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高考终 录取至 美国《大学潜规则》


  共有49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高考终 录取至 美国《大学潜规则》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常看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01 积分:78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4/29 9:35:00
高考终 录取至 美国《大学潜规则》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30 10:39:00 [只看该作者]

钱报 高考 录取 季 信息

杭电子科技大“安克叔叔”去年毕业的“甜素纯”秒杀“白富美”,上《2012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榜年度热门词。
今年安克叔叔说:“我想像杜甫一样,大声疾呼——安得岗位千万个,大庇你们俱欢颜。”“我们这代人,‘知识改变命运’是句实话,但放在今天,知识改变命运已不再是永恒真理。”


杭师大法学分院王有涛2011届那句“告诉我,你的号码是联通还是移动,我想说,不管你怎么移动,我都想着和你联通!”迅速风靡校园,人送称号“涛哥”。


美国《大学潜规则~~丹尼尔·戈登

这位2004年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教育记者,将镜头对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康奈尔等,揭露高校官员的双重乃至三重标准。
前副总统艾尔伯特·戈尔的长子高中是中等生,酒驾、超速和吸食大麻屡次违反校规。然而小戈尔却先于其他几千名出色申请人,被哈佛录取——哈佛恰是他那差点当总统的父亲的母校。

世家子弟优先、校友和教工子女优先、给学校捐巨款者优先……非学术标准,精英大学留给没背景的学生的名额仅有40%,很多一流大学都向权贵家庭的子女大开方便之门,为他们将来在政界和商界成为领袖人物做好铺垫。

美国上层社会发明了一种保证自身地位世代相传的间接途径,大学招生。

戈登本人是在1974年上的哈佛大学,他对那个逝去的年代深怀感念,戈登说,以他当年条件,现在根本进不了哈佛,除非他是校友子弟,或被列入了发展项目,或是特招运动员、本校教师子女。

译者张丽华说,美国精英大学在招生中普遍采取三重标准——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标准最高,白人学生次之,黑人和拉丁裔最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30 16:55:00 [只看该作者]

权贵处处有,

哪里也不纯,

不信你看看,

绝非在骗人。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30 22:06:00 [只看该作者]

权贵、特权绝对是资本主义产物。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二黑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272 积分:1866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23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1 10:10:00 [只看该作者]

其实,美国的名牌大学并不拒绝没有背景的学生,他们希望录取的没有背景的学生,都是在他们看来是有培养前途的学生。
有不少美国知名人士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成名的,他们大都自愿以各种方式回报母校,譬如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再次向母校霍普金斯大学捐赠一亿美元。
反过来说,我还真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出了名、发了财的大学生向母校捐款这个情况?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为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2 积分:548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0 0: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2 10:4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常看在2013-6-30 10:39:00的发言:
 
译者张丽华说,美国精英大学在招生中普遍采取三重标准——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标准最高,白人学生次之,黑人和拉丁裔最低。

 

在毛泽东时代,如果有普世价值的话,好像是以中国的价值观念为标准。当然人家外国也是以中国的价值观念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比如,中国有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美国有民权运动;中国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美国有女权运动;中国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美国有“和平队”等等。

 

上面提到的如今在美国,黑人和拉丁裔上大学录取标准最低,有其历史的原因和进步意义,是政府在招生中偏向弱势群体的政策性倾斜,应该是效仿当年我国曾经实行的,现在饱受非议的把家庭出身作为大学招生中一个考虑因素的政策。

 

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通过以后,有个名词叫“逆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还有个名词叫“纠偏行动,也有翻译为肯定性行动 (afirmative action)”,都是指这种偏向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肯尼迪政府与约翰逊政府都执行纠偏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政策这一政府政策是指,为了弥补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社会因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政策长期以来给美国黑人等少数群体造成的历史伤害,在就业、工作、大学录取与其它社会物品和资源上,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些少数群体成员以一定的补偿或优待

 

有几个涉及这项政策的标志性案例详细的说明了这一政策在美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德夫尼斯诉奥迪加德案[DeFunis v.Ode—gaard,416 U.S.312(1974)],案,巴基案[Regents of Univof . Ca1.V.Bakke,438 U.S.265(1978)],格拉特诉鲍灵格案,格拉特案[Grutter v.Bollinger,539 U.S.306(2003)]和格拉茨诉鲍灵格案,格拉茨案[Gratz v.Bollinger,539 U.S.244(2003)],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查查。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共同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8804 积分:198646 威望:0 精华:37 注册:2009/3/12 15: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2 14:06:00 [只看该作者]

[quote]上面提到的如今在美国,黑人和拉丁裔上大学录取标准最低,有其历史的原因和进步意义,是......[/quote]

 

弄错了吧?楼主说对这些弱势群体录取标准最高,不是最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为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2 积分:548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0 0: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3 8:3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共同在2013-7-2 14:06:00的发言:

[quote]上面提到的如今在美国,黑人和拉丁裔上大学录取标准最低,有其历史的原因和进步意义,是......[/quote]

