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回忆】农村旱厕的变迁
下乡插队时的农村都是旱厕,就是露天的那种,(要是带盖儿的就叫茅房了,功能是一样的)用石头垒个墙圈,在一边背人的地方留个豁口,在里边挖个坑,坑里再埋口缸,缸上平行撂两块木板或石条就算完工了。旱厕因为是敞口露天,所以通风良好,挥发得当,不信你在大街上走走,老远一闻味儿就知道哪是厕所.....
然而住户院子里的旱厕照比街上就奢华多了,讲究的人家除了搭上顶盖以遮风挡雨之外,在厕所的内部也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如在墙面抹上黄泥啦省得透风,墙面上再留个洞洞,里边整齐地放些截成十厘左右长的秫秸杆,那是留着解完手揩屁股用的(农村一般没有使唤手纸的习惯),按照程序就是先把秫秸杆用牙顺长啃成两半,然后先拿一半往屁股上一刮,就大致干净了,如果要是再讲究一点卫生的话,还能拿另一半重复刮擦,基本上就算彻底了。因而,乡下人用大实话总结这道程序是:一咬一掰一蒯一摔——朗朗上口,颇有古代诗经的韵味。旱厕因为是敞口露天,所以通风良好,不信你在大街上走走,老远就知道哪是厕所.....不管怎么说吧,乡下只要有了公厕,这也算是个文明举动,还是比以前的沟壕拉屎,背风处尿的随便拉撒进步多了。
乡下的旱厕都是不分男女的,一般都是谁先进去就算谁的,院里院外都是如此。只是街上的旱厕为了表明男女有别,在进厕所的时候,女的先进去要在墙头上搭个围巾,男的则在墙头上扣个帽子,这就是做个记号的意思,让再来的一看就知道里边有人,在外边排号等候就是了。那时的人心地都挺纯洁,也守规矩,一般误打误撞的事情基本上没有。
但是我们刚下乡的时候对这些规矩是知之甚少,刚开始知青上厕所都是到大墙外边的公厕去解决,男生还可以凑合,女同学就觉得非常不方便了。一是怕白天闯进生人;二是怕天黑,一般天黑以后就不敢出来了。即使是遵循了乡下的扣帽搭巾的规矩,但是也有不好解决的弊端,还有不戴帽子的男生和不带围巾的女士呢。没办法赶上内急那就只好一边方便一边给动静了,比如男的唱歌或咳嗽啦,女的喊话也咳嗽啦,不管怎么说吧,目的就是告诉你里边有人占着蹲位,你先等等吧。可是尽管措施得当,分外的加小心,可是时间长了总有疏忽的时候吧——笑话还是出了不少。
有一次,知青点的一个男生上厕所解手,正在解到半道的时候,忽听外边有哗啦哗啦走路的声音,他连忙大声的给了一串“动静?”——使劲地咳嗽了几声,可是外边的脚步声哗啦哗啦地还是不断,他连忙又咳嗽几大声,外边的脚步声停止了。他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又开始聚精会神地继续劳作。可是没曾想,还没等解决彻底呢,哗啦哗啦的脚步声又响起来了,而且离厕所门口是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这位老兄可就不满意了,他没好气地大喊了一声:“里边有人!”,尽管他是对这外边喊的,可是哗啦哗啦声还是连续不断,而且耳听得声音已经到了旱厕门口,气得他赶紧揩完屁股,提上裤子一步窜出了厕所门,想看看究竟是谁在对他进行恶作剧,可是等他出来一看,就怔住呆呆立在那里哭笑不得,原来不是人在走,是一口大肥猪晃晃荡荡旁若无人地绕过他走进了旱厕吃粪去了,简直弄得他啼笑皆非——这还不算,更可笑的还在后边呢。
话说,有这么一天,一个没戴帽子的男知青内急在旱厕里解大手,当然没忘了给“动静”的规矩,从打进去就一声一声地咳个没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得了重感冒似的。可是偏赶上那天他便秘,老半天也不通畅,于是就憋足了劲进行紧急处理。一时间就忘了咳嗽这事,正憋红了脸使劲的当口,只听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着一个女生拎着一张纸急慌慌的跑了进来,一看见里边有人,又急忙转身跑了出去......这事本来不说就过去了,可是偏赶上这男生也是个啰嗦鬼,回屋里就和同屋的知青同学当笑话说了,再赶上这女生也是个实在人,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这个女生端着饭盒子走到男生面前,怯生生的说:“真对不起,昨天都怪我太着急了.....我可什么也没看见你的......什么呀.....”知情的人都哈哈大笑弄个前仰后合,结果弄个双方都红了脸。一直多少年,大家聚会的时候一提起这事,还当做美谈。这就是当年农村旱厕的状况。
几十年过去了,当我又一次路过了以前插队过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大变样了,整齐的街道,成排的白杨,崭新的整齐划一的石头院墙,顺着院墙隔着不远就有一个统一用红砖垒成,彩瓦覆顶的小亭子般非常别致的建筑物,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现在农村的公厕。走进里去,一看水泥地面和便坑虽然不失简陋,但是干净得很,而且有的人家在厕所后面都建有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来做饭和取暖,处理过的粪便就是责任田和蔬菜大棚上好的肥料。总之,农村的政策好了,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过去入旱厕的尴尬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