,没法再继续拉煤,只能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居住在一间临时的煤棚子里,一天到晚蓬头垢面,身上的衣服和脚上鞋子也都是破烂不堪,老年痴呆症也越来越严重。每次见到他的时候,刘晓荣都会主动给他买一些食品和日用品。后来得知他生病了,甚至已经开始便血,她非常着急,赶紧和爱人张时松四处联系在云山农场工作过的知青们,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和研究给王金锁治病的事情。大家的意见是不能看着自己的战友就这样走了,纷纷掏钱捐物,帮助他进行治疗。当时在街道居委会工作的刘晓荣也成为了这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并多方努力为王金锁争取最低困难生活救助。为了此事,她特地回到云山农场五连帮他办理“低保”相关事宜,到了农场她才知道,一直以来农场有人传言说王金锁已经死了,为了保险起见,需要王金锁北京所在地为他开具一张健在证明。无奈之下,刘晓荣又回到北京找到办事处给他开了证明,农场才为王金锁补发了低保金,他的生活终于有了保障。
2008年,60岁的王金锁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刘晓荣又多次给农场打电话要求办理退休事宜。此时王金锁因为身患多种疾病,行动不便,已经不能再长距离颠簸了,没办法只好由刘晓荣代他办理了。农场知道此事后,也非常同情他,并且积极的协助她办理了王金锁退休的相关事宜,拿到退休存折后,她的第一个想法是王金锁这回可以治病活命了,自己心中的一块石头也可以落地了。
可是王金锁的危运并没有因此而终结,由于没有住房,自我意识不清,2008年,王金锁被相关部门送进了精神病院,为此她心急如焚,刘晓荣多次往返派出所和精神病院,把实际情况向他们进行了详细讲述,还将有关于王金锁的身份,家庭情况以及他的病情都逐一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多次到精神病院看望,每次她们去的时候,都会给他买一些水果,就是希望王金锁能跟其他人一样,感受到家人关心的温暖。就这样过去了4个多月,云山农场的工作人员来到北京,她们又一起商量决定给王金锁找一个敬老院,最终在大兴找到了福顺敬老院,当时王金锁的退休工资每月800元,敬老院每个月的费用是790元,刘晓荣联系了无数次敬老院院长,院长听说了她们的故事后,也被深深的感动了,特意亲自跟车来接王金锁。从此刘晓荣成了王金锁在敬老院的监护人。无论天气有多么的恶劣,她们都坚持定期去敬老院看望他。在这里王金锁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虽然他的病情依然很严重,很多熟人都不认识了,却能清楚记得刘晓荣,称她们为自己的战友,每次她们前去看望时都能不住的说着“谢谢”。
2010年3月,这件事情被北京电视台新闻部知道了,还特意为她们录制了一期节目,把刘晓荣她们照顾王金锁故事通过电视荧屏送进了千家万户。从此她也在街道成了小有名气的知青人物了。
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快13个年头了,刘晓荣一直在坚持努力的做着这件事情,也有很多周围的人对她的做法不理解,认为她照顾王金锁这么多年,他连自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这样不值得。但刘晓荣却轻轻一笑而过,依然默默的照顾着王金锁的生活。在这十几个年头里,除了有家人背后的支持,还有她们这些知青之间难以忘怀的战友之情,这些因素一直激励着她。虽然有时也会觉得有苦有累,但是一想起来自己这个年纪了还能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图为:刘晓荣到敬老院看望王金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刘晓荣看望王金锁.jpg:
图为:王金锁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刘晓荣看望王金锁2.jpg:

云山农场知青:刘晓荣 联系电话:13031116393
张翠玲13911834727
作者系云山农场机关工作人员,联系电话:13846095226,或:0467—597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