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大家谈 → [分享]前进,达瓦里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共有6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分享]前进,达瓦里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2 积分:548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0 0:50:00
[分享]前进,达瓦里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8:56:00 [只看该作者]

前进,达瓦里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瀛川先生


(2013-12-15 22:19: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4d3250101ncpj.html

毕业作品:前进,达瓦里希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www.tudou.com/l/Icl7UAlbQZs/&iid=170946387&resourceId=0_04_02_99/v.swf

看完《前进,达瓦里希》这部微电影,笔者回想起几年前在做情报工作时的一次经历。那时笔者所在的情报中心与俄罗斯航天院有密切合作和许多俄罗斯专家有频繁的交流。在一次欢迎俄罗斯专家来华的联欢会上,中方为了表示接待的隆重,加深双方之间的友谊,特意在欢迎会上放起了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谁知在场的几位俄罗斯大汉无不痛哭得像个孩子。那哭声中充满了亡国的悲凉和羞辱,更多的还是无法愈合的伤痛。也是那次特殊的经历使笔者了解到前苏联解体给前苏联老百姓的切肤之痛。微电影《前进,达瓦里希》正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苏联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这个地球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走向解体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走着走着,死了”(导演语)。然而这短短不到9分钟的时间里,编导运用了多个人物和情节来隐喻苏联解体时的人和事,三两笔就勾勒除了苏联解体这场大灾难的全貌。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个小姑娘,理想主义者,她象征着苏联底层人民、普通劳动者。而小女孩的妈妈则代表苏共。老猫弗拉基咪儿实际上就是苏联国父列宁。而贝利鸭和小鸡费利克斯则分别代表了克格勃第二任主席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以及第一任主席”钢铁战士“也是契卡即后来的克格勃的伟大创始人捷尔任斯基。影片开头小女孩介绍“我们的家不是这些低矮的平房,有好高好高”,这里的“家”这是一个明显的隐喻代表了苏联人民对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接着小女孩搭积木的情节则映射了苏联人民热火如荼地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积木搭建的第一层住着列宁,第二层是费利克斯,第三层贝利亚,第四层是“我”;代表着共产主义信仰为基石,两个克格勃主席为人民保驾护航。影片里的贝利亚因为偷走了社会主义家园的屋顶被审判,代表着历史上的贝利亚因为叛国罪被枪决。然后,代表苏共权贵的妈妈出现了,她总是高高在上,她的脸从未出现过。这也隐喻了苏共权贵形成了特权阶层,严重脱离了群众。但是,妈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支持我们的建设,但并不能否认它的伟大,我们的战士,神圣的信仰,永远都不会磨灭,他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小女孩相信着妈妈的话,以此为信仰,为之奋斗、建设。

之后的搬家则代表着苏联解体,那场由苏共高层权贵们主导的,完全无视平民意愿的(有70%以上的前苏人民投票支持保留苏联)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妈妈卖掉了书(思想与科学),卖掉了费利克斯们(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一头冲向了另一条道路。妈妈说,我们终于可以离开平房,搬到“好高好高”的大楼上去,但这已经不是“我”最初期待并建设的那一个。在新的大楼里,电梯一直往下,代表着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经济如坠落般的崩溃。 “我”问妈妈:大楼会不会被美国人炸掉。是指当时叶利钦为了提振经济引入的“休克疗法”,这是个美国人创建的理论,在整个疗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美国给出大笔的援助。于是“我”很担心,俄罗斯经济会不会被美国炸掉。但妈妈揍了“我”一下,不许“我”再说。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法”造成了卢布的恶性通胀,大量民间财富一夜蒸发,中、底层平民家贫如洗,生活水平迅速恶化。人均平均寿命狂减了7岁,无数苏联妇女沦为娼妓,其死亡人口甚至超过了卫国战争的总和。所以,“大楼”还是被美国炸掉了。光鲜夺目的美国卡通玩具代替了旧积木,代表着享乐主义代替了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热血情怀。美国的和平演变已经成功瓦解掉了苏联的共产主义信仰。电视里苏联要解体的新闻被静音,妈妈在兴奋地讨论着美国的化妆品;代表着人民已经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苏共曾经的高层权贵们早已对自己的国家毫无兴趣,而是热衷于用美式“化妆品”来掩饰自己的执政失败。直到此时,“我”才终于醒悟:“妈妈背叛了我们,他们都背叛了我们!”“我”往回跑,看着曾经的家园(信仰)被炸得粉碎,然而在火光中,“我”看到了曾经的战士们,我们的同志,“我”又拿回了决战的最高指示:前进,达瓦里希。然后,在一片战火纷飞和雄壮的音乐中,小女孩一步步爬上废墟竖起了象征伟大理想的红旗。

