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共有4571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29 20:47:00 [显示全部帖子]

将知青回忆录重新修订整理,使大家能欣赏到更多的佳作,可喜可贺。

曾到过凯里以及黔东南的镇远、西江苗寨、岜沙苗寨、小黄侗寨、肇兴侗寨、隆里古城等旅游点。感觉黔东南山清水秀,独特的风土人情。不过属于走马看花。

当年对知青的接待工作做得太差。我们这里的知青插队时,当地政府都会组织群众,敲锣打鼓做出欢迎的样子。如果途中需要过夜,都会安排食宿。虽然是睡地铺,总算有个睡觉的地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3 19:48: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你们窃书的经历,拿走几本损坏遗弃的书,在知青中应该算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联想到我们这里知青,有人真正是老鼠屎。我们插队初期,需要过夜,可以到公社招待所免费住宿。但只实行了很短一段时间。因为有少数知青住了一夜后,顺手牵羊把房间里的热水瓶等物品拿走。胆大妄为的把棉絮拿走,放弃被套是因为被套上印有招待所的字样。住在公社招待所,只要自报知青身份,没有登记名字,因此都是无头案。我们公社有600多知青,少数人使知青声名狼藉,公社招待所对知青实行恕不接待的对策,除非是到公社办公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13 10:15:00 [显示全部帖子]

赶场,闽北称为赶墟。在偏远山区,赶墟是村民出售农副产品的唯一途径,也是知青的主要休闲活动。我们公社有3个可以赶墟的村子,插队初期每个墟场都是5天一墟,而且赶墟的日期是错开的,方便村民一两天就有墟可赶。在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县革命委员会把全县改为10天一墟,而且日期统一,使村民一个月最多只能赶3次墟,以便一心埋头于农业生产。最初有的村民到了传统的赶墟日子,挑着农产品照常去出售,被公社组织的民兵围追堵截,做出没收所售物品的架势。村民挑起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一个个落荒而逃,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几百年约定俗成的赶墟日期遂被中止。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寿终正寝,赶墟的日期又恢复老传统了。

至今还记得赶墟的村子,只允许一家集体性质的饮食店独家经营,也只有面条供应,煮面1毛5,炒面5毛,当然还要粮票。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饮食店也算是垄断行业。该店的收银员,自视甚高,似乎高人一等,肩负着救民于水火的重任,卖一碗面条也是盛气凌人,好像施舍一样。实际上,大多数村民卖掉农副产品后,匆忙赶回家去充饥,舍不得把钱浪费在这个小店里。我有一次吃了5毛钱的炒面,被贫下中农视为大咖。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17 19:06: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自强不息朋友写的砍柴经历,令人感同身受,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插队生涯。

      我们这里满山树木,只要有力气,木柴取之不尽。山上最多的是马尾松,这种木头浸在水中,100年还能保持完好,但是如果在半干半湿的环境,很快就腐朽。因此不能盖房和制作家具,(现在有新的处理工艺,能做成实木家具,很美观)马尾松除了采集松香、造纸,最大的用途是烧火做饭。

      砍柴可砍小树枝,也可砍大树。有一次和同吃一锅饭的知青上山砍柴,好大喜功,选了一棵水桶粗的大树,用斧头把树砍倒,砍树时有些提心吊胆,如果没有掌握好树倒下来的方向,后果不堪设想。然后用锯子锯成一段段的圆柱体。谁知锯开的木头渗出粘稠的松脂,粘在锯片上,使锯树异常吃力。结果是知难而退、无功而返。后来把这棵树送给同队的村民,让他去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树砍倒后,不能马上锯,在山上放置几天,等木头比较干了,再锯成小段。可惜我们当时是一头雾水。

      看到照片,捆扎木柴方法大致相同,不过,这里都是用竹蔑。山上手指粗细的小竹子随处可见,村民用柴刀把竹子劈成两半,用它捆扎木柴非常结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19 17:00:00 [显示全部帖子]

     木匠用的木马3条腿着地,fa妹出的数学题属于中国传统的鸡兔同笼问题,民间不用方程,另有解答的方法。fa妹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再说至少还是小学毕业,有基本的科学常识。不少村民未受过教育,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跟他说地球是圆的,在不停转动。他说,你不要骗人,地明明是平的,地会动?我怎么一点没有感觉。

      顺便说一下,贵阳人称人土气叫fa,福州人把土气、没见过世面叫k,知青也曾用来称呼村民。虽然有歧视村民的嫌疑,但是村民对知青也有不友好的称呼,算是扯平。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3 15:07: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吃蛇的经过,有一点和我们这里相同:煮蛇不能在厨房,要在露天进行。据老一辈福州人说,如果在厨房煮,蜈蚣蜘蛛这类有毒的害虫,闻到蛇的香味,会闻香而至,从天花板上掉进锅里。当年知青对上述说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煮蛇也是在露天进行。后来渐渐发现不必多此一举,餐馆烹调蛇肉还不是照样在厨房里进行。

      最初村民也是担心有毒,从不吃蛇肉。经过知青言传身教,与进俱进的村民也开始品尝蛇肉的滋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蛇肉可吃,何乐而不为?后来居然发展到有人用“龙凤汤”请客,蛇和鸡一齐煮称为“龙凤汤”。那时的鸡都是土鸡,因此味道鲜美。

