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22.生活磨难


  共有107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2.生活磨难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22.生活磨难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7 21:22:00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生活磨难
张树人
到了农村以后,方知当地情况完全不是在学校开动员会时介绍的那些情况。哪里是什么到处都是电灯电话,除了公社以外,生产队里非但没有电话,就是在城里司空见惯的电灯也没有一盏啊!我们和乡亲们一样点的都是油灯。由于生活艰难,即便是油灯乡亲们也尽量节约使用,绝舍不得秉烛长谈抑或是彻夜长明呢。平日里,庄户人家吃完晚饭,通常就在当院里坐着,就着月光扯闲篇儿,或者干脆就吹了灯早早上炕歇息了。知青点的情况相比起来要好得多,点起油灯来尚不至于节省到如此程度。饶是如此,大伙儿每日里起早贪黑的在地里辛苦忙活,身心俱疲,哪里还有什么闲工夫陪着那油灯耗着,更难得有精神头儿串门儿闲扯,好歹扒拉完那点晚饭就一头栽倒在炕头上,做那南柯一梦了。偶尔有的时候凑着油灯看会儿书,鼻孔里就会擤出黑色的油泥来。
再说说学校动员会上介绍的所谓人均350斤粮食的事儿,说什么老百姓不缺吃不缺穿,那更是无稽之谈。当地乡亲们糠菜半年粮,忍饥挨饿度春荒者,绝不在少数,甚或借贷无门以致于漂泊行乞亦属平常,且时有耳闻。据小子后来查阅资料方得知,当年,延安地区下辖14个县,拢共有120到130万人口。农民年人均粮食不足250斤,年人均收入不够50元。如此境况,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缺吃不缺穿呢!
那会儿,我们这帮子知青都知道,敬爱的周总理于1973年6月9日陪外宾到延安时,曾亲眼目睹了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和延安人民的贫困生活,心里非常难过。周总理对延安地区的领导同志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说完这话,总理又向延安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事实很清楚,总理难过的是全国革命胜利已经20多年了,没有想到老区人民的生活竟然如此困难,就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呢!
其次是穿衣,看官须知晓,乡亲们平日里混饱肚子尚且艰难,那里还能买得起新衣新鞋呢?虽说那些年轻娃们亦憧憬着买件的确良,穿件条绒裤,奈何囊中羞涩,家境拮据,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有些人家甚至“冬无三尺绵御寒,夏无三尺纱”遮身,亦属平常之事呢!乡亲们中,有不少人家是靠自己织布缝衣的,这种织出来的布自然是粗布,其幅宽很窄,仅有1尺2寸左右,裁减时需要接幅才行。穿鞋也是自己做,先打上一盆浆糊,将碎布条儿糊成有一定厚度的布袼褙,待糊好的布袼褙晾干后,鉸成鞋底的样子先用白布包边,再按层粘好备用。然后,将包好边的鞋底儿,用小线儿穿上针,再配合锥子密密实实地纳鞋底,纳完鞋底儿再绱好鞋帮。鞋帮用布自然采用冲锋呢,也要事先掺着旧布糊成一定的厚度,并需照着鞋样子裁减好方可。鞋加工完以后,再往鞋口里用布塞紧使新鞋定型,至此新鞋就算是做完了。这种鞋如果不钉上轮胎掌其实并不结实,房东大娘曾经给我做了一双这种布鞋,穿着挺合脚的,就是因为没有钉上前后掌,穿了不到三个月就坏了,小子觉得非常可惜。乡亲们若是有件新衣服穿都会非常在惜,看得出来总是洗得非常整洁,且穿在身上爱护有加,穿破了之后,补丁摞补丁的绝不舍得轻易更换。冬天,棉衣棉裤穿过以后,得将里面的棉絮掏出来,天气热的时候再作为单衣裤穿,等到天气冷的时候再把棉花絮回去。看官可能有所不知,有的乡亲们甚至连袜子都是用粗布手工缝制的呢。不少乡民的家里,炕上只是铺着一领席,条件好些的靠着床边儿,有床薄褥子或者羊毛毡,只够一个人使得。被子通常是大家共用的,老人孩子都是伙着盖一床被子。插队那几年,小子曾探访过一些当地乡民的生活状况,简直就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屋里边除去炕以外几乎啥都没有。冬季的陕北如此寒冷,室内比起室外来暖和不了多少,却见那碎娃儿们拖着鼻涕,竟然穿着单薄且光着脚在地面上跑来跑去,此情此景令人心酸呐。我们知青插队那会儿,亲眼目睹乡亲们的艰难生活,心中着实不忍,不少知青将自己的一些衣物鞋帽等送给他们,也算是尽点绵薄之力吧。
