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艺海拾贝 → 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作者:谢鲁渤)


  共有1371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浙江大学?前传——烛照的光焰(作者:谢鲁渤)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7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3 11:09:00 [只看该作者]

 

附:28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附28 沈、张、郑.jpg:

 

沈鹏飞18931983 ),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毕生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事业,除讲授多种林学课程外,还考察过西沙群岛、海南、广东等地森林,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曾参与创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室、稻作试验场、白云山第一模范林场,南京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及华南农学院森林经理研究室等;还参加了我国橡胶事业的开拓工作。病逝于广州,享年90岁。

 

张耀翔18931964)中国心理学家。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并担任主编。张耀翔自1920年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在心理学科普工作上,堪称楷模。生于湖北汉口,卒于上海。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7),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7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3 11:10:00 [只看该作者]

 

附:29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附29 孔与二陈.jpg:

 

孔祥熙1880911日-1967816日),字庸之,号子渊,孔子75代孙,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孔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

 

果夫1892年-1951年),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之称。

 

陈立夫1900—2001年),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国,潜心研究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晚年竭力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

 

第四章·完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4 8:16:00 [只看该作者]

这学校出的名人真不少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飞宇
  7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103 积分:643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26 23: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5 9:03:00 [只看该作者]

浙江大学人才辈出!!!也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关公社阳崖大队小知青  李亮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75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16:54:00 [只看该作者]

  五、《三个院长和一次学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 胡刚复.jpg:

 

(胡刚复 1892—1966,小名龙倌,原名文生,又名光复,无锡人,出生于江苏省桃源县,现泗阳县。1966年他患严重的肾病,经手术摘除肾结石后肾炎复发,于1966219日逝世于天津市总医院,享年74岁。在患病期间,他写了一身傲骨四个大字的一张纸保存在书桌抽屉里,直到他去世之后才被发现。这四个字是一位有骨气的爱国知识分子、中国科学教育先驱无愧的自我写照。右图为青年时期的胡刚复。 原书插图)

 

          三个院长和一次学潮 1

物理学家胡刚复1936年四月从上海交通大学转聘浙江大学,应留美时的哈佛大学同窗竺可桢邀请,出任文理学院院长。在浙大当时的三个学院院长中,他既是竺可桢盘算中惟一的不二人选,也是到位最顺利的一个,虽然竺为此曾数度登门,胡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欣然应允。

竺可桢为长校浙大事往来于南京与杭州时,中途逗留上海,主要是为了见两个人,一是蔡元培,另一个就是胡刚复。竺之考虑胡任浙大文理学院院长,大概在他本人尚未决定去浙大前,就已经形成了。二月下旬在上海蔡元培家,竺可桢说是想“推人以自代”,提的是化学家王季梁,即王琎。其时胡刚复也在座,也觉得合适。胡和王是同一批公费留美学生,竺的考虑,不无王若长校浙大,胡正好以文理学院院长身份辅之的因素。所以一月后,竺可桢决定去浙大了,首先想到要请的人,就是胡刚复。为此他专程去了趟上海,登门相邀。但胡的态度却不甚明朗,“既不坚决拒绝,亦未首肯”。不过临别时竺留下一句话,说是哪怕胡刚复决定不接受,这个位置的人选,也还是要来和他商决的。这样的话,是很让人听了心暖的,也许就是这种毋容置疑的信任和友情,打动了先生,在又一个月之后的四月下旬,他和竺可桢一起到杭州,进了浙江大学。

大师们的背影已然远去,留给后人的记忆各不相同。国人向来好以第一之说论英雄,胡刚复就有好多的中国第一: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第一代物理学博士;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博士的研究对于像我这样连业余爱好都不具备的专业外人员,说起来如同天书。1914年他二十四岁,便与哈佛研究院的杜安教授合作,研究X射线K线系和化学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胡的作为与成果,在于“他将X射线标识谱、吸收谱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实验规律扩展到25号至34号元素,并测定了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对X射线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他的科研记忆,只能照抄;但我其实更想表述他的生活记忆,虽然已经是很难寻觅了。

让胡刚复离开上海到杭州,恐怕不只是换一所大学教书的问题。当初他婉谢杜安教授的留请毅然归国,就是回来从事科学教育的,而那时候的教授在不同大学间转聘,也很寻常。1936年之前的胡刚复,已经先后于南京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担任过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和中央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对他来说,留上海或是去杭州,也许情感的因素比选择学校更重要。他的长兄胡敦复在沪上,二哥胡明复则“在”杭州。

出自江苏无锡的胡氏三兄弟,均系留美学者和教育家。胡刚复的两个哥哥学的都是数学,尤其胡敦复,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时,适逢清政府的游美学务处成立,即被召回国内主持选考留美学生,既看好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等考生,亦举贤不避亲,先后把两个弟弟也都选送去了美国,二人学成后皆欣然回国从教,想必和他的理想有关。胡敦复是中国一流教育家,创办上海大同大学并两度出任校长,“社会中人无不知大同之敦复先生者”。胡明复、胡刚复兄弟遵其要求,都曾为大同服务。胡刚复在南京东南大学时,就兼着大同的课,因此每周三天南京,三天上海,两头跑。

