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长恨歌: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许多中学生都学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已经听烦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好色,不理政事,国家自然衰落。我们现代人没必要“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
可是学者们不肯罢休,这么美的长诗里一定有许多我们还不了解的内涵。
当然腐败必然亡国,既然已经形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的局面,先跑再说吧!
可是跑到半路,唐朝那时候的“8341部队”不干了——姓杨的那个狐狸精误国至此,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皇上要是不答应,这些本来是护卫他的御林军说不定能干出点什么来呢。
在众臣和内侍的劝说下,唐明皇当然知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江山故,二者皆可抛”。于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后来的学者们分析:御林军都是忠心耿耿的人,怎么会造反?但是国事衰微如此,太子正好振臂一呼,抢班夺权。而太子出来呼吁,反正是皇家自己内部的事,御林军以及众臣们听谁的不是听?于是唐明皇以后就“升级”成为太上皇,反正他为了一个女人可以不理政事,闲着去吧。而太子则成为了唐肃宗。所以敢于强迫皇上杀爱妃的绝不是御林军,而是太子在暗中鼓动。杨贵妃不过是替皇上而死,如果让唐明皇死,唐肃宗杀了亲爹以后名声不好。
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下去了。太上皇在宫里没了实权,闲来无事没别的,就是想他的爱妃,她死得冤啊!“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他曾派道士们到陕西马嵬坡掩埋杨贵妃的地点,想把杨玉环迁葬至长安,也不知是唐肃宗脸色不好还是怎么的,反正那些人回来说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于是引起了民间各种传说。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随大队逃跑的人中有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他们把杨贵妃改扮成宫女模样,而让一个宫女替死。后来他们暗中把杨贵妃护送到海边,登上赴日本的海船,经过航行,他们在日本山口县登陆。而在日本的山口县,至今的确被当地人称为杨贵妃之乡,不但竖有杨贵妃塑像,还有杨贵妃墓,像模像样的。不但如此,还有出生于山口县的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对媒体公开说,她就是杨贵妃后裔!这正应合了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当年秦时徐福为替秦始皇寻不老药就出海到了蓬莱仙山。至今日本也有徐福墓,据说还发现过徐福的金印呢。而出外寻找贵妃踪迹的道士也说在那些海外仙山中如仙女般美丽的女人中,确有一人字“太真”,这正是当初杨贵妃入道教时的教名。不仅如此,道士还带回一支发簪,太上皇马上认出那是杨贵妃之物。
不过当时天下大乱,匪盗横行,从陕西马嵬坡不要说到日本,就是到海边也有几千里之遥,根本不可能,那简直比唐僧取经还难呢,何况贵妃还是一位美女?太招眼啦!比盗匪还可怕的是唐肃宗,如果他知道杨贵妃居然没死还想往日本跑,他一怒之下不会派兵追杀吗?
于是学者们又分析啦。
自古以来中国人称“海上仙山”为蓬莱,也有叫蓬山的。而四川境内就有一座大蓬山,山上有一座道观也是唐朝时所建。尤其大蓬山是唐明皇为杨贵妃送荔枝时的必经之地,“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所以杨贵妃也知道这座山,而她既入道教,也知道大蓬山上有道观。那些被派出寻找贵妃踪迹的道士们更清楚,从马嵬坡穿越秦岭入蜀,到大蓬山并不难。问题是即使真找到了杨贵妃,也不敢替那位已经没了实权的太上皇护送回长安哪,那唐肃宗一搭拉脸,就有人得掉脑袋!而太上皇身边必有唐肃宗安插的内鬼,他们若回去如实汇报,太上皇不会怎么样,他们可就玄啦。不如往海外忽悠,让他摸不着门,死了这份心!所以那支杨贵妃的发簪极有可能是从四川大蓬山拿回来的,让那老皇帝哭得伤心。
学者们想到这里赶快往大蓬山跑。果然大蓬山一带有杨贵妃曾在此观充任道姑的传说。尤其他们在山下发现一座古墓,墓制很简陋,碑上仅看出有“杨氏之墓”四个字。当地人说,这座墓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而当地方圆百里之内,没有姓杨的人家。看来杨贵妃极有可能以道姑身份终老于大蓬山道观。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史书中有所载,而太上皇派人去找她的遗体而找不着,极有可能是那些人怕唐肃宗不高兴所以没说实话。
毕竟那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反正吹牛不上税,后人们便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许多故事来。让如今的学者们头疼去吧!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