 

弄错了吧?楼主说对这些弱势群体录取标准最高,不是最低。

 

困惑。实际上,在美国民权运动之后,美国政府确实“为了弥补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社会因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政策长期以来给美国黑人等少数群体造成的历史伤害,在就业、工作、大学录取与其它社会物品和资源上,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些少数群体成员以一定的补偿或优待

 

在现实生活,绝对的公平和平等是不存在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所谓公平和平等都是相对的。

 

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和公平,不意味着不去争取相对的平等和公平。这里就涉及到这种相对的平等和公平向什么人倾斜的问题。用出身做标准是倾斜,用金钱衡量也是倾斜,用肤色同样还是倾斜。中外都是如此,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中国的例子我们很熟悉,下面举一个著名的美国案例。

 

这个案例说明政府可以利用有倾向性的政策调节相对平等,相对公平,如这里的向以前受到歧视的少数民族进行补偿。类似的案例还有几个,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曾经的分数加出身和后来的分数加金钱(教育产业化)都可以说是根据当时环境的不同而实行的不同侧重程度的类似的倾斜。

 

巴基案与地区招生指标分配政策

 

    巴基案的缘由可以上溯到肯尼迪政府与约翰逊政府的纠偏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政策这一政府政策是指,为了弥补作为一个整体的美国社会因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政策长期以来给美国黑人等少数群体造成的历史伤害,在就业、工作、大学录取与其它社会物品和资源上,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对这些少数群体成员以一定的补偿或优待然而直至今日,在美国宪法学界,对纠偏行动的争论也还没有停止。

 

在巴基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GENTS v. BAKKE, 438 U.S. 265 (1978) )中,被告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从100个招生指标中预留了16个名额给少数族群的入学申请人。原告巴基是一位白人,在1973年和 1974年,他的入学申请被两度拒绝,然而,他的成绩却远远高于因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而被录取的申请人,因此他对这一政策向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提出控诉,指控医学院的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违反宪法,并要求医学院批准他入学。州法院同意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此后被告大学董事会不服判决,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维持州法院的原判。

 

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之间的意见并不统一。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内的四位大法官认为,根据1964年的《民权法》,种族歧视意味着,既不能歧视黑人和有色人种,也不能歧视白人。但加州大学的录取定额制度实际上是对白人的歧视,所以,戴维斯医学院应该录取巴基。令人困惑的是,《民权法》本来是为了保护黑人的权利的,现在反倒成了为白种人争取平等的武器。另外四位大法官认为,设置录取定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前对一部分公民的歧视,是在不伤害其他族裔利益的情况下执行的,应当保留,否则就是对少数族裔的歧视。现在,八位法官形成了旗鼓相当的两派意见,结局如何,就看最后一位法官了。这位鲍威尔大法官支持哪方,哪方就会获胜。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大法官竟然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大和稀泥”,提出了一个“脚踩两只船”的策略。他一边认为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的录取方案显然涉及使用了直截了当的种族分类,因为要害在于,受到优待的来自少数群体的申请者,既可以按正常录取途径获得其他84个指标的机会,也可以根据这一特别录取方案而获得16个预留给他们的指标的机会,与此相反,白人申请者却只能在这84个共享名额中去进行竞争,显然,这违背了美国宪法所提倡的平等保护原则,因此,这一招生政策是违宪的;另一方面,他又支持加州大学实际录取定额制度。他认为,根据宪法修正案中言论自由的条款,可以引申出学术自由的原则,加州大学有权采取录取定额制度,使学生来源多元化,让校园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更丰富。 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肯定不会让人信服,但鲍威尔竟然还是找到了依据。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罕见的双重判决。所有的相关人士都对这个最终结果感到如坠云雾、无所适从。但也不失一个好的选择。那么,巴基的命运如何呢?根据判决,巴基如愿以偿地进入戴维斯医学院学习。另一方面,加州大学也没有败诉,保留了颜面,可以继续实行录取定额制度。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录取定额制度是给黑人的特殊照顾。经过数十年的 “照顾”,黑人们已经可以自己打开这扇门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黑人已经不需要特殊照顾了,他们应当靠真才实学进入校门。1995 年,加州大学宣布,废除录取定额制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二黑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272 积分:1866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23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3 8:43:00 [只看该作者]

美国人感到不公平,还可以上诉到法院,寻求支持。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能有几个?
我记得前几年发生的冒名顶替的,但被告不是学校,而是冒名顶替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为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2 积分:548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0 0: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7/3 8:5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二黑在2013-7-3 8:43:00的发言:
美国人感到不公平,还可以上诉到法院,寻求支持。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能有几个?
我记得前几年发生的冒名顶替的,但被告不是学校,而是冒名顶替者?

 

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这个冒名顶替案,发生在什么时候,是无法无天的时期,还是依法治国的时期,是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是谁的责任,是学校,招生单位,当地政府,还是什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