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电视剧,怎么说呢,还是具体的提几个细节吧。
叶秀萝和马庆生的婚姻,因为叶秀萝根本不爱马庆生,明显的违反了叶秀萝的意愿。这个不自愿的婚姻发生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之后。同样是被剧中否定的婚姻,叶秀萝和马庆生在文革之后的婚姻相比陈志和翠花在文革中间的婚姻,哪一个更体现了婚姻自由,哪一个更体现了社会和政治的考量?
陈志的父亲在得知陈志上大学之后,乐极生悲,中了风,从此卧床不起。本人当年周围很有几个出身类似的同学,朋友,上了大学,家中也高兴,但是没有一个是这样的结局。联想到剧中叶秀萝的出身,说明当时上大学,出身并不是唯一的条件,所以,陈志上大学不会是一件惊天的大事,宣扬陈父因此而乐极生悲就有些夸张了。
提到夸张,还有一段就是陈父去世的场面,当时面对翠花争取来的补发工资,陈父陈母那种偷着乐的表演,那种对自己想要却不敢争取,却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刻画,一下子就想到小人得志。当然,总体上,对陈母是非常赞同的,知书识礼完全可以用在她身上,不是她,陈志和翠花的婚姻早就结束了。但是这个场面,却是大大的损害了陈母的形象。
由此说到这个剧对知识分子的描述,究竟是赞扬,还是丑化。总之,这不是我所接触过的文革中及文革结束之后的知识分子样子。
再说一个细节,翠花外出替公公核实问题寻找老战友时,小战士的回答是去“牛棚”了。印象中,“牛棚”是文革之后的说法,而在文革中,应该是“五七干校”,或者简单的就是“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