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大柴锅


  共有135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大柴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直罗老赵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07 积分:45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4/3 22:15:00
大柴锅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4 17:34:00 [只看该作者]

昨日的土炕是我插队时记忆深刻的日常所用之物,几行小字能引起大家的回忆我觉得很高兴。近日我常常的回到几十年前的那个地方,那里的点点滴滴都一一浮现在眼前,那山,那水,那人,那里的一切。

 每日都离不了的事无外乎吃喝拉撒睡,排名第一的是吃字。人之生命的延续是离不了养料的补充,现在人们评判生活好坏的标准虽不用吃的好坏来判定,但也是其标准之一,我们插队时的时候大多就是伙食很差,青菜和水煮的日子是反反复复的过着。每日都是杠黄杠黄的大饼子,今日明日后天,天天填满我们的肚子都是简单甚至是简陋的。

 记得有一次老天下起了连阴雨,半个多月没停,柴火都是湿的根本就点不着,我们灶窑里的大柴锅就只好冷清了下来,结果就是我们饿肚子了,看着冰冷的大柴锅我们感觉到她的可爱,我们需要它快一点的热起来。就说说这个大柴锅。

 大柴锅是我下乡才见过的硕大的炊事用具。

 我们的灶是一个连三的灶台,火口上是一只直径一尺八的普通的锅,第二个是个直径一尺多一点的小锅娃子,最里面的是一口二尺并很深很深的大锅,(桃园晨曦的评论里称这种锅为筒子锅,我认为是对的)这口锅能装两挑水,差不多有一百六七十斤,这个灶搭建的很是科学,点火后三个锅都有它的作用,第一口锅用来贴饼子,第二个小锅就用来炒菜,最后的那口大锅里装上水借做饭的温度也就烧热了,充分地利用了所有的热能,节约了做饭的时间,饭熟后菜也炒了,同时也烧好了一大锅的热水,十来个人晚上的洗洗涮涮的热水足够了。

 这几口锅是我们集体户存在的象征,第一次是男女生分灶,女生们都很秀气,另买了一个半大不小的锅另起炉灶,其实主要原因是她们提出的分灶,另起炉灶也理所当然的是她们自己的事了我们有幸继续使用这个科学的大灶。

 柴锅是如今久居都市的人们很是想往的做饭工具,一听说什么柴锅贴的饼子,就是刚吃饱了的人也会掰一块尝尝,就连郊游也要专找有柴锅的农家乐。以吃一顿柴锅农家乐为荣的。

 我们可是在这个灶上吃了四五年的大锅饭,练就我们个个柴锅的厨艺精通,最棒的要数贴饼子:掌握好锅里放多少水是关键,贴饼子的面一定要提前半天和好,放在温度高一点的地方,贴之前苏打面适量的搁好,架好火待水开的最好的时候将饼子沿锅边贴上,盖上盖闷严,在水就要烧没的时候,及时停火,利用余温把饼子烤透,十来分钟的时间后揭锅,黄灿灿的饼子就熟啦,轻轻地一碰就揭了下来,厚厚的咯吱足有半厘米,那香味真的直窜鼻腔,我是闻也闻不够,吃也吃不够的,中间的小锅里的棒碴粥也是熬得恰到好处,此时切上点咸菜,一点点油泼辣子抹在饼子上,不是神仙也是神仙了。至今我依然保持者爱吃贴饼子的习惯,儿子对此一直是不理解,他是一口都不吃的,玉米面的制品他要加上红糖和枣才能吃上几口。

 闷米饭在柴锅上也是有特出的香味,尤其是锅巴,那可是非常非常的好吃的东西,现在所有锅巴类产品都应该算是那个锅巴的孙子,焖米饭要用后边的大锅,米先泡好,与开水一起放倒后锅中,开了一会捞出多余的米汤,闷上不用管了,米汤是很好喝的,此时该炒菜炒菜,炒完三两个菜后,饭也闷的差不多了,这时的锅底上是会有一层厚厚的锅巴的,厚的时候超过两个厘米,颜色焦黄,米香诱人,入口酥脆,锅巴的分配每次都是老大掌管,人人有份。我们就当最好的零食享用了。我们每顿米饭大约不会少了六七斤米一次。锅巴就占去一斤多的。我们户里最多时有六个人。