和乡亲们比较起来,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的前期,政府在生活方面还是给了一定的补贴和照顾的。考虑到城镇知识青年初到农村尚没有生活基础,为了解决下乡后在住房,口粮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国家在统一组织知识青年下乡时,都会拨付一定的安置费用,包括一些必要的补助措施,目的都是为了使知青能够比较顺利的度过生活上的困难,尽快在农村稳定下来。安置费用中属于动员地区使用的部分叫动员费,主要用作知青下乡时的交通费,途中食宿补助,困难补助等。安置地区使用的部分主要用于建房,以及购置小型农具和家具,以及粮、油、医药等生活补助。生活补助原则上为一年,主要用于下乡后第一年的生活补助。另外,根据陕西省政府当年的规定:下乡知识青年到达生产队后,未参加分配前,由当地粮食部门在经销粮中安排供应。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分配后,所分口粮达不到规定标准的,粮食部门对不足部分,仍继续供应。因此,尽管当地粮食相当紧张,物资供应极度匮乏,至少在插队初期,政府还是对知青的口粮供应问题给予了适当考虑。事实上,数万知青一下子压到生活条件极度困难的农民头上,生产队也是承担不起的。
    乡亲们为了解决温饱,除了在地里下苦种点粮食以外,总要设法养几只鸡,到集市上买个猪娃子养头猪,有条件的弄些羊赶着。我们知青点为了改善生活,也在乡亲们的指导下养了头猪。记得我等在茶坊集市买猪娃子时,都是把手伸到衣服底下,买卖双方捏着手指头划的价,最后好像是两块钱一只买的。在山区养羊自然是游牧方式,放羊人赶着羊循着那坡上或沟里水草肥美处尽管放养。养鸡特别是养猪,当地乡民亦习惯于放养。看官如若走到茶坊街里或坊间,兴许就会碰到若干猪猡旁若无人般到处闲逛觅食。其实乡民门放养亦属无奈之举,家里婆姨娃娃们尚且嗷嗷待哺,哪里还有那多余粮食供养天蓬元帅。既是如此,将猪撒出去任其在外打野食,亦是聊补粮草之不足而已。只是如此一来,阁下如若在乡下偶感内逼,急需便溺,即使是在茅厕内亦须酌情手持棍棒一根,借以护持方便。阁下可能要问:何故如此?君不见附近已有若干匹瘦猪环绕窥测,伺机而动欲朵颐君所遗矣。家里既无粮食喂猪,当地生活又极其贫瘠,天蓬元帅又能何处觅食,万般无奈只得学那狗行千里改不了之法也,真真是慢待那下凡的天蓬元帅了。    在农村时,小子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困”字,另一个就是“饿”字。先说说“困”字,每日里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无论怎么睡都觉得解不了乏,无论睡多长时间也总是觉得睡不够。都说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小子和乡亲们所说的倒是有同感,唯独就是在窑洞里睡觉,更是觉得早上该起床时,愣是困得睁不开眼,你说怪不怪呢?其次再说说“饿”字,可以这样说,我在农村插队这几年,就好像从来没有吃饱过。我辈知青的肠胃不知怎的,俨然就似那无底洞一般,棒茬子粥一气喝上数海碗,馍馍一顿跌上七八个乃至十来个,简直就是稀松平常。也日怪了,那时候我们就算是吃了个大肚子蝈蝈红,也还是觉得没有吃够似的。我等就似那饿死鬼托生的一般,若不是脑子里多少还有些口粮定量这个弦儿,真就能吃个盆干罐净江河日落呢。有一次,小子到别的队知青点去探访熟人,因为彼此都是朋友,所以中午定要邀我共进午餐。绕是盛情难却,加之也委实有些饿了,小子思量顺便打个尖儿,再往回返亦是人之常情。待进了厨房揭开锅盖,小子一看锅内之物,不禁瞠目。锅内并非别物,乃是一锅玉米粒熬成的粥,请注意所谓玉米粒竟完全是整粒儿的,洗净后直接抛入锅内,撒把碱面就擎等着熬熟出锅了,出锅前再撒上少许食盐即大功既成。小子曾问及:既然是怕耽误工夫,至少也应该将玉米磨成碴子,哪怕是熬玉米碴子不也好么?答曰:日日劳作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弄得饥不择食,磨成碴子说起来容易,关键是得有人去磨啊!难不成谁还有精力去做此事么?况且拉成碴子和直接煮玉米粒儿吃有何区别么,再好的东西过了嗓子眼儿难道还有味儿么,莫不如省点时间睡会儿觉吧!再者说了,我们有时候,就连脱了壳儿的麦粒儿亦是如此煮食呢。我闻听后,先是愕然继而默然无语。其实阁下可能有所不知,我等知青饥肠辘辘之下,即就是端起海碗吃那盐煮玉米粒儿,亦觉食之味甘如饴。更有甚者,小子平时有时因腹内无油水和饥饿所困,在馍片儿上抹上一层大油或涂上层油泼辣椒面,细细品尝那感觉绝对是美味佳肴呢我们队曾来过省里的下放干部,是一家子。先生姓纪,夫人姓赖,两口子为人热情谦和,与我等知青和队里的乡亲们,相处得十分和睦就像是一家人。记得有一次,老赖两口子,邀请我们队的知青到家里吃菠菜面。我原以为所谓菠菜面,就是将面条煮好捞出再过下凉水,然后浇上菠菜面码儿而已。待小子品尝之后方知,乃是将杂面用波菜汁儿活好后切成面条,再依程序料理成卤面,其中面条由于是用菠菜汁儿活的,煮后竟呈晶莹碧绿的色泽,食之则别有风味。小子着实是孤陋寡闻且从未见过如此做法,大伙吃完以后也都纷纷赞不绝口。算起来,我等众人在农村插队已有时日,早已习惯于粗茶淡饭,混饱肚子就得,哪里还顾得上有什么讲究,今日竟有幸品此美味,实在是令人难以忘怀呢。多年以后,小子每次有机会吃到菠菜面时,都会念及当年在茶坊,大伙儿聚在一起吃菠菜面时,其乐融融的情景,仍令人唏嘘不已。小子不禁叹曰:时光荏苒,聚首无期,往事已矣
  二十。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6 21:51:00 [只看该作者]

