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轶事16——儿语及文豪
儿语及文豪
内蒙中西部住民大部分由山西走西口迁徙而来,口音亦经过若干年的演化成为内蒙独特的乡音。他们的语言有时像是儿语,比如:木工用的榔头,他们称作“羊蹄小斧斧”;墙角,称作“黑(读‘喝’音)旯旯”;锄头把,称作“锄把把”。有时像似出自文豪之口,比如:弄不懂,他们称:“闹不机密”;富裕、舒坦,称作“豪华”。有时又不知所云,比如:铲子,称作“铁丝”;榔头,称作“斧斧”,老爸,称作“老大”;我,称作“俄”。
还有很多,比如骂人的话:“椽头子”,用房顶上的椽骂人,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经考证可能是“传头子”的谐音,内蒙历史上曾发生过瘟疫,第一个染病的人叫“传头子”,即第一个瘟疫传播人。再如,我们村一户人家门上一幅对联的横批写的是“推层出新”,难道一层一层的推开才能见到新的东西?其实不是,而是 “推陈出新”的错别字,因为当地口音“陈”念做“层”,并对该成语不甚理解所致。
村民们还经常笑话我们知青说话“侉”,说:一青年到大城市回来后,见到他父亲不叫“大”,而学城里叫“爸爸”,他“大”气不打一处来:你管俄叫“把把”?!于是拿起锄把把说“俄打你个锄爸爸”。
我们也反唇相讥,你们“我、屙”不分,说:老远见一人,他问,“谁了咧”?回答“是俄来咧”,问“做甚了咧”?回答“屙来咧”,问“俄问你做甚了,不是问是谁,你咋总回答‘俄来咧’?”。你看是不是“我屙不分”?哈,哈。
看来推广普通话很有必要,否则语言不通,不仅闹笑话,甚至产生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