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4楼:
在两张考卷上工整的填写好姓名、村名和公社名称,我急速的游览着数学和政治语文的考题。数学题不算多,有那么十几道。前两道题是四则运算,该是小学的知识,应该没有问题。后面是初中数学、解方程式之类的,最后有两道几何题。第二张政治答题一开始是几道填空题,下面的题目是写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留下四道横线。作文题目是《招工考试好》五个大字,对作文的题材没有任何限制。有考生问过,监考老师回答道:记事文议论文都行。
我在认真的答题,反复的运算,最后把正确答案填写的考卷上。考场里出现了嗡嗡的小声低语。不要说话,监考的老师大声提醒着每一位进入考场的知青。只是安静了一会儿,噪声又起。监考的老师疾步走向后面的座位,来到小声说话的那位知青面前。
数学题答完,我开始做下一张卷子。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只有认真做对考题,除此之外我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别的卷子都做完了,只剩下这最后的一篇作文。我只是思考了五分钟,提笔落字开始了我的议论文《招工考试好》。从一个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法就得通过考试说起,再转到知青通过考试来衡量每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以决定你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文章就是在那里就事论事,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思想表露出来。思想还没完全开放的年代,就是有所感悟,又有谁人敢表露在外。再说自己对于学识、知识也没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除了知道考试可以起到督促学生认真读书以外,没有更多新的论点可以展开。
我还在书写我的文章,已经有人起身提前交卷了。监考的老师一再提醒知青们时间还早,可以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答题。我是认真的,认真回答考卷上的每一个问题,更正着考卷上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那怕是作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考场中就剩几个人的时候,我认为没有需要再更改之处时,起身走到讲台前双手把自己的考卷交到监考老师的面前。
考场外,早早交过考卷的一批人已不知了去向。我一直坚持到老师抱着厚厚的考卷离开教室以后才走出学校的大门。我不愿意离开学校,我想重温自己十年前在学校学习的气氛和朗朗的读书声。
第一次不用在毒烈的太阳下面烘烤自己的身躯,第一次可以不用注意聆听生产队长家门前催促社员下地的钟声。考试之后没有再去队里劳动,我可以心安理得的睡到自然醒。打扫院子,给家里的水缸挑满水,帮母亲给鸡喂食,或去别人家串门。村里仅有的几个知青除去在村里教书的我的那位哥哥外,都坐在家里等待招工名额下达的音信。
在房角边我见到了刚刚吃过午饭的知青陈,也就是娶了凤翔女人的天津回乡知青。说起那天的考试,陈说:你那两张卷子写的满满的,真不含乎。就我那张卷子,除了填个名字,没写上嘛。你够哏儿的,还真当真了。我跟你不一样,小学就没上好,初中也就是混了个毕业证儿,考卷上那些题目我压根儿就没见过。我上学那会儿,也就是个混混。
陈转过墙角走了,用他的话说,反正都有工作,甭管好赖总比挨地里干活强吧。
八月底,在知青们参加考试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村子中央的大喇叭响了起来。村里的广播站每天只是在晚上才有广播,先播送省内新闻,接着是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结束后有时会播送些现代戏段落或是歌曲。大白天有广播大都是村干部找人或是谁家有电报从邮局通过电话传来。
“陈某某到大队上来。”高音喇叭一遍又一边的呼喊着陈姓知青的名字。
站在我家的当院,我听到了这第一声的呼喊。我有些激动,心想:该不是知青的招工名额下来了。接着又喊了两个知青的名字。我已确信无疑,一定是县里的招工名额下发到了村里。我激动万分,盼了许久的喜事在今天将要变成现实。我等着喊到我的名字,喇叭里又把这三个知青的名字重复了一遍,而后就再没有一点声音。一块儿喊了仨人的名字,一定是和招工有关,我这样想;电话线路忙,一次传不了这些人名,也许待会就能叫到自己的名字,我在为自己宽心。等过好大的时间大喇叭再没有出声儿,我有些着急,迈步朝院外走去。我要到我的那位哥哥家去一趟,因为这次也没听到他的名字,我想他也许会和我一样正在家里转磨呢。
大几岁就是不一样,我的天津哥哥这一分析,我的心踏踏实实的落在了肚子里。我的这位哥哥的说法有道理:先得到通知的三个人都是考试时提前交卷离场的人,就连他们都不满意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这仨人的成绩不会太好。先上桌的不一定是好菜。虽然心中仍是忐忑不安,但是还是听进了我哥哥的话,耐心等待,好饭不怕晚。果不其然第二天下午也就是头一天听到大喇叭广播的那个时间段,我听到村里大喇叭正在复述着我的名字。疾步奔往大队部,我的天津哥哥也来到了这里。通知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明天上午到县计委报到。
在县计委的大院里,在办公桌前我拿到了属于我的招工表:县农业银行的录用通知书。农行的行长对我们五个刚刚前去报到的被录用者这样说:农行刚成立,门口的大牌子上的油漆还没完全干透,你们几个是咱们农行里的招来的第一批职工。我的那位天津哥哥去了供销社。后来得知,头一天来县计委报到的知青都分在了县办企业,第二天来的这些知青都去了县里的国营单位。
学习文化学懂课本里的知识,本是一个做学生的根本。可在那些年里,文化、知识不被人认可,学而无用论甚嚣尘上。县计委的命题作文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把知识无用论抛弃的例证。我喜欢这个作文的命题《招工考试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23 11:47: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