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我的父亲---为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共有114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我的父亲---为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高鸿芳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92 积分:5250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12/9/6 18:41:00
[原创]我的父亲---为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14 21:16:00 [只看该作者]

 

一九四O年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我大哥出生。这是父母的笫一个孩子,真是珍爱有佳。加之家庭经济条件较宽裕,因此大哥时候的生活,真是不错。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玩具用品,应有尽有,家里存有一张大哥二、三岁时的一张老相片,上面的大哥手拿一只口琴,裂开嘴在笑,后面背景的柜子上有他画的小人等,父亲在照片的下边空白处写到:未来的音乐家、艺术家。表迖了父亲对孩子的期望,也别说大哥长大后,还真是有艺术天才,绘画、音乐、文笔等也是样样出彩,就连九十年代代表首钢参加全市春节艺术灯展,他的作品新颖、独特、时代气息浓、先进的电子科技,声、光、电的完美结合,使他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大奖!至今老兄闲暇时,还利用些别人装修后剩下的三合板、木料等,废弃物创造许多木版画,我们家每人有一份,很令人尝心悦目!

一九四二年,当时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值此时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又來,在伪满洲国招收研究生,当时父亲为备考,晚上一边坐在床看书,一边将大哥躺在他腿上,还一边用手拍着他,要将他哄睡。最后父亲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上研究生。从四二年到四四年初,父母亲又在东京生活两年,这期间,母亲生下我姐姐,因为在中国东边的东京出生,起名:东生。但后来回到长春不久,因患伤寒夭折。两次东渡日本留学,虽然在知识方面大有收获,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父亲在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责难,受尽审查及不平等待遇。

一九四四年冬,父亲一家乘船回国。在东北气象台任台长,母亲仍在学校任职。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八日,农历腊月廿三我出生。

在我姥姥去世后,老爷就全力在长春经商,在生意交往中,与日本三菱株式会社的石原甚太郎多有接触,慢慢成为朋友。石原十分喜欢中国古代文物,在伪满洲国时期,充分利用其身份,广泛收购、收藏中国的古代字画古董。

但是到了一九四五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百万关东军退败,日本天皇下绍无条件向盟国投降。随日军来东北的近百万日本国民,争先恐后逃跑,欲返回日本。石原行动较早、较快,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物、字画,只能少量帯走,大量古董没办法随身带回日本。无奈之下,将文物分存在几位中国友人处。我姥爷替他收藏字画有百多件,石原回国后,七十年代中,写出一本自传,其中记述了:在东北经商、收藏文物等经历,其中详细记录下,存放各友人处的古董名称、数量。对涉及到的友人也详加评论,其中对我姥爷、父亲也多有评论。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石原其子时任日本新交响乐团指挥,利用到中国演出之际,专程造访我姥爷,但他那时己过世,当时也不知我父亲在北京,无功而返。

五十年代初,姥爷年事已高,有些自顾不暇,就将字画移交父亲代为保管。记得搬到家中是两大樟木箱子,里面满满的全是字画。有时父亲趁天气好,把画拿出来晒晒,我有时在场帮忙。每幅字画都是用很精致的丝绸的外套套着,画的轴是红木或紫檀木、或黄花梨木、金丝楠木制成,而且在画轴两端均有两手指宽的象牙护套装饰,每幅画的装潢也十分考究,全部用丝绢外祔。共一百余幅,绝大多数有乾隆爷御览的提字、印章。据父亲讲:这里面最早的是隋朝吴道子的画,再有就是明朝唐伯虎的扇面画。文革前父亲响应号召将字画全部捐赠国家,接收单位只是用复写纸记下名称数量了事。另外父亲有块瑞士珐琅外壳的怀表,我很喜爱,父亲答应以后送给我,但文革时被红卫兵抄家时拿去,一直没有下落。文革后我在参观故宫历代宫藏字画展览会上,见过十余幅我父亲当时收藏的画!

当年代人好收藏,

闲暇之时展风光。

字画本是国家宝,

捐献国家如心尝。

父亲第二次从日本回来后,任东北气象台台长,主抓天气预报。一次母亲由外地返回,提前从电报局给他拍电报:请父亲到车站接她。当天父亲在观看气象电报时,无意中看到明码电报,知道母亲要他去接站,所以没有等到邮局人送来电报,即去车站接人。也是公私两便罢。

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对东北解放区发动重大进攻。但经过东北军民全力反击,国民党反动派龟缩到长春、沈阳、锦州、四平等大中城市目守。当时我的大弟弟已经在一九四五年农历二月初八出生,全家人在长春。打四六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加强对国统区的控制,当时气象台己划规军事单位,父亲离开气象台,找到一所中学任教务主任,同时代数学、英语课教学。这一年由国民党市党部直接派人到各重点学校,强迫所有在职教职员工,集体加入国民党,而且因父亲当时任教务主任一职,被指定为区分部委员。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政治的失误,竟造成父亲在解放后,几十年的被运动,一直背着这亇历史反革命的包袱,直至文革后,才算甄别平反!

