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彩云之南红河魂 → [原创]《岁月悠悠 旧物钩沉》—— 作者:陈朝嫦


  共有86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岁月悠悠 旧物钩沉》—— 作者:陈朝嫦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雾翼翼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13 积分:256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6/2 21: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 23:20:00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看到红河那深邃具有哲理的文章,希望有更多精彩的文章刊登出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河口十六团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20 积分:2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4/6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3 20:25:00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到那个手提包,不由得想起1971年还是1970年夏(反正就是发洪水冲掉河口车站扳道房那一年)和你们姐俩一起回京探亲:林征因你们第一次独立坐火车,委托我一起一路上多照顾你们。你们上车后一人一个把被窝卷和手提包紧紧抱在怀中,生怕松手就会被坏人夺去。发车不久,前面天色越来越暗,最后跟铅色一样,片刻,倾缸大雨就遮住了视线。列车刚刚离开山腰车站,前面的路就被滑坡下来的泥土石块覆盖了。列车停下来,想等着道班工们能够抢开一条路,让火车通过,继续我们的旅程。谁知雨越来越大,又被告知前面塌方足有三万方,这时火车后面的铁路也被塌方截断了。这列火车就这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等到好歹扒开后面的铁轨,退回了山腰。直到天快黑了,才带着行李走到四条半,你们是回队,我算借住。第二天从河口乘长途经屏边、蒙自到开远,再换乘火车到昆明。这番折腾有没有林征我忘了,有也是在昆明就分手了,但在贵阳火车站他硬是把我辛辛苦苦从河口背了一路的香蕉分走了两大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红河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5 积分:165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3 11: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5 16:10:00 [只看该作者]

 

那是我们第一次回京探亲。河口十六团你对时间的记忆大致对的,描述的细节挺准,颇有意思。谢谢你的帖子,让人回味。

好像是在197011月吧,离家已有一年零七个月。记得我们之间隔着几排坐位,那会儿我们“高度警觉”的样儿被你们瞧着,一定很感疑惑又好笑。笑归笑,你们即刻帮我们将手提包一一摆放到行李架上,不以为然地大声说:“没事儿,放心吧!”摆出一副“我们在行李在”的架势。坐下来不记得有何言语。但有一个印象十分深刻,你们在火车上似乎嘴就没停过,不是说话,是咀嚼,片刻不停的吃着东西。那时候火车逢站必停,你们精神亢奋,为了吃。有一个片断可以佐证此印象为真:火车进入某站还未停当,你的大半个身子早已探出车窗,目光像聚光灯泡似的搜索到了什么东西,兴奋得叫出“鸡…烧鸡!”立马转身冲出车门…。回到车上,你细长的胳膊捧着烧鸡大口朵颐旁若无人,那真是啃到忘情处了。我这人特好联想,当时眼前就浮现出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像,翘鼻、嘬嘴、额上飘着三根头发的可爱小男孩儿,哈哈哈,笑死我了,记忆中的这一页尤为清晰。

    现在每当我在旅途,时时会想起蹉跎岁月探亲路上的辛苦:火车超载、晚点、人挤人的车厢、没有坐位、过道难越、疲劳、口渴难耐…不堪回首的情形,令我思绪万千。这种意味着亲情血缘的奔波,使得我们将与父母相见的渴望堆积到了顶点。回家的路就这么延伸着,一年又一年,让我们告别了少年、青年、中年、走进了花甲年。岁月苍茫,一切都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这遥远的记忆,那弥漫着浓浓亲情、友情和温馨快乐的氛围。以至多年之后,我仍把探亲这一天看作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王宇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5 积分:76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8/6 11: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8 20:05:00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照片原汁原味,文字也如正宗老字号,纯正。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红河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5 积分:165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3 11: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1 22:04:00 [只看该作者]

 

