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共有426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18 9:04:00 [显示全部帖子]

一口气从头看到这里。真遗憾没有早进这个版看看!

   看了楼主精彩的回忆和大家画龙点睛的点评,尤其是看到对贵州插队生活的描述,好像又回到了云南,贵州与云南是相邻的省份,我们探亲都要从贵阳、凯里路过,只是七三年探亲回来在贵阳换车,停留了大概两个小时,签票之余,从车站顺大路走下去,经过大、小十字,又返回,由于是夜晚,印象里这就是贵阳的全貌了。后来再也没去过,这种印象一直保留到今天。

    楼主写的赶场、吃蛇、插秧、闹事、偷书……在我们知青身上似乎都发生过,读起来倍感亲切,云南的赶场叫“赶街(gai)”;吃蛇时也是在外面煮,说法是烟灰掉进去吃了会中毒;插秧在云南是等雨季,时间一般在六月至七月之间,开始叫“开秧门”、结束称“关秧门”,每年的六月三十日都是“大干”之时,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所以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九、十点钟,党的生日那天多数知青都会瘫在床上,饭都懒得吃;闹事更是家常便饭,我们那里成都知青去的第一年,雷允(五营)的成都知青要开“百鸡宴”,到处抓鸡,险些惹起民族纠纷;……

    豌豆尖现在在北京已有卖的了,当年(九十年代)我经常托人从昆明带来,那种清香是什么菜都无法比的。我们在乡下时,云南的老乡看到你去扯豌豆尖,还会鼓励你“多扯些”,因为掐了尖后,分枝会更多,能结更多的豆荚。瑞丽的傣族买的米线上放着绿绿的豌豆尖,再加了蒜油、黄粉,浇上用“撒撇”煮出来的汤,那个味道真是美味。看看我都要流口水了。哈哈……

   期盼楼主的大作继续……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18 9:44: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到“麻沙老农”关于水稻的跟帖,我也想说几句。

   六九年我们到了云南瑞丽的农场(后来改成兵团十一团),和当地傣族一样水稻田里都种的是“大白谷”,就跟现在市场卖的“泰国香米”一样,米粒长长的,煮出来有一厘米长,但是产量很低,我们的打出来就是每亩200斤左右,傣族是种白水田(什么肥都不施),亩产也就是一百来斤。好景不长,七〇年成立兵团后,来了现役军人,非说产量太低,要换新品种,七一年开始,我们就都换成了“广二矮”,没想到种下去之后,苗老长不起来,到结穗时,才40多公分,穗倒是挺长,可是收割就成了难题,原来的“大白谷”是一米四、五高,这下子一下子矮了一米,收割都要跪在泥地里,大伙儿那个骂呀,可是也没办法,还得干。这年秋收可把女生累坏了,一个个干得腰酸背痛;男生也不好过,以前“打掼斗”,不用弯腰就可以吧稻把子拿起来,现在就得弯下腰去取,这还不说由于稻杆太短,经常在摔打时,手磕到“掼斗”沿儿,……收割后,确实产量增加了,可是到出仓时麻烦又来了。谁都不要新米,各连都不要新品种,宁肯要陈年的旧米。后来我们试了一下,新米不香,饭刚蒸出来时,软软的与其他米一样,但稍一冷,就收缩了,完全冷了就硬的嚼不动了,冷饭放在铝的饭盒里一粒不沾一粒,一摇哗哗直响。连里的湖南老同志说:“这下好了,打猎不用买铁砂了,把米装在火药枪里就可以打死鸟!”结果,这批新米都调配到了地方,已经领了米的连队,除了开始试吃了一天外,就把它当饲料喂了猪、鸭子和做了酒。

   本来边疆地多人少,农场产的粮食自给有余,傣族的田还是采用的轮耕(一块田种一年,休耕两年,第四年再种),这次换品种,让傣族笑话了好久。

   直到现在,边疆吃的还是那种米,只不过都是缅甸运过来的了,原来农场的稻田里都种上了香蕉、甘蔗、中药等经济作物,吃饭只有靠国外了。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21 11:01:00 [显示全部帖子]

   可能北方的同学没见过那么恐怖的蚂蝗,——拇指粗,环脚腕一周,碧绿色的像个脚环。这就是南方的蚂蝗。我第一次下水田就遇上了蚂蝗,可是没有那么大,兵团毕竟是有钱施化肥的,所以蚂蝗不会很大,我前面说的是,傣族田里的,他们从不施肥,一切都是天然的,蚂蝗也比兵团的大许多。蚂蝗恐怖在哪里?就是它两头都有吸盘,这边扯下来,那边又吸住,你把那边的扯开,这边又吸牢了,所以好多女生都被大蚂蝗吓哭过。

   被蚂蝗咬过后,由于有它分泌出的止凝粘液,在你没有将其擦干净之前,血流不止,尤其是山上的旱蚂蝗,它从树上掉落下来钻进你的衣服,神不知鬼不觉地吸饱血后,变成球状滚落下来,而你尚无感觉,当你的血流下来,染了衣服,你才能发现,那种蚂蝗个子不大,可是危害更大、更隐蔽。