到了一九四七年初,我大妹妹出生。从那年开始,解放军己经完成对长春的包围。

为了救济城内国民党军队的粮食,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粮食,为防止米袋掉到地上摔裂,米只装七成。当时驻守长春的军队,主要是郑洞国的云南第六十军,由于是杂牌军,战斗力差、军纪松懈,当时长春人称他们:六十熊!

另外还有曾泽生率领的国民党嫡系部队,双方为争空投物质,多次发生冲突,甚至双方开火。有时空投的米袋,将民房的房顶砸烂,连呆在房子里的人也有死伤。所以每当飞机空投时,父母都招呼我们,不准出门!

空投粮袋落到地面弹起老高,也有摔破的米袋,大米溅洒满地,有些人冒死,在军人到来前,去抢米。

我与大哥听说,也乘机溜出,拿着小桶拾米,回家后免不了受到责斥。但多少拾些大米,在那时也很珍贵。

到了后来解放军有少部分人,突入城内,占了一些街区,国民党反动派飞机对其进行轰炸,有一次炸弹偏离目标,直接击中我家住的二层楼。当听到空袭警报,母亲带领全家紧急去地下室躲避,父亲断后,他刚进地下室的门里,一颗炸弹正中楼上。父亲当时被震晕,待醒过来时,地下室一片漆黑,满是灰尘呛人。待安静一会儿后,人们四下寻找出口,经过一段时间,突然父亲发现前方有处光线投射进来,大家赶忙去扒开,算是活着出来。,躲过一刼!

随着解放军的包围、封锁,城里军民已断炊!解放军提议:让老百姓出城。当时吉林市己经解放,成为解放区,父亲第一批出城,先去吉林市亲戚家安排一下。母亲随后买辆襾轮手推车,上边坐着我、弟弟、大妹妹,还有些东西。哥哥已经八岁,要帮助母亲推车,长时间在地上推车走,大哥有时还得请母亲允许他上车,休息一阵子再下车帮助母亲推车。记得:解放军在难民出口的卡哨及与国民党军队犬牙交错的工事里,用话筒向他们喊话:蒋军官兵弟兄们,不要再呆在工事挨饿了。赶快到解放区来,有白馒头、红烧肉吃!还可以参加解放军!不愿意的,发路费可以回家!结果真有不少蒋军官兵投诚过来。

在出城逃难的一路上,只有一辆汽车宽的大路可行,路两侧都是死去人的尸体,一亇挨着一个!在大树下看到一亇男人,穿戴整齐,躺在地上痛苦地扭曲身体,挣扎着。问母亲这是甚么回事?告诉说:他快饿死了!这一幕幕的惨景,迄今不忘!

到了吉林亲戚家,一切都好啦。每天可以安静、快乐的生活,一直到长春解放,我们一家才返回。

长春解放后,市军管会接管气象台,为平民生活及军事需要,召集原来气象台人员归队。这样父亲从回气象台,任首席天气预报员。后来军队组建空军,成立空军气象专科学校,父亲被聘为主任教员。从此参军,享受正团级待遇,当时实行供给制,父亲吃小灶,我们吃大灶,与战士、学员同等。其实大灶伙食也很好:每周都有肉吃,细粮占大多数。

家就安排在学校内,学校特意为几家建成一排平房,当时有四家人入住。父亲每天工作很忙,母亲在所中学任教。当时家里又添亇妹妹,光孩子就五亇。实在忙不迭,就顾上媬姆,是位旗人,曾经为张作霖的二儿子,绰号叫二埋汰的当奶妈,她常绐我讲些张作霖一家子的趣事。当时近五十岁,身体结实,手脚麻利,干活利索,待我们特好,我们称之为:大奶。她老伴去世早,只有一亇儿子在沈阳。后来他有亇孙子在大连学医,大奶我们家呆到六一年,当时因三年困难时期,北京裁减城市多余人口,老太太因此到沈阳她儿子家。听说儿媳妇与之相处不太合群,老太太又去给别人当媬姆。最后去大连她孙子处,大奶在我家与父母及我们处得很好,父母拿她当亲生母亲,我们则将其当亲奶奶。一九七六年冬,我伴在青海西宁人民医院住院,我无意中得知其孙子在医院任大夫,并且是当地名医,他爱人也在医院工作。我打听到住址,与大妹妹登门拜访,不曾想到大奶开门迎接我们。老太太当年己经九十四岁,身子骨还满硬朗。她慢慢回忆起当年之事,对父母的印家至深。

晚上她孙子俩口子回来,对我们招待一番。当我们得知孙媳妇对老太太并不好时,她想跟我们走。可当时我们条件不允许,只能劝说她。并且对她孙子讲当年在我们家时,他奶奶如何挣钱供他上大学的辛苦。听说后来老太太离开西宁,又回沈阳她儿子处,到一百零六岁才辞世!

