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病退回城“柳暗花明”
33年前,1980年3月2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早春二月,在家匆匆度过春节后,我又怀着万般无奈的沮丧心情回到科左后旗。
老婆孩子于上年7月已办病退回津落户。而我与同区、同批递交病退申请的百十位知青一样,“办件” 过程不幸遭遇“卡壳”,传闻是“坚定扎根派”中有人投书上层,坚决反对知青倒流回城。(知青返城审批的原则是当年下乡从哪里销户口,就由哪里报审落户。而我与妻子下乡前户口不属同一个区——自注)
批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就沦落为“城乡两半户”。焦虑难耐、度日如年。曾在石油系统工作过的兄长得知这一情况,试图通过熟人关系帮我联系到冀、豫、陕等地新开发的油田安排工作。考虑再三,我谢绝了他们的美意。既然小三口之家有两口已回天津,我如果不“一步到位”返回家乡,幼稚地寄希望于曲线“三级跳”,再“费劲巴拉”先到异地找工作、后寻“跳板”倒脚,今生今世,一家人能否团圆都很难说。
谁想到,刚回内蒙没几天,就接到旗知青办通知,搁浅大半年的病退手续批下来了!领到准迁证细瞧,我是第8万7千多位获准者。盖有“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知青办”大印的批件批签日期是80年1月5日。感慨当时没人及时给我透露这个消息,否则那年春节,全家人过节的心情肯定会大不相同。
归心似箭,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这次回家,是结束两地分居、彻底的回家!生活日用品大多数已在老婆孩子回津时都带走了。剩余无几的单身过日子的锅碗瓢盆菜墩子,悉数处理赠送邻居朋友。一辆二手自行车,一只点炉灶的微型鼓风机,转让给需要的同事。还有几件在农村干农活时用到得心应手的农具,如:锃明瓦亮锋刃如刀的锨头、锄头、柴镰,实在舍不得丢掉,设想回城后有地方垦荒开个小菜园,或许能派上用场。于是卸下把柄,与一套木工工具一起装箱托运。通过铁路货发慢件托运残存家当时,匆忙中还没忘记办一件大事,就是将刚烦人批条买到手的一根水曲柳原木送到木材厂,电锯加工,破成厚板,再用粗铁丝捆扎牢靠,一并托运回津,为日后重建小家“打家具”备下“腿料”。
收拾残局、准备启程忙碌中,文思突涌,吟起当年流落他乡的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抒发急迫回家激动心情的感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从古至今,游子欣闻得归的喜讯,梦寐以求的心愿即将成为现实,谁不“涕泪满衣裳”,“喜欲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白日“放歌”“纵酒”?咱还不敢太张扬,怕引得尚未办妥回城手续的其他“插友”伤心。“青春作伴好还乡”,“回故乡”固然已获批准,手拿把掐的事应该不会再出差头。但“青春作伴”却实属无望了。我的大好青春,早随着知青岁月一起遗落在科尔沁沙海荒原,她还能与我如影随行吗?
几位“留守知青”朋友帮我托运行李,送我登上南下的列车。汽笛一声长鸣,我开始了返城之旅。想到1968年国庆、中秋之后那个不寻常的夜晚,我搭乘知青专列,在车轮滚滚、汽笛长鸣中告别家乡出关插队的情景。往事如昨。一切历历在目;人生如梦,转眼我已中年。
下了火车进家门,家人团聚,皆大欢喜。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来,最的大问题是居住困难、就业艰难、前途渺茫。
我在《待业在猴年》一文中曾详细的倾诉了当时的艰难窘境和复杂心情:
1980年3月初,农历壬申年(猴年)春节刚过不久,我从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草原“病退”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故乡——天津。惶惶不安地徘徊在人生之旅一个重要的中转站站台之上,焦急地等待着返城就业那趟拥挤的“晚点列车”。
下乡时十七、八岁,还是个世事懵懂的中学生,只身一人;回城已而立之年,拖家带口,属“三无人员”:无房,只好寄人篱下,携妻带女与父母三辈五口挤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斗室之中;无业,妻子也是知青,早回城半年,赶上个顶替退休亲戚上班的机遇,在一家国营小厂当上了工人。等我回来时,顶替“这拨鱼过去了”,烦人托窍找不到就业门路;无收入,没工作当然没薪酬。五尺多高的男子汉,一时成了无业游民。
而立之年,所有归零。生命半程,退回原点,重新起跑。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深有体会,局外人看到的永远只是表象皮毛。
回津不久,我拉着小舅子到甘旗卡,体验了一趟从科尔沁到广州押运供港活牛的苦差,把有限的旅差费挥霍在桂林——武汉——上海一路“处子游”(此生头一回旅游)之后,回到家,不得不面对现实,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我拉下脸皮,加入到街道劳动的“拉兹们”(印度电影《流浪者》中的主人翁)的行列,为谋生养家到处打短工,修里巷道路,当小学杂役,点煤炉为教室供暖,洒热汗换来“一杯羹”。终于熬出头,年底招工录用,我当上了城市园丁,捧上了事业单位较稳当的饭碗。
回首待业的日子,与十几年下乡插队磨难经历相比,时光虽短,一样让人终身难忘。走过严冬更惜春。待业过的人,最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准保敬业爱岗。走过严冬更惜春。待业过的人,最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准保敬业爱岗。我也是。从正式上班那天起,我就打定主意,勤奋工作……
一晃,又是三十三年过去。而今,我已退休。信步人生,阅尽秋色(好像还不能说“阅尽”,我的老龄资历只够得上“初级”),面对家人朋友,我只想说
走稳人生每一步;知足常乐,过好人生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