承蒙王宇的褒奖,区区小文岂能与“正宗老字号”比肩,实在不敢当。在“照片原汁原味”句后,就该画休止符了。

但我非常欣赏你将“文字”和“正宗老字号”的牵手联想,它何尝不是一种追求的表达?百年经典的中华老字号至善至纯,她所具有的世代传承的文化底蕴难道不是我们乃至人类共同拥有和追求的精神财富吗?我们应该从她的每一个时间刻度里找到共鸣并得到升华。

谢谢知青朋友--王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2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2 10:48:00 [只看该作者]

 “现在每当我在旅途,时时会想起蹉跎岁月探亲路上的辛苦:火车超载、晚点、人挤人的车厢、没有坐位、过道难越、疲劳、口渴难耐…不堪回首的情形,令我思绪万千。——楼主”

    现在难以想象从昆明到北京的72小时火车是怎么熬过来的,两年一次,六天汽车、三整天火车,到家都是和“火头军”一般黑头土脸的,头发里、鼻孔中都可以洗出来炭渣(当时都是烧煤的火车),双脚肿得像馒头,比“叫花子”不差分毫。父母几近认不出我们来。

    往事已矣,可是记忆是抹不掉的。

    祝大家开心、健康!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红河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5 积分:165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13 11: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7 10:01:00 [只看该作者]

 

雷午寨主的一番描述,那年月回家回到这份儿上,“熬”的没了“模样”,真是不能不令每一位知青父母心疼的了。

上山下乡让千万个家庭饱尝离散之苦,我们则过早的品尝到了离家的滋味!云南——北京千里迢迢,伴随探亲的旅程无论是饥肠辘辘、困乏难捱、满身疲惫或是其他什么状况,毕竟火车汽车载着我们朝着回家的方向奔驰,每想及此虽苦犹甜。

感谢雷午寨主真切细致的回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河口十六团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20 积分:2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4/6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5 23:32:00 [只看该作者]

当时回家探亲,一路上最恨的就是自己的肚子:早已饿的脸色发绿的同路伙伴们本来早早就在河口计划好了到北京后怎样的胡吃海塞,梦中都会喃喃自语:莫餐、新侨、和平、西餐、烤鸭、涮肉以及其他的无限遐想------但一旦上了米轨小火车,随着餐车供应的不断丰富,不争气的胃口也随之变小了,唉!!!无限的无奈和惆怅遗憾------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雷午寨主
  29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790 积分:1996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0/31 14: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5/13 10:34:00 [只看该作者]

   看了“河口十六团”的跟帖,想到我们德宏——瑞丽的生活,可能比你们河口好一些。我们那里可以买到猪油、鸡蛋、牛肉、花生,每次回北京,提包里至少一半是花生米,北京的花生是逢年过节,凭本供应,还是带皮的,我带回来的是花生米,一过油,香气扑鼻。小粒的、鲜红的花生米在瑞丽,一“拽”(三斤三两)只要一元钱,有时还要便宜;鸭蛋(据说是瑞丽江边捡的野鸭蛋)一元钱十五个,最多给十八个,每年开荒全靠它支撑着,我一顿饭是八两米饭,四个鸭蛋饼(八个鸭蛋),不然每天十六空(一个人的任务,每个孔三米长,挖进山地一米五,还要挖一个“678”的坑,就是下直径六十厘米、深七十厘米、口沿直径八十厘米)的梯田怎么挖;连队每个月分一次肉,或是杀一口猪或者杀一头牛,插秧、收稻子、开荒时就可能是两次,最少是八两,最多一次是一斤六两,每次都是一顿扫光,也不知是怎么吃进去的。哈哈……

    最想吃的就是面食,星期天走十几公里去饭馆吃的面食都是发粘的。所以特别想吃北方的面食(昆明的面条是黄的,加了特别多的碱,也不好吃),所以,探亲时,我基本上都是吃面食,馒头、面条,也吃不腻,正好北京的米也少,好像是20%,当时家里的“问题”还没结论,“钱紧”。去“老莫”之类的想都不敢想。

