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另添一缕灿烂的阳光
——《师者,倒也》读后感
文/耕野
近日在泗县论坛“泗州文苑”栏目读到署名箫剑书生的一则消息《师者,倒也》。读后,使我积郁已久的愤懑找到了爆发点。这则消息语言不多,却振聋发聩。请看原文:“前一阵子,泗县乡村某中学的老师,因学生捣乱,说了两句,几个学生便跑向讲台,按住老师,其中一个随意踢打。最近,就是前天,某乡村中学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用膝盖狂击老师的胸部,拳打老师的头部,现在还住在西关医院。无语。”短短数语,勾勒了两幅画面。这两个画面都发生在乡村中学,一个是几个学生跑上讲台打老师,另一个是用膝盖狂击老师胸部并拳打老师的头部,以致住院。箫剑书生之所以无语,想必心里苦衷多多,不便言表。但“师者,倒也”已经亮出观点了,意即:老师倒了。或曰:谁是老师?倒过来啦,学生是老师的老师!
这里的老师挨打有两个由头,一个是老师为什么挨打?另一个是老师该不该打?
且说老师为什么挨打?老师要履行老师的职责,要有老师的风范,要有老师的威严。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既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除疑惑,那就要对学生认真负责,循循善诱,爱生如子。使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既和蔼可亲又不言自威且无私奉献的高大的师者形象。而不是一个不负责任、动辄打骂、利欲熏心、甚至私设或巧立名目勒索学生钱财的下流鼠辈!但愿所有的老师做前者而非后者。前者才是为师之道,才有师者风范!
再说这两个老师该不该打?倘若老师是前者尽行师道,按理说学生只会对其尊敬有加,不会无礼。不会无礼,何谈殴打?倘若是后者,那就是师中败类,不配为人之师。即使这样,学生有权将其德行反映给校领导,寻求适当途径妥善解决问题。学生骂老师不可为,打老师更不可为!老师失德,学生不能跟着失德,更不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师道尊严仍需维护。那么学生打了老师、骂了老师,究竟是打了有德之师还是无德之师?毋容置疑,打骂有德之师是大逆不道,大错特错,而打骂无德之师恐怕就是罪有应得,另当别论了!即使打骂老师,那是学生不理智,仍当以教育为主。正如韩愈《师说》所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现代的学生都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养尊处优。家长对其有求必应,溺爱有加。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读小学时基本无可厚非,可到了读中学、高中时其行为就渐渐地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男生,为保护自己大都备有刀具,不惜和校内同学、校外痞子拉帮结派,形成团体,在一起吃喝上网,流里流气。一旦自身受到侵犯就会动用哥们的力量大打出手,报仇雪恨。社会上由此而引发的校园伤害案已经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对这类学生,老师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管得紧了会招来横祸,不闻不问又是失职。弄得老师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左右为难,骑虎难下。这就给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那么导致出现这一严峻课题的诱因是什么呢?窃以为:一是孩子少不更事,头脑简单,所行所为,无所顾忌,不计后果;二是缺乏家庭教育,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在家靠爷爷奶奶拉扯,爷爷奶奶是隔代更疼,对孙子哪敢有半句大言?由此给孩子滋长了冥顽不化的任性!三是教育失去了本体,中国教育的本体(我自己杜撰)就是中华文明古国5000年的传统美德。现代学生的家长、老师,年龄都在25岁——70岁之间,其学历参差不齐似乎没有大碍,最根本的是在接受教育阶段都没有受到中国传统美德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古老的传统道德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尊老爱幼思想知之甚少或形同陌路。自己不知,何以教育好孩子、学生?由于这三种原因,使孩子在家没有温馨、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校没有设置伦理道德教育的课程。“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孩子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狂野?《三字经》箴言,一语道破,何存玄机?!
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传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这个失败导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导致金钱至上、社会堕落!这个失败具体表现在教科书上已经把中国5000年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抛弃殆尽。代之而起的什么“五讲四美”?什么“思想品德教育”云云”,无一能与中国5000年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内涵、魅力相提并论。教科书抛弃了中国文化的本体,根不正,苗岂能不歪?食不足,体岂能不瘦?学生打老师、骂老师,究竟是“师之惰”?还是“父之过”?不言而喻,这是对中国教育失败的讽刺和惩罚!因为中国教育已经把子孙引上了利欲熏心、大逆不道的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