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岁月》之二部(一)
为躲饥饿去了新疆
1959年虽说吃不饱,但还能勉强度日,我记得在周村、张店的国营饭店里,还可以买到不要粮票的干粮,和我一块在服务公司就业的同事中有干饭店的,我可以经常去麻烦他买点烧饼馍馍之类食物添补口粮。进入冬季情况就发生变化了,饭店里只有枣糕供应顾客,人们排着队上饭店喝枣糕。所谓枣糕就是带红枣的小米粥。每桌十人,坐好后服务员收钱,每碗一角钱,然后上枣糕,这桌吃完换下桌,每人限定只准一碗,饭店里坐满了喝粥的人,这样呼呼啦啦喝了一冬,转过年后,饭店里连枣糕也没有了,只能靠粮局里的供应粮。后来人们把挨饿说成是因为喝枣糕造成的,枣糕——“糟糕”么。
从此,全国性的挨饿开始了。
当时说去关东可以吃饱饭,那里苞米高粱多,所以有很多的灾民涌向了东三省,至今东北还有沂水村,全村无外地人,沂水村的人到现在还说着山东沂水话。几年前,在我公司对面东北饭店里的一个服务员,她说原籍是日照的,1960年挨饿时父亲带一家人去了东北吉林,在吉林的一个山上开荒种地,盖屋掏井,秋天把山上的树砍倒留作冬天烧锅取暖,然后在砍倒树的地方翻土,将翻的土冻上一冬天,来春在松软的土地上耕种农作物。家里亲朋好友还有在家呆不住的乡亲们都奔她家去了,后来她爹在那个村里当了村长。
建国后的1960年前后,因挨饿迁徙东北的山东人又掀起了一次高潮,也是历史上的又一次农民大迁移。
直至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内地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而让内地人羡慕的东北反而落后于内地经济,人们想象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值得我们国人骄傲自豪的大东北的原始森林和矿产,早已开发殆尽,很多国营企业倒闭破产,大批的东北人回流到内地求职谋生,市场经济把几百年以来人们“闯关东”谋生的传统观念改变了。
当人类无法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或社会发生大的动荡、变革时,为了生存,就要离开原来的栖息地,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几千年来,人类把地球的各个角落都占据了,凡人类所到的地方,就是地球原生态被破坏的地方。人类一方面在建设地球家园,另一方面也在破坏着地球的生态。不知人类今后会把地球破坏到什么程度,也不知地球能把人类平安的承载到何时。
既然地球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就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她。不管人类科学发展到何种程度,都要“顺应天意”,天意就是自然规律。这一道理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可怕的是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还未停止,其实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初见端倪。想想,人类真的不后怕吗?
我没往东北逃生,而是逃向了中国的大西北,到了我国的最西边——新疆柯尔克孜族克孜勒苏自治州,我国柯尔克孜族的首府阿图什。新疆有南北之分,以天山为界,以北为北疆,以南为南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21 14:32:2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