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可能是受家庭的熏陶的缘故,父母都在大学教书,受到父母亲的影响,看书学习已经是每个人的嗜好。
上小学时开始接触到的是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故事大王,再有就是在中午上学午休时,到校外小人书摊看画书:三侠剑、巴山剑客、彭公案、施公案等。
后来母亲调到图书馆工作,这为日后读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先是常去阅读室,看报纸、杂志、画报,尤其是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当时的苏联画报、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画报供人阅识。六0年的一次看⺁罗马尼亚画报,打开画报赫然有一整篇的画报上,只有一句话:投资就是一切!这句话让我至今不忘。而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无不验证其是正确!
上中学后,每学年的寒暑假期,我与三弟都在自己的床头推放许多夲小说,这些书都是我们挑选出來的。当时主要是看些小说,其中以国内的小说为主: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柳青的创业史、知侠的铁道游击队、趙树理、马蜂、西戎等人的山药蛋派作品别具风采,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时期的上佳之作、茅盾先生的文集共二十七册,均看过。蔡东藩的历史演义:从商周至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代各朝共计二十四夲。另外诗歌集也看了不少:臧克家的阶梯诗、郭小川的抒情诗、贺敬之的歌赋、郭沫若的奔放诗都给我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迄今影响到对诗词赋的喜爱,不时跃跃欲试。
一九五八年开始实现三面红旗所示的任务,经济的大发展,带动文学艺术的大发展。顿时文学创作如泉湧,新作不断: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桥隆飆,前书母亲从新华书店买回,尚没有登记,拿回家,我一口气熬了一通宵,看完才爱不措手地还给母亲。而六四年由杨益之、罗文彬等人撰写的红岩一书,红极一时。近期的安徽派作家:陈登科、肖马、鲁彦周的作品颇具安徽特色。贾平凹的废都等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西北风强劲。莫言是我的老乡,他的作品差不多都翻过,但实不敢恭维,尽管他获去年诺贝尔文字奖,总觉得他的作品中过多反映中国社会的负面,而且以自己的奶奶、母亲、姑姑、姐妹为原形,更多的贬低、羞辱她们,所以不欣赏他的人格及作品。
除了国产文学外,对于俄罗斯文字、苏联文学也情独钟。苏联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杰耶夫的毁灭、高尔基的母亲、我的大学等、马雅科夫斯基的诗歌。俄罗斯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阿托尔斯泰的复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赫尔岺、普希金的诗歌,均是涉足之处。
对于其他外国文学,诸多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雨果的悲惨世界、基督山恩仇记、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司汤迖尔的红与黑、英国杰克倫敦的雾都孤儿、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莎士比亚的戏剧系列均是佳作。
印度泰戈尔的诗歌、现近代的日本、朝鲜、泰国、越南等国的文学作品,都有斩获。
文革前后,世界文学、译文等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刊物,也成了我的好朋友!
文革后的文学双月刊:当代、十月、小说界、芙蓉国、小说月报等刊物常常找来阅读。
而今由于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发达,可以看到更多、更广泛的文学作品。自己时常在网上发表文章、诗词,凑亇热闹。使得眼界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21 8:54:3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