我在陕北插队三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饿”!电灯嘛,没有!直到离开村子时,知青灶点的还是美孚灯,好像这算比较高级的煤油灯了。在农村我学会了做鞋,这是一个收获。至于菠菜面,是到关中后才吃过的一种面食,在延长插队时没吃过。

楼主叙述的好。唤起了我的回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陕西田野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95 积分:159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2/17 10: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8 18:20:00 [只看该作者]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令人感慨。不似有人回忆时总加点豪情作料---现在的个人想象有意无意的粉饰一下。耐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杨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38 积分:195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1/13 18:3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8 18:37:00 [只看该作者]

记得那时候我们早饭是送到地头。队里派人挨家去收的。自己认得自家的饭口袋。最大的当然是我们学生的。我们几个每人四个大馒头或者四大溜团子。中午回来吃,一个人四大海碗杂面条。晚饭是小米粥和早上剩的团子和馒头。没几天就把半个月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然后找到公社,公社让队里借给我们粮食。等秋后再还。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5 20:2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陕西田野在2013-1-18 18:20:00的发言: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令人感慨。不似有人回忆时总加点豪情作料---现在的个人想象有意无意的粉饰一下。耐读。

谢谢您的夸奖,期盼您的指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5 20:2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盖头坪在2013-1-16 21:51:00的发言:

我在陕北插队三年,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饿”!电灯嘛,没有!直到离开村子时,知青灶点的还是美孚灯,好像这算比较高级的煤油灯了。在农村我学会了做鞋,这是一个收获。至于菠菜面,是到关中后才吃过的一种面食,在延长插队时没吃过。

楼主叙述的好。唤起了我的回忆。

谢谢盖姐的关注和指导!同感同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