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各自想招应对雾霾来袭
外媒称,中国今年前10个月平均雾霾日数创下近52年来的最高纪录。
新华社援引中国气象局的数据称,自年初以来,中国国内平均雾霾日数为4.7日,比常年同期高出2.3日,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据俄罗斯《观点报》网站11月2日报道,10月份,山西南部、河南、江苏、浙江中北部、安徽北部、湖北中北部、四川中东部、湖南中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北京、天津的雾霾日数达10至15天。
在山西东南部,河南及江苏大部分地区,雾霾日数达到15至20天,一些地方甚至超过20天。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1日报道称,杨少杰(音)感到肺部越来越疼。
他常常用拳头使劲捶着胸骨,试图驱散令自己难以呼吸的胸闷感。
杨少杰是北京一名马路清洁工。
每周6天,每天10个小时—他不停地打扫着朝阳区国贸地区一段约2.3公里长的街区。
除了微薄的薪水外,市政府因他工作时会吸入劣质的空气而每天付给他15元人民币的补偿金。
“他们叫它吸尘费补贴,”他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接着止不住干咳起来。
这位朝阳本地居民近10年来一直在清扫着街道。他注意到,北京的雾霾天气比过去更加频繁了。
从没有人告诉过他,空气中高浓度的细颗粒物会极大地增加人们患上心脏病的危险。
北京市民担心,今年的空气污染状况将变得更加严重。
10月份就已经有雾霾天了,这一“黄金月”通常是以蔚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而著称的。
生活在如此的天空下,北京居民采取了多种应对方式。
外国人和富人都戴上了高科技口罩,并在家里安装了价格不菲的空气净化装置。他们驾驶着配有细颗粒物清除系统的汽车,或是离开北京去拥有清新海风的海南岛度假。住在北京的艺术家马特·霍普制作了一辆自行车,车上安装有利用脚踏板发电驱动的空气净化系统。
但其他大部分人都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如同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烟雾弥漫的洛杉矶的市民和生活在19世纪工业污染环境中的伦敦人,北京人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小的改变,尽力进行自我保护。
31岁的孕妇简·姬(音)是一名通信工程师。
她曾考虑做一只“候鸟”。但她无处可去。“我们能找到好工作的地方看起来都有雾霾,”姬说,“而你在浙江舟山和广西巴马等环境好的地区找不到好工作。”
每天上班前,她都会通过iPhone手机上下载的应用程序查看当日的空气质量。她可以查找到美国使馆发布的有关细颗粒物的数据。有关数据帮助她制定一天的计划,决定自己用多长时间待在室外以及乘坐哪种交通工具上班。
她会在家里使用一台新的空气净化器。她还会戴上美国生产的印有“我能呼吸”的口罩。
经外国同事推荐,她两个月前以200多元的价格在网上购买了这个口罩。这一价格远高于中国品牌的商品。
姬说,“我希望它能管用。它应该有用,因为美国自行车国家队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时戴的就是这种口罩”。
怀孕后,姬对雾霾给健康带来的危险愈发敏感了。她说:“我下班回家后会清洗脸、鼻子和嘴,不开窗户。
尽管医生建议孕妇每天步行一个小时,我还是会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室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