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诗词曲赋楹联 → 七律——楚汉风云人物


  共有77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七律——楚汉风云人物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 21:46:00 [显示全部帖子]

                    举目台阶韩信立, 

                                 萦思旧绪拜将坛。 

                                 乌江霸王别姬刎, 

                    鸟尽弓藏走狗烹。

 

    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叹息。指

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臣将们悉数杀光。

    在古汉语里“走”的意思,“走狗”是指跑的很快的好猎犬。既“鸟打尽了,良弓没有用处了,兔子抓光了,猎狗也就没有用了,不如烹了吃肉。

    读罢深蓝网友此组系例律诗,想起去汉中时,在朋友的陪同下,访拜将台,登上汉白玉台阶后,看见韩信大将立象,不禁想起他最后的这些话“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特有感吟“绝句”一首,此绝句为替韩大将军绝命之憾句,非律诗绝句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祝深蓝网友诗兴更盛佳作翩翩。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3 0:01:00 [显示全部帖子]

              诛杀韩信史茫然

  读过深蓝网友的这个《七律——楚汉风云人物》四联。不禁想起我到汉中时,与汉中的朋友聊汉。及他们对“韩信”的评价和韩信必诛的一些交谈。所以发了几张旧照片和写的歪诗。

  陈云同志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还有人说,历史是个可以由人打扮的小囡。

  而正史的镜子是野史。因为野史来自民间,便更本色。刘邦立鼎之后不杀谁,也要杀掉韩信的。因为十面埋伏,功高震主的原因仅是其一。而其它原因在于韩信虽然为建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高职。但他的历史却有不良记录。决非是受胯下之辱,而是他的怀才不遇。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后来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曾经数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用。韩信在项军内仅任炊事班的伙夫头儿,围着灶台转,他认为没有前途,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是否属于弃暗投明另论)

  但初到汉营,仍然未被重用。后来因为违犯军法,险些被斩。临刑时,对夏侯婴愤愤念了通“秧子”,夏听罢,甚感到惊奇,留下人头,禀报主公,于是刘邦让韩信治粟都尉,还是个运粮草的没离开伙食的排连级干部。虽由两个“兜”改成军装的四个兜,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连升三级。于是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想走上层路线;表白自己是个人材,或精英。萧何这个刘邦重要谋臣便表示对他的才华深深钦佩。韩信感觉萧何会向刘邦推荐人材,谁知却一直没有音讯,感到仍是明珠投暗。或被萧何耍弄,赌气之下,离开汉营(实际上又当了一次逃兵),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仔细一想,明白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不及知会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幸亏有月光,否则,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伸手不见五指,便不是天助汉也。见到韩信。劝他留下。韩信其实离开汉营,无处可去。但他仍气哼哼发了一通牢骚,大谈什么“精英治国”,并表示,不该看出身、看文凭、看学历,要看真本事。并提出回去也行,但要拜将,年俸的问题视刘邦财政状况再说。他襄助刘邦,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堀起,既建立举世无双的大汉朝。话说刘邦,辅听说萧何逃出,十分惊恐,暗忖,我萧不薄啊,他怎么跟着运粮队长跑球的了。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才放下了心中的七上八下十五个吊桶。所以见到老萧,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去追韩信?”萧何说:现在咱们的大敌当前,共抗霸王。所以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于是力荐韩信,刘邦到也审时度势,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封他个汉军的总司令。心想,你韩信不是条好狗吗,得嘞,追免子这活儿我就交给你了。反正我也没多少家底。你给我玩命去打天下吧。胜了,我占天下,败了呢,是你们这些战犯的事情,跟天皇无关。

  韩信拜将之后,也着实表现了一下自己的本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突袭章邯,汉军大胜,攻占咸阳------与之相反,此时刘邦却沉迷享乐,结果惨败,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让韩信带往荥阳前线救援刘邦。这时的韩信威望几乎高过了街亭亭长。

  到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以便治理。此举让刘邦耿耿于怀。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到是项羽明白,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

  韩信自认为在项羽手下不如在刘邦手下。因为项羽是贵族,刘帮不过是“街道主任”一级的小官。以汉对他有恩为由拒绝。

  但项羽谋士蒯通则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劝。

  但韩信始终抱着一种幻想,认为将来天下如果是西楚霸王的,他难以争横。而刘邦没有“过顶之力”。是个好摆平的主儿。

  结果,虽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两分天下,以鸿沟为界。

  但不久刘邦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汉军在固陵被项羽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应韩信及彭越事成后封地为王。韩信及彭越终于带兵会合刘邦,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大破楚军,最后迫使项羽撤退到垓下,项羽突围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这些在史书上是起起伏伏,但在野史上却是“恩恩怨怨”

 

  更可怕的是,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亲人告密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刘邦平定陈豨返回之后,得知韩信已死,问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于是刘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辩称“当时只知韩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传说中,高祖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故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一说是用桃木剑杀之,以合乎当年的“承诺”。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刘邦曾问韩信:“你觉得我可带兵多少?”

  信答:“最多十万。”

  刘问:“那你呢?”

  韩说:“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刘说:“那我是打不过你的?”

  韩答:“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

  这就有点象毛泽东文革时反感的一句话: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主席亲自缔造的。可却是林副统帅亲自指挥的一样。

    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韩信一生成败,从被刘邦重用到最终被处死都源于萧何的“每逢大事不糊涂”的影响。

   俗传:“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则又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但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

   我在汉中时,大家谈论这些故事,这属于中华古典文学的范畴还是中华灿烂文化。知青老矣。这些瑰宝接力棒该传何人?在前往剑阁途中,我望着大好山河,久入思想。回京后,草就一篇《 诛杀韩信史茫然》,现整理出来,呈深蓝诸网友一阅,莫嫌画蛇添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