    总之,在瑞丽的生活可能比你们河口好不少,虽然也有连吃三个月茄子、连吃三个月冬瓜的日子,但米饭却从来没有限制过,没有因为不够吃的烦恼。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河口十六团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20 积分:2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4/6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9 11:48:00 [只看该作者]

上一层楼是差不多一年前盖的,我也再盖一层。

我们这一批是1969年4月26日从北京出发的,五一到昆明开的欢迎会,会上不知道云南的哪个头面人物开始讲真话了,开始透露一些将来的困苦:可能吃不饱、住不好等等等等。大家听了不约而同抬头四顾,是在找一个共同的目标:上北京来招人的召集人军代表老田,想把他不撕碎就水煮了。狗日的骗我们!在北京的动员会上把河口说的天花乱坠,什么头顶香蕉、脚踏菠萝;什么土地肥沃一棵粮食50斤(后来知道那是木薯)。在会场上没找到他也就认了!但是心都凉了。不过有个小故事:会上还有知青们登台献艺演出,记得有个女生独舞《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跳的挺好;另一个女生手风琴自拉自唱也不错(也可能记错是不是这次演出了)。我们坐在最前排挨着太平门出口处,旁边过来一位女性,估计比我大有限的几岁,主动上来说话,就聊开了。得知她是某报社记者,专门采访本次会议的。十六岁未经人事的我觉得女记者长的挺好看,又能说一口普通话,就聊的挺投机。后来报幕员(现在叫主持人)宣布下面是男生四重唱,接着上来长短不一的四个男生,开始没注意,继续跟美女记者聊天。谁知他们一开口:北京的光芒灿烂辉煌,毛主席就是东方的太阳~~~~~浑厚的音质立刻震撼了全场!美女记者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使我有些失落,她抄起相机三步并作两步上台拍照去了~~~~~~后来也没见她下来,估计是怕错过好节目。

后来我七十年代返城,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在工厂教大学,不坐班闲的难受,开始收藏古钱。看着《中国钱币》杂志硬伤挺多,就想利用无课时间帮助他们审稿校对什么的,就认识了杂志社编辑张武一。他是北大附中高六八的,比我大三岁,在内蒙兵团下乡。后来关系越来越好,说起他当年去内蒙之前去了一趟河口打酱油。问了才知道他没办手续,先下去看看,觉得云南不爽,才去的内蒙。还说当年在昆明还登台露一手,男生小合唱里就有他,那个节目我至今还认为是业余合唱的最高水准。而且他们四人事前并不相识,临时凑到一起登台的。还拿出当年的剧照,一一指点四个演员,都是海淀区的,好像都是北大附中和京工附中的,而且在河口属知名人士。我忽然发现照片侧面那位左手高举碘钨灯,右手拍照的美女记者,就是当年那位聊伴。时隔二十年,居然用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睹其风采!

上了小火车继续向河口进发,一路上光秃秃的红土高原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凉!接近河口了,景观开始变绿了,开始出现两山夹一河的景貌,山上是植被茂盛的热带阔叶丛林,河岸边丛生的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和棕榈科棕榈属植物。它们的叶片比交通警头顶上遮阳伞还大。上面一点是美的令人陶醉随风摇曳婆娑的竹林;再上面是层层的参天巨树,树干已经被岁月和苔藓侵蚀成白色。无数的藤条从地面缠绕到树上,再垂到河里,被河水冲刷得不断抖动,像在挑逗着水中的。河是急流翻滚的南溪河,是一条绿色的河。南溪河水碧绿,但又清澈见底。时而湍急,激出雪白的浪花;偶尔在开阔的河床中缓缓流淌。河床中到处是从山上崩落的石头,石头的缝隙中生长着各种灌木和乔木,有的豆科乔木垂着两三尺长的豆荚。还有一些开残了的攀枝花,依然火红。石头的表面已经被各种苔藓类植物毛茸茸的覆盖了。就这样循着南溪河,暮色中,我们到了河口。

 


 回到顶部
总数 30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