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的“臣道”
史学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成败论乾隆”中,主要谈的是“君道”,其中也涉及“臣道”,那就是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
在史学家看来,张廷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做官做得最成功的一个人。清康熙晚年诸子争位,朝局动荡,但正是在这个时候,张廷玉从一个普通进士一步步上升到位及人臣的大学士。康熙的接班人雍正,去世之前竟让张廷玉获得汉族官员从未有过的殊荣:“身后配享太庙”。雍正的接班人乾隆,在乾隆二年还特意封张廷玉为“伯爵”,开了清代文臣封“伯”的先例。
史学家认为,张廷玉做官做得如此成功,除了他有过人的才干,还要归功于他对“臣道”的精深研究。张廷玉为臣,向来都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隐蔽自己的私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张廷玉入仕47年,没犯过任何错误,没受过任何处分,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是因为,张廷玉过人的谨慎。
史学家研究发现,张廷玉一生周密小心、不务虚名。他有一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你再有本事,再会说话,也不如一句话都不说,因为只要话说出口,就容易被别人抓到把柄。事实上,雍正的每一件重大决策背后都有张廷玉的身影,但翻开雍正朝的史书,却查不到他做了什么大事的记载。这正是张廷玉为官的高明之处,他把所有功劳都记在皇帝的头上,从来不张扬自己做过什么。
可以说,张廷玉把“臣道”研究到家了。那么,为什么到了清乾隆年间,张廷玉开始走背字儿了呢?史学家认为,张廷玉之所以和雍正君臣相得,是因为两个人性格互补。雍正虽给人喜怒不定、阴沉严苛的印象,但他其实是一个直肠子、真性情的人。相比之下,乾隆更加世故精明,而精明人最讨厌的就是跟自己一样精明的人。乾隆继位后,很快就看出张廷玉身上的“巧”和“滑”。他认为张廷玉做事表面上大公无私,实则心机极深,他的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有自己的私心,算不上什么纯臣。
尽管历史人物的背影已经远去,但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求知》中所说:读史使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