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葛志坚在2013-4-18 13:21:00的发言:
跳板的尽头很高,大约有四五米,扛着百十斤重的麻袋刚走上十几步,我便觉得脚下跳板似乎随着步伐节奏上下颤摆而身体不由自主的有些左右摇晃。无奈已经走上来,前有领者后有追兵,陷入骑虎难下之势,若无功而返岂不惹人耻笑,况且跳板宽度有限只容单行,想回头也无路可走。索性咬紧牙关,努力控制平衡继续走上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心平则步稳。坚持到顶卸下小麦,深呼了一口气倒也没什么。往下看去仿佛生出“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再继续扛下去就很快地步履稳健而“胜似闲庭信步”了。
虽然比摊晒累,但心里很畅快。耳边听到老职工议论“新来的就敢上跳,真不错”的赞叹声,窃窃自喜。
我们到连队时,麦收已经接近尾声。进场的小麦经过晾晒去除水分、扬场去除杂质等初步加工,陆续上囤、入仓、入库。
所谓上囤,就是把已经符合商品粮标准的小麦存入晒场临时围起的苇茓粮囤,一般不越冬,随时准备接到调令后装车南运。粮囤是用茓子围起来的。先用茓子在地上围起一个大大的圈来,把麦子不断地倒进去。随着粮食越来越多,茓子也一圈圈的越围越高,到最后,有三四米高,要搭上好几节跳板才能走到囤顶。
当时上囤还没有传送机,完全依靠人力背粮上跳,属于相对繁重且难度较大、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很多早到连队的知青每逢上囤时仍然犹犹豫豫望而却步,不敢贸然尝试,甚至一些老职工也刻意躲避。故而我刚到连队刚来晒场就毅然扛起麻包走上跳板,立即引来一片喝彩。休息时,晒场班的班长屈衍胜主动走过来与我打招呼竟使我有些诚惶诚恐。要知道屈班长当时可是闻名遐迩的四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的女儿经常代表他到各团去做讲用报告。
1974年,连队仿照国库的大型皮带式输送机自制了一台,从此人工上囤入仓和人力扛袋装车成为历史。
入仓,就是把可能一时运不走的粮食储存在依晒场西边而建的土粮仓,作越冬准备。仓顶为多层苇编草编苫盖,防雨极佳,筒壁用泥草把子象编辫子一样围圈,牢固密实,仓下部有二个供出粮灌袋的仓口,需要时打开木板活门,粮食就如水从龙头里流出一样靠自重喷泻而出。仓底有一个可供人出入的仓门。
入库,则是选择籽粒饱满、容重较高、含水率符合要求的优质小麦(或其它作物)作为储备,严格按品种分类存入种子库,留待第二年播种。我连的种子库有二层楼那么高,库容很大,每年留存的种子除自用外还向外调拨。
难忘的知青岁月,心灵深处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