《前进,达瓦里希》是北京电影学院2009级学生王一琳的毕业作品。此影片被上传至中国互联网上后便引来了广泛关注和热议甚至激烈的争论。当影片被上传至俄罗斯网站上的时候,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俄罗斯网民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流下了热泪,并且认为中俄两国的人民在许多地方还是心连心的。毕竟我们都曾义无返顾地为着人类最为伟大的事业而奋斗过。很多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90后学生的作品,因为电影所表现出的对苏联解体的深刻洞见远不像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所具有的。笔者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也同样非常感动甚至眼眶中充满泪水。在一个“去政治化、去思想化”娱乐至死的时代,此种文艺作品的出现实在难得。但是,在感动之余不免有些“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的感叹。一个横跨欧亚国土面积世界最大的国家;一个被誉为“战斗民族”凭借一己之力粉碎了纳粹德国的侵略的国家;一个盟友遍布全球的国家;一个第一个将航空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送上太空的国家却在1991年12月25日,在未放一枪一弹,没有一人反抗的情况下,被戈尔巴乔夫轻轻的一句话所击溃,“三千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国家会以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的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跌入无尽的深渊?是苏联的军队不够强大吗?苏军的强大足以令当时的任何一个国家忌惮三分。是苏联的秘密战线的羸弱吗?当时苏联的克格勃天下无双。是苏联的经济萎靡不振吗?苏联的经济体系几乎支撑着半个地球的运转。上述或许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是它们都不是根本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摧毁了苏联呢?或许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思想“最硬的东西往往被最软的东西所打倒”。而打倒苏联的那个”最软的东西“便是文化。确切地说,正是苏联的文化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人民思想的混乱,进而是意识形态的扭曲,最后民心尽失国破家亡成为了必然。苏联解体之前的几年中,苏联的整个文化界处于一种全面否定斯大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全盘西化的疯狂逆流之中。几乎各大宣传机构、报刊、书籍、文学作品,都是以此为中心思想的。文化就像武林高手的内功,苏联正是在美苏争霸这场比武中内功紊乱导致了走火入魔。除了苏联自身的失误之外,美国一直以来对苏联进行得和平演变则在解体苏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外因作用。CIA头子杜勒斯那骇人听闻的《十条戒令》的第一条便是”用物质条件败坏、引诱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公开反对他们所接受的共产主义文化“。而美国也正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用”无所用而无所不用“的文化,将他们痛恨的对手苏联送进了历史的坟墓。

苏联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一个曾经的神话一般的国家就这样变成了碎片,”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所耻笑“。而她曾经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则只能依靠卖油气度日,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拥有核武器的大号沙特阿拉伯“。一位俄罗斯朋友在谈到苏联解体时曾痛心疾首地告诉我,苏联解体时他们的那种无能为力,就像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强奸而自己却毫无作为一样。也有人假设,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搞那场臭名昭著的改革,苏联也许会依然屹立至今。历史的有趣便在于它可以无限进行假设,而历史的残酷就在于它总是将所有的假设搁置于假设。任凭解体之后饱经磨难的俄罗斯老百姓如何哭泣都无济于事,因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历史同样不相信眼泪。

苏联用她的诞生启迪了中国,同样用她的死亡警示了中国。就在笔者书写这篇文章之时,中国的首辆探月车“玉兔号“在月球表面轧出了两到深深的车辙。每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中国人都会为这一伟大的壮举而泪流满面。但是,那浩瀚的宇宙中却依然回荡着三十多年前,中国最为伟大的先知的那个孤独而充满了忧郁的声音,”我最为担心的就是在我死后,中国会像苏联一样,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反观当今中国的状况,在激动之余笔者不免感到了阵阵凉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二黑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3272 积分:1866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23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2/25 9:45:00 [只看该作者]

苏联用她的诞生启迪了中国,同样用她的死亡警示了中国——引自上文

社会主义不是苏联专有的,当然也不是中国独创的,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宝贵财富。
其实,即使中国也“红旗落地”,也不会就此宣告社会主义“失败”了,而“强大的”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取得了“胜利”。
恰恰相反,如果承认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途径,那么失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