 炖鸡烩菜又是柴锅的一绝,焖扁豆帖卷子那是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两三回的高档饭菜,做一次永远是不够吃的,我在电脑上刚打完这句时口水就流了出来了,太诱人的香了。

 在村里几年来我们吃的鸡最多了,因此柴锅炖鸡就算是驾轻就熟了,我们开春时会想办法弄来二十多只鸡娃来养,我们养的鸡娃很少能养大,差不多时就被人因为馋而杀掉一两只,到秋天也就都吃没了,同时还有不同的渠道获得的,腿毛洗净大锅炖是每月都有的一餐,作料较少但也还是有一些的,炖鸡时我们还要加进一些诸如罗卜,土豆或茄子,要不然就会根本不够吃,标准是每人一盆。是一盆啊!此时我们个个都如猛虎下山,大口朵颐都不准确,该叫做狼吞虎咽。

 粗粮细做是我们向山民学习的好办法,我们尤其是爱吃压饸饹,原料很简单,细细的棒子面加上当地特产的榆皮面,开水烫面,大火烧开水,饸饹床子架在灶台上一人负责用力压,圆滑的玉米面成条状的压进了锅里,锅里滚开的水迎接着面条进来,严格地讲是饸饹面不能叫面条。当地人爱用腌菜的酸汤来拌饸饹吃 

我们则利用我们当时的所有来调制各种卤,如酱油膏,西红柿鸡蛋卤,茄子丝卤等等,我一顿吃过七碗,每碗差不多有三两。由于爱吃饸饹我们几个人专门还买了一个饸饹床子。

 随着知青的分配,我们村里的就剩下我和强子时,大灶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强子搬走了,我也就把大灶变卖了或换了我之所需,只留下了那个锅娃子,直至我离开这个令我梦绕魂牵的地方。一个人的饭绝大多数时是简单的。

 现在我就是个郊游的爱好者,主要是崇尚大锅饭,大柴锅的坚定支持者,想当年在单位就专门搭过一柴锅,我是专门的爱吃那口锅炖的任何的菜,其实是极简单的炖白菜或炖茄子,当然也少不了炖肉和炖鸡的,那贴饼子一般是还是我亲自动手的是最好的。

 离开我的下乡的家都够了四十几年了,离开单位的柴锅也有二十多年了,每次郊游吃得柴锅我总感觉他们不够正宗,今年在平谷所享用的柴锅好像还好一点,一个是炖鱼头,另一个就是扁豆焖卷子,还有那么点味道了。

 想啊!想我那三口大柴锅。

 想啊!想那三口大柴锅里的所有吃食。

 想啊!健康的绿色的原生态的生活。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4 20:35:00 [只看该作者]

   老赵说得好,说的我都想去吃了。不过我在队里时很少烙贴饼子,不论是作玉米面还是糜子面的主食,都是用刀切成馒头状,小火醒发后,再大火蒸熟等等,练就了一手做饭的技艺呢!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山杏儿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987 积分:1075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1/12 10:5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5 11:17:00 [只看该作者]

  延安这面和你们做法有区别,因为杂粮多白面很少,玉米面都是发酵后,用铁勺往锅屉上扣做成玉米窝窝。前锅熬小米汤。吃自己腌的小酸菜就是早饭。中午吃点荞面浇酸菜做成的汤,或小米捞饭黄米捞饭,土豆酸菜烩菜。晚上一般都吃稀的菜粥、菜面,【面是黑面】油很少,白面一年才吃一到两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5 13:22: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5 13:33: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们哥五个曾经住过的窑洞,前年回去时我看到了当年使用过的风箱放在了灶台上,大锅和锅娃子就剩下灶窝儿了。你说的“我们则利用我们当时的所有来调制各种卤,如酱油膏,西红柿鸡蛋卤,茄子丝卤等等我一顿吃过七碗,每碗差不多有三两。由于爱吃饸饹我们几个人专门还买了一个饸饹床子”。这咱们一样样介,俺最多也吃过六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直罗老赵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07 积分:45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4/3 22: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6 14:38:00 [只看该作者]

比我住的土窑大一些,也还完好一些,我住了八年的窑洞早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没有油水的肚子实在是大的惊人,受过煎熬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4/14 17:49:00 [只看该作者]

从文中看的出直罗老赵是个生活能力超强之人,当年我们男女生八人没分灶,但是都不是料理生活的能手,饭也做不好,没少挨饿。所说大柴锅很亲切,我们也是用的大、小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