   期盼下文。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4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25 17:21:00 [显示全部帖子]

  “初次下田学习栽秧的忐忑、冒雨栽秧的艰难、蚂蝗吮血的恐怖、惨不忍睹的双腿、累得直不起的腰杆……

   太真实、太确切了 ——每年插完秧后,大家都有如此感觉。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5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27 9:25:00 [显示全部帖子]

  “关秧门”是南方农村对插秧结束的统称。每年关秧门后,都要大吃一顿,这一点云南和贵州是一样的。69年关秧门后是我们在农场吃的第一顿“会餐”,也是看到老工人舍不得吃,菜上来后几家就将菜分成几份,分别拨进自己带的盆里。我们知青都是十个知青一桌,老工人是几家坐在一起,我们是紧着肚皮,大吃海塞,老工人是只吃素菜,肉菜都留下来,结果菜上完了,老工人就都散了,拿菜回去和家人去享用,只剩下知青们了。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28 11:39:00 [显示全部帖子]

    楼主一天上了两节,两节关系密切。相互印证、互为说明。

 

 “我们曾经的五口之家,什么时候才能团聚?我和老十之间的裂痕什么时候才能够修复呢?

我期待着。”

文中最后的这段话,最让我感动。四十多年过去了,在一起的感情,并不会被时间所减弱,反而越来越强。我也有同感。

我们在兵团,所以不会有插队的那些矛盾,饭是都去食堂打,拿回来一起吃。后来,自己添了锅灶,也是大家一起买饭票,买菜、肉,不管你是吃的多,还是吃的少,每月都买一样的饭菜票,伙着吃,大家也是相安无事,一直到离开。

我也看到插队的昆明知青(附近寨子里的)为分家闹得互不讲话,我本来与大家都很好,一分家,去寨子后,在哪里吃饭就成了问题,没办法只好这次在这家吃一顿,下次再到下一家去吃,也算搞个平衡吧,但心里总是感到不是那么舒服。

期待下文。顺祝夏安!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7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28 18:00:00 [显示全部帖子]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底我已经和阔别四十年的“老十”联系上了,彼此都在牵挂对方。……”

    为你们的友情喝彩,祝早日重逢!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8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5 9:34: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楼主的《除牛圈》,很有感触。

 

    北方人是不理解这个工作的。在云南、在贵州、在南方,牛是水牛,牛圈是出产肥料的地方,放牛的人每天都要割草、挑草去垫圈,除了牛吃,剩下的就沤肥,圈里的地一半是干的,还一半是水泡着的,水牛嘛,就得有水。这个活儿我们叫“出牛圈”,就是把圈里沤的烂草、牛粪,用四齿钉耙挖出来,装在粪箕里挑出来,有时垫草的人把飞机草也垫了进去,飞机草杆就沤不烂,挖的时候,就会弹得到处都是,经常是走出牛圈来,一身的粪水,那汁液沾到衣服上,洗几次都洗不掉,衣服总是带着一股牛屎味儿,走到那里都让人讨厌。后来,我们只要干这样活儿,就脱得只剩下内裤去干。这样就可以少洗好多的衣服了,也不让人讨厌了。好在干这活儿的都是男生。呵呵……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9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13 21:38: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楼主的《马蜂窝》一文,感到很亲切,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干的活路,都与云南相似。“pǎn我们叫“Shuan刀(四声)”发音类似“涮”,我们是用它清理橡胶林里的杂草和灌木的,长长的把、带钩的刀身,随手抡去,飞机草啊、茅草啊、小树啊都被砍断了,砍倒的用钉耙一搂,就进了“营养坑”,腐烂当了肥料;我们那里也是梯田,不过落差不大,每年也要“砍田畔”——我们叫“修田埂”,那就要用锄头了,我们使的是“缅锄”——十八公分宽、二十五公分长,像个盾牌似的锄头,那种锄头不厚,挖一天地就磨出来了,快的可以削菠萝。

    还有就是马蜂,那是让知青们害怕的东西。我们每年都要开荒,开荒是在十二月到春节之间,云南是旱季,每天上午的大雾都要到十一、二点才散开,开荒时一组几个人挖一层,六米一空,挖进山里一米五,外高内地,我们就用“缅锄”一层一层挖下去,挖出的泥土,就势扔到下面,有时下面有树,那就要小心了,马蜂窝可能就在树丛中,由于雾大,你把它的窝打坏了,它也飞不起来,可是等到太阳一出来,它晒干了翅膀,那就可怕了,成千上万的马蜂、黑压压一片,铺天盖日地向你飞来,一不小心就被盯得满身满脸是大包,开荒时,每到雾将散时,大家都警惕性特别高,只要听到山中有“嗡嗡”的声音,你看吧,到处都是抱头下蹲的干活的人,总有几个反应慢的,被马蜂袭击着。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10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6 17:05:00 [显示全部帖子]

不知何故一直未见新篇,期待下文!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总数 14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