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自由市場開始,而秀水街就是改革開放的源頭之一。」在老布什相當有排場地逛秀水街時,秀水街有限公司總經理汪自力說自己曾這樣介紹秀水街的成長。30年改革開放,汪自力認同經濟學家的看法,秀水街就像一個微縮的中國,從「露水市場」到「商業鳥巢」,秀水街呈現著中國30年變遷的複雜圖景。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大量知青在農村苦熬青春後終於返回城市。改革開放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開始在北京最著名的使館區─建國門外大街的一個小巷子裡拉著三輪車賣蔬菜瓜果,做一些小本買賣來餬口。當時的秀水街長不過500米,寬僅8米,但這裡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露水市場」催生個體戶
從1982年開始,一些攤主開始在秀水東街一帶擺攤,販賣衣物和小百貨,和如今的早市沒有太大區別。這時候的中國,經濟建設的大潮剛剛起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仍然極其貧乏,普通工人每月10幾塊錢的工作養活一家人也很吃力。於是不少人開始走進秀水街露天市場擺攤。1985年春天,北京市朝陽區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秀水街市場。
從事絲綢經營20多年的秀水街老商戶李書蘭就是這時候開始利用每天下班時間,在秀水街推平板車做點小生意。她從一個針織廠倒幾套秋衣秋褲、內褲襪子出售,貨品很少,但每件衣服也能賺兩塊錢。李書蘭清晰地記得那時候的秀水街不過是「露水市場」,沒有固定攤位,誰先到誰就撿個好位置。不過,當時的北京人和全國一樣,雖然1982年《憲法》中已經明確加入「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作的權利和利益」,但人們對在秀水街這樣一個露天市場做生意的個體戶還不能正視,很多人認為這是相當丟臉的事情。於是,不少個體戶在發現熟人逛街時,會盡量躲閃在攤位後面。
「假的真貨」叫響秀水街
秀水街日漸發展,至1987年,一些商戶開始經營有中國特色的絲綢服飾及工藝品,並為市場贏得了「北京絲綢一條街」的稱號。1988年,秀水街商戶每人掏了3000元,建起商亭。1989年,北京市工商局將零散的攤販們組織到一條十字街上,「秀水街」開始真正成名。秀水街在外國遊客中聲名鵲起,「登八達嶺長城,吃全聚德烤鴨,逛秀水街」成為北京旅遊的三大固定招牌。1991年,秀水街稅收達到250萬。而秀水街的攤主們也由倒兒爺變成了備受羨慕的「萬元戶」。成千上萬的北京人都目睹過俄羅斯商人席捲秀水街的採購狂潮。
但那時秀水街並沒有出現後來大規模上市的假貨。汪自力認為,當時南方的許多廠家接到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訂單後,會多生產一批貨物,而這富餘出來的貨物未有貼牌就輾轉到秀水街了,所以當時秀水街所售貨物「有血統,沒名分」,是「假的真貨」。而正是這些貨品,讓秀水街「絲綢一條街」的形象發生了轉變。原來的北京個體戶逐漸淡出市場,秀水街也開始被浙江、廣東過來商戶佔領,這時候面積僅5平方米的攤位,每月的租費已經高達數千元到萬元人民幣。
攤位轉租淪為假貨街
到九十年代後期,一些商戶乾脆將攤位轉租出去,當時的行情,一個商舖的年租金最高可以達幾十萬元。也就是說,那些擁有攤位的商戶可以不費半點力氣,每年坐收一筆可觀的費用。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更加深入地融於全球經濟體系,貨品的極大豐富也使中國人開始接觸真正的一線品牌。而轉租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假貨的猖獗橫行。
到1998年前後,秀水街原來貨真價實的絲綢變成了仿真絲綢,很多假冒一線奢侈品牌的服裝、皮具、眼鏡等開始堂而皇之地在秀水街出售。有人做過統計,老秀水街95%以上的商戶都抓住了顧客購買品牌的心理,以賣假名牌產品為主。秀水街成了實實在在的「假冒一條街」。
也就是從那時起,由於存在嚴重消防隱患、佔壓市政管線、假冒侵權問題突出、嚴重擾民和無法申領營業執照等5大問題,秀水市場閉市的傳聞頻頻傳來。
自擁品牌租金可減免
2004年底的一天,秀水街的商戶像發瘋一樣開始拆遷前的大甩賣,許多原來開價數百元的商品貼上了20元的價格出售。秀水街的入口處,已經了解新秀水攤位租費行情的商戶們對政府和開發商的不滿也四處瀰漫著,《打響秀水保衛戰》的檄文張貼在秀水街的最顯眼處。在一片爭吵聲中,秀水街還是被拆掉了。
搬到新大樓市場有些冷落,迫使一些商戶鋌而走險繼續出售假名牌,於是秀水街與知名品牌的官司不斷。2006年4月18日,LV、香奈兒等5家一線品牌聯名狀告秀水街售假的案件終審,上任不到一年的汪自力疲於應付,秀水街還是不出意料地敗訴了。
為此,秀水街開始鼓勵真正擁有品牌代理權的商家在一樓落戶,並在租金上給予20%到50%的減免,並多次針對商戶開辦知識產權培訓班。他們隨後連續引進了瑞蚨祥、內聯升、全聚德、同仁堂等19家中華老字號吸引外國客流;三樓也被全力打造成精品絲綢一條街;大力發展定製服裝業務,為客人量體裁衣;自創「秀水街」品牌服裝……
「我們現階段只能讓商戶盡量做到不公開出售假名牌,完全杜絕假名牌還需要多方努力,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汪自力的想法是,秀水街要將有民族特色的絲綢、瓷器、工藝品等攤位增多,並逐漸自創「秀水街」的品牌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