      福建简称闽,门里面的虫其实就是蛇,在秦汉以前是蛮荒之地,生活着一些断发纹身的土著,他们以蛇为图腾,因此福建山区历来多蛇。这里的传统民谚:“七吊八挂九横路。”七八月时蛇常悬挂在树上,九月时蛇横在路上,总之,天气热的时候,走山路要小心。我的一位同学在更偏僻的公社插队,山高林密,真的遇到蛇钻进家门的事。有一天,他收工回来,准备上床休息,掀开被子,吓了一大跳,意外发现一只小蛇盘在床上,差一点和它同榻而眠。如果是白娘子,还能成就一段爱情佳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26 19:45: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了《回家难》,没想到县城电力供电只到半夜,难道电力这么紧缺?知青回家一趟如此艰难,当地的有关部门也相当左。

      当年我们这里的革委会临近春节时,也会下发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倡议书,号召知青和贫下中农一起过年,还印成宣传单发给知青。不过都是走过场,还浪费了纸张油墨。知青是来去自由,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前知青跑得一个不剩。我们大队对知青管理是放任自流,知青要求大队长打探亲证明,是有求必应。其实买车票基本也不需要证明,只在开展“一打三反”那段时间突然要用证明购票,大概怕阶级敌人畏罪潜逃。

      有一年,春节期间将有招工指标下达的小道消息在知青中流传,那一年,全大队有十几个知青破天荒自愿留在山村过年。最后结果是年过完了,招工指标还是渺无音信,大家总算在山村和贫下中农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其实留在山村过年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春节前村民普遍都要杀猪,然后一家一家轮流做东,请同队的乡亲吃饭喝酒。因为知青的特殊身份,吃完一家再吃另一家,可以吃遍全生产队。乡亲们也知道知青比贫下中农还要贫,既无鸡鸭又无猪,连青菜都紧缺,因此知青都是不吃白不吃,不用回请乡亲。再说,山村稻米很充足,平时到谁家吃饭都很随意。

      七十年代春运期间,我省铁路部门都增开加班车,客运车厢不足,就用货运车皮代替,俗称闷罐车,票价只有正常车票的一半,也有低收入的家庭特地选择加班车。富人可以讲究,穷人只能将就。一节闷罐车只有几个2尺见方的小窗口,旅客席地而坐,如果人少,并且不嫌脏,还可以享受卧铺待遇。夜晚车厢内挂一盏昏暗的马灯照明,在马灯摇曳的灯光下,旅客昏昏欲睡。最大的问题是车上没有卫生设施,由于旅程有近10个小时,男生就在夜幕的掩护下,对着小窗口向车外“放水”。女生只能弘扬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坚持到终点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4 9:21:00 [显示全部帖子]

 

      你能够穿草鞋上山下田,看样子已经很像新一代的农民,从前戴斗笠穿草鞋是标准的农民形象。文革前教育少年儿童要好好学习,师长们常说:“长大了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全看你自己了。”谁能想到,上山下乡高潮中,不论学习好坏,全校同学都面临穿草鞋的命运。

      不过我们大队的知青虽然也在农村滚了一身泥巴,倒没有人穿过草鞋。下乡时每位知青也领到一张鞋票,用来购买解放鞋,这种草绿色的宽大胶鞋,非常适合工农兵的大脚板。我们生产队劳动基本在水田里,大家穿塑料拖鞋出工,劳动时塑料拖鞋就脱在田埂上。村民初次见到穿脱方便的塑料拖鞋,立刻产生兴趣,纷纷要求代买。六十年代福州有专门生产拖鞋的塑料厂,城里的居民男女老少,人脚一双,在闽北山村居然未见。知青第一次回榕探亲,就代买了十几双。后来村民下田劳动都穿塑料拖鞋,只有在上山扛杉木、扛毛竹时,有些村民才穿上草鞋。至于妇女和儿童,从来没见到有人穿草鞋。

      由草鞋想到布鞋,农妇村姑制作的布鞋倒是名副其实,从鞋面到鞋底全部是棉布。而且是纯手工制作,仅仅是纳一双鞋底就要花几十天时间。我们大队只有一位知青,拥有一双这样的布鞋。这位知青与一位村姑是郎有情来妾有意,村姑亲手制作了一双布鞋相赠,大概这是表达爱意的最好礼物。虽然知青穿上了温暖牌的布鞋,但是招工回城以后,最终还是说拜拜了。

      说到脚气不治而愈,主要原因是下水田劳动,与草鞋的关系大概不大。脚气是一种真菌感染,城里人穿鞋袜容易长脚气。农民天天打赤脚下水田,脚与泥土反复摩擦,真菌没有生长的环境,脚气就不治而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9 16:04:00 [显示全部帖子]

摘豌豆尖促进豌豆生长,歪打正着,坏事变好事。

我插队时,全大队知青除少数人能够靠自留地做到蔬菜自给,多数人始终被蔬菜紧缺所困扰。实际上凡是菜地欣欣向荣、长势喜人的知青,都是勤劳本分、埋头苦干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麻沙老农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35 积分:14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4/14 9:4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5:30:00 [显示全部帖子]

插队第一年就能寄钱回家孝敬母亲,非常罕见。

想起第一年评工分,全大队5个生产队知青工分相差悬殊。多数算半劳力,每天6分。3个男知青把举重的杠铃带下乡,同队的村民没有一个能举起来,评工分时占着膀大腰圆,喉咙粗,这3人争取到全劳力工分,每天12分。居然还有一个知青每天只有2分,理由是劳动中有时锄头柄托着下巴出神。


 回到顶部
总数 90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