一九四八年,我的二妹妹出生。小名:小丫儿子。

一九五0年正月十六,我小弟弟出生。记得那天上午,母亲在家待产,父亲忙里忙外,但是仍然想到将我们五亇小孩安排好:让我们围坐在小园桌边,给我们吃水果、糕点,让大哥负责,父亲对我们讲:一会儿妈妈给你们生个小弟弟或小妹妹。

到一九五一年父亲从解放军气象专科学校,转到东北气象大队任主任教员。那时学校在长春市南岭观象台,最明显标志是:西边一座白色高大的烟囱,东边是通讯用的高高铁塔,上面有喜鹊、乌鸦等乌类搭建的窝。我与院里其他孩子曾攀上掏乌蛋,中途恐北边高,中途只好下来。母亲那时在长春八中任教,我在其对面的南岭街小学上三年级。中午去八中找母亲吃中饭,晚上一道回家。五十年代初,冬天东北的雪特别大,早上去上学时,由于风雪特别大,

我几乎走不动。妈妈转过身子,为我顶住风雪,我的头顶着妈妈,艰难的走到学校。观象台北边是南岭运动场。一年春天,我与大哥在观象台东边空场上放风筝,那是一幅近我身高的大对鱼。上天后,风筝飞得很稳,但拉劲很大,得用手紧握住缠绕线绳的拐子。后来有一次父亲带领学生,在观象台楼顶,练习使用经纬仪捕捉观测气球,当时每堂此课,都要准备氢气球。父亲在调整仪器观测时,发现了我们放的风筝,突发奇想:改用风筝代替气球观测,试验效果挺好,打那以后我们放风筝时,增加一些拉风筝来回走动的内容。

一九五二年初我三妹妹出生。这年秋天,北京的中央气象局,决定成立部属大专院校,成立北京气象专科学校。调父亲去京筹办,当时大哥刚好要上初中,为不影响其学习带他一道去京。

五三年初,父亲来信:要我们举家搬迁到北京。我们都很高兴,到学校办转学手续时,班主任宋老师说:北京可好啦!她的儿子在北京地质学院读大三。若是有机会到京,她会看看我们。

妈妈找位父亲的旧友帮忙,收拾行里,因有些家俱太大,只好放弃,姥爷给母亲的一个红木梳妆台,就只好放在二舅家。到火车站发车在深夜,晚饭时妈妈为感谢父亲旧友李宝龄,特意在车站内的饭厅招待他,我们也凑个数。记得有:哈尔滨红肠、格瓦斯、木耳猪肉溜白菜等。为了消磨时间,李叔叔还教给我打扑克,下象棋。直到开车他才离去,还不忘叮嘱母亲,到京后麻烦父亲帮他找份工作。

上火车已经是半夜,妈妈赶紧用皮箱,将两个硬卧铺中间,铺平让我们躺下,她则在过道上的凳子打盹。到天津天已大亮,列车员推车来卖食品,妈妈买了几个义利果子面包,才三毛五一个,头次吃很好吃,印象深刻迄今仍喜欢义利果子面包。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乘汽车到西直门换三十二路汽车,从城墙豁口出城,经过护城河桥,到白石桥下车,父亲与大哥及专科学校帮忙的几个人,招呼我们往气象专科学校走,在白石桥上时,看到河下的水清沏透底,十分喜欢。以后这条长河就是我学游泳的处女地。

那时的气象大院,只有中央气象局、北京气象专科学校、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等几家。东邻钢铁研究总院,南邻五塔寺,长河、动物园,我们住的地方的邮政地址:五塔寺七号。西邻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央为民主人士学习开办的场所,现在是航天研究院。北边是大片菜地,与解放军艺术学院遥对。除去这些单位,周围都是庄稼地。

刚到气象大院我们住在最南边的平房里,有三间,朝南的。我先头在车道沟小学读三年级,小学离家远,经常迟到,后转入城里北魏胡同小学至高小毕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15 7:39:00 [只看该作者]

父亲经历好丰富,

全家跟着来回住,

东北移居到北京,

气象大院定居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