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不厌精——浅议武当剑老师七律的写作风格
世上无论旧体诗人抑或新诗人,一生尽管辛辛苦苦地创作了成千上万的诗篇,但能流传后世掷地有声的不过寥寥存几。在这寥寥存几的篇什中,被人经久传诵流传至今的也不过寥寥数句;在这寥寥数句中又不过有几个闪光点。这种诗人创作上的“星稀”现象,连李白、杜甫、雪莱、席勒也概莫能外。
照此说法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仍在孜孜以求地潜心创作?诗的精粹之作究竟靠的是“自然天成”还是刻意追求?这实在是个属于诗人尚未穷知的神秘世界。古人诗创作中所倾注的心血是光昭日月的,这从后人所称道的“捻须”、“推敲”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里独白中已得到验证。
有一点可以坦言:世人作为一个创造个体不管他是高贵还是卑贱,伟大还是平凡,每创作一首诗都要经过兴奋而又痛苦的主客体双向交流过程,而最终能尽善尽美的不朽杰作毕竟很少。这就是上面所谈及的难产精品的“星稀”现象。反之,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只要他努力了,经过在诗词创作的殿堂里呕心沥血地刻意追求,便也会在很小的几率内偶然发光,并为读者所青睐和赞颂。
武当剑是笔者一贯敬重的老师。品读武当剑老师的几首七律就颇有感触,他在咏怀方面的特色诗句就很值得一读。而且读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作者的咏怀之作,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韵格调,便是清新、巧慧和蕴涵。例如他在【七律 重游当年插队农场有感】“十月秋风秋草长,青天又是雁成行。流离总为寻温饱,颠沛常非厌故乡。老马知途归旧里,新雏识路落前梁。此生难忘巴山土,却认西厢作正房。”开篇的头两句“十月秋风秋草长,青天又是雁成行”就用起兴的写作手法抒发了感叹自己暮年将至,然则对自己插队过的知青农场执着的思念和回访第二故乡的归心之情,紧接着用“流离总为寻温饱,颠沛常非厌故乡。老马知途归旧里,新雏识路落前梁。”两联对仗简要叙述了自己回城后多年为生计奔忙而无暇回插队之地造访的遗憾,这也是我们当中很多知青眷恋故乡的普遍心情;其中的结尾却更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他写出了作者虽然完成了看望第二故乡的心愿,但是“此生难忘巴山土,却认西厢作正房。”更写出了白驹过隙,物是人非的内心惆怅。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尤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恰当的用典更加突出体现了武当剑老师朴实无华且蕴含深远,韵律严整的律诗风格。
而另一首【七律 癸巳重阳有感】更是别具一格,因为古今诗人写重阳季节的诗赋很多,但是他的可取之处就是一反古代落魄诗人对过去年华已逝的无奈和低灰的格调,而是用:“又是三秋黄叶落,拼将老腿再登攀。”豪迈的阳光结尾,虽然同样是命运浮沉,一生坎坷,但是他对“黄叶落去”重阳季节,依然是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气势和昂扬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诗句里不难看出作者崇尚自然,淡泊功利的思想情操。两首诗寓情于景,对仗工整,语句清新。不失为作者对律熟稔运用的佳作。
作者另外的咏怀之作,还有着穿越历史隧道的一种力度和厚重感,虽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古韵遗风,但是他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基础上将古体律诗赋予新的现实内容。在《七律 访瓜洲古渡》一诗中“江水西风古渡头,行人驻步辨春秋。沉箱亭侧潸然泪,待渡桥旁思未收。公子欺心遭唾弃,娇娘意绝去难留。焦桐一曲千年响,袅袅香魂绕旧楼”的遣词造句看似平淡无华,但是细读起来便知这里有借古喻今,警世劝善的深刻含义,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下,仍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虽然辞藻并不奢华,情绪并不张扬,但是写诗必须有深刻内涵的,能发出正能量抒发自己心境的才是好诗,即使不是古今唱颂的“精品”,但是也是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抒怀诗并不一定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有的时候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作者的咏怀之作,也多为针对险山秀水、名胜古迹而发,想来也是作者属于江南人士的缘故吧,写的七律也颇具江南诗风而饶有情趣。山光水景,溯古论今。但是,在他的精炼语句中,每首诗的风格却浑然不同,一水一山,一静一动,水滟瀑光,相映成趣。这在【咏京口金山寺】和【访瓜洲古渡】当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我们说,无论是抒情咏怀和怡情于景,必须通过作者的丰富联想所产生出的“再创造”过程,加之用心组织,用心提炼,斟词酌句,才能写出让读者振聋发聩的好律来。
总之在我的印象里,且不说武当剑老师写诗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但就他的七言律诗特别是在咏怀方面的律诗,我们应该承认他已达到承传古人,又有自己特色的创作风格,其中也不乏闪光的精萃之作。
回过头来,再谈谈诗词创作,我敢说,古体诗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最具魅力而又最难把握的一种诗体。不仅要求诗人们具有运用包括在内的汉语言文字的深厚根底,还要具有驾驭传统诗词的能力,又要有在诗词创作上走出新路的创新精神。尽管如此,只要在诗词创作实践中能熟稔地掌握一两种形式,不断推敲润色,是必定当能创作出好诗来的,因为武当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在诗词创作领域潜心探索的苦行者,他正在诗海词山中仗剑奋然前行......
人间要好诗,诗不厌精,这是人人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