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吴为在2013-10-24 0:19:00的发言:
说到小岗模式的必然性,应该承认小岗村在分田单干前多年未交公粮,完全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确实是集体化不成功的一个例子。但是如果把小岗村的例子作为否定集体化道路的依据,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国家救济小岗村的粮食是从哪里来得呢?是进口的,还是中国自己生产的?如果是自己生产的,显然就说明当时交公粮的集体化农民比靠国家救济的集体化农民要多的多,小岗村的例子就是个别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
小岗模式,作为个案来说,可以是集体化不成功的例子。但是分田到户以后几十年,小岗村的事实,可以说是单干成功的例子吗?众所周知,为了维持这个单干的“典型”,政府不但给小岗村经济上的支持,还要给于干部承包的支持,沈浩就是个累死在小岗村国家派遣干部的例子。也亏了即使是单干,小岗村也是个案,否则国家如何提供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每一个实行单干的农民。本人孤陋寡闻,倒是没有听说国家给华西村,南街村等等坚持集体化的农民什麽样的支持,有知道的同学不防扫扫盲,先谢了。
74年总理在四届人大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五年也将胜利完成。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私有制,吃饭问题一直没有能够解决。老祖宗说,民以食为天,可见吃饭,特别是能够吃饱饭,对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麽。新中国成立后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通过同学们说的存在着许多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集体化政策,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天大的吃饭问题。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在实践中纠正错误,充分发挥集体化的优势,又会是一种什麽样子呢?会像现在这样,不进口转基因粮食,就解决不了粮食短缺问题吗?
吴为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小岗村”模式到底如何,是不是治理中国农业问题的“良方”,也需要实践检验才能知道。
但是,小岗村搞了多少年了?到底是“成功”的模式,还是失败是模式?到现在也没有人给出一个结论,这个模式就这样稀里糊涂、莫名其妙的地挂在那里,不知道是国家“养着”的一个典型,还是作为地方上的一个“样板”供着,总之是没有看到它的实绩,反而听说到不少负面消息。
小岗村模式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并不在它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的现实作用,也不在它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指示性意义,它的意义仅仅是在农民“活不下去的情况下”,自发地搞起“单干”承包,“冒死”按手印,各寻活路。
小岗村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似乎是因为“集体化”道路走不通,所以才重走单干路。但我到今天也没有搞明白,小岗村的“集体化”道路为什么走不通?难道走单干化道路就走得通?
现在想来,小岗村其实是随改革开放冒出来的一个“奇葩”,正好可以利用来否定人民公社,否定集体化道路,所以七吹八吹地搞出一个“联产承包”制,以为是发展中国农业的“奇方妙药”。
而且,为了使农业发展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央年年搞“1号文件”,可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农业问题始终提不上去,而中央大力扶持的“小岗村模式”却一点“标杆”作用也没有。既然没有作用,还提它干什么?其实这个时候的小岗村所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文物”的作用,一个“纪念”的作用,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