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符号
七月二日是1964年第二批天津知青赴新疆专列离津西行的日子。这一天630多名支边新疆的海河儿女,胸戴大红花,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追梦之旅。也是在这一天,6月14日赴疆,分配到农垦系统的首批天津支边青年们,在农垦厅的大院里整装出发,奔赴各自梦开始的地方。
怀着自己也说不太清楚的“远大革命理想”,我和60多名热情高涨的天津老乡们,乘大卡车一路高歌来到了位于准葛尔南缘的芳草湖农场。三天后大家又各奔东西,走上了自己的“战斗岗位”。没多久,传来了第二批天津知青即将来农场的喜讯,而后便是在芳草湖五场魏户学校里见到了接受培训的几十位老乡……
从此,天津知青在芳草湖扎下了根,逐渐成长为农场建设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游子们也在同甘共苦的艰难岁月中结下了兄弟姐妹之情。
芳草湖农场的天津知青只是天津支边大军中的一支小分队。1964年赴疆的近2500名海河儿女,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的农垦、教育、金融、畜牧、气象等行业。随后于1965年和1966年赴疆的7600余名天津知青们,更是广布新疆兵团的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十师、建工师、非金属矿公司和设计院等系统,可谓天山南北把根扎,各行各业展风采。
对于支援新疆建设事业的一代知青来说,天山岁月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其中的情感有多深,思恋有多长,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故而,铭刻心扉的每个人离津赴疆的日子,则化作了这种情感的寄托,进而演变为一代人青春的符号……
2013年7月2日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