长兄胡敦复在上海,大同大学也在上海,无论讲学还是兄弟往来,留在上海交通大学当然是更为便利,但是杭州这个地方,于胡刚复也是不忍舍弃的。胡愿意来杭的主因,或许不完全在于竺可桢的浙大文理学院院长之请,更多是为的二哥胡明复。七年前的1929年,年仅三十六岁的胡明复在家乡游泳时意外溺水身亡,葬于杭州烟霞洞,令胡刚复长痛不已。虽然加盟浙大后,兄弟二人即便都在杭州,却也已是天人永隔,无法面了,但毕竟还是“在一起”。

杭州烟霞洞的胡明复墓,如今还在,虽然黄叶飘零、满地寂寥,基本形状倒是完整的。两年前我去过一次,见蔡元培题写的墓碑已然残破,坟茔也明显带有被盗的痕迹,惭愧的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胡明复是谁,只能从片言只语的碑文中略知他和科学有关,是个科学家。

胡刚复终于还是决定和竺可桢一起去浙江大学了。四月二十一日,竺可桢从南京到上海,马上就去胡刚复家,谈了两个多小时,随后相偕去交通大学见科学学院院长裘维裕,名义上是替胡请两个月的假。裘也是物理学家,深知胡刚复在交大的重要性,以下学期必须回校为条件,勉强答应,但竺可桢不作肯定,他显然是希望只要自己还在浙大,胡就不要离开。竺绝对想不到此去竟会一呆就是十三年,而胡刚复,也确实与之风雨同舟,将一生中最旺盛的精力和最喷薄的智慧奉献给了浙江大学,此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上海交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胡敦复.jpg:

 

(胡敦复 18861978数学教育家,中国数学会早期的组织者。1912创办私立大同大学,成效卓著。作为大同大学的先后两任校长,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在教学上,胡敦复提倡并组织编写适合中国教育实情的现代教材1962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退休。胡敦复是胡刚复大哥,于1978121日在西雅图逝世,安葬在西雅图华兴利长青公墓。编者)

 

(待续36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76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16:55:00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 吴福桢院长(第五章).jpg:

 

(吴福桢 1898—1996,字雨公,江苏武进人。192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病虫害系。1926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科学硕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教授,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副所长,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主任、教授。1944年与其他昆虫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华昆虫学会,任第一、二届理事长。1955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吴福桢被错划为右派,调宁夏工作。1980年调回北京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植保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原书插图 )

           三个院长和一次学潮 2

就在那天的下午,胡刚复随竺可桢一行乘三点的火车离上海去了杭州。

胡刚复到杭州肯定是要去祭扫二哥胡明复墓的,但具体是在哪天,我手头却无资料可寻,能够了解到的是,竺可桢第一次去,是在六月十四日。当年胡明复在烟霞洞公葬时,竺也在场,他在日记中说“后已十余年未莅此境”,从时间上推算,应该没那么久,但“今日来此,不觉感慨系之”确是当时心情:

……主张葬明复于此之杏佛已物故三年矣。入烟霞寺,则犹能记忆当日公祭之情形。拾级而上,则科学社所建之屋三楹虽已粗具规模,但窗无玻璃,地板亦不油漆,急待布置也。拾级而下,至明复之墓,前先生书之墓碑已刻上,四周植马尾松,四者已死其一。

                         《竺可桢日记》1936614

胡明复是留美学生创办的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和主要骨干,这个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自美国迁回国内的次年,在杭州西湖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胡在会上发表的演讲中说,研究科学的人最爱自然,古代诗人来游西湖,歌咏名篇甚多,科学家虽不同于诗人,未始不可为西湖增色也。孰料此言一语成谶,数年后他果真长眠湖山,与西子为伴了。在众多的西湖名人墓葬中,像胡明复这样的科学家却是凤毛麟角。

然而到了杭州的胡刚复,却没有能够始终与二哥相处一城,第二年就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随浙江大学踏上了西迁之路,并且成为辗转数千里的这次“文军长征”的主要负责人。因每次行动均由其带人先行寻找校址、疏散人员、安排交通工具和图书仪器的运输,在历经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直至定址贵州遵义的数次迁徙中,既不曾耽误学校按时开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财物也无一丢损,殚精竭虑、指挥有方,被浙大师生们誉之谓“总参谋长”。

在浙江大学担任文理学院、理学院院长,与竺可桢相濡以沫的十余年,是胡刚复一生中最具挑战的时期,也就是在他回国之初已经预料到的“与命运作艰苦的搏斗”。也许可以这么说,竺可桢长校浙大的功绩,因胡刚复的相得益彰,才愈发显得不同凡响。有文章说,1936年春,胡刚复得了伤寒,“竺可桢多次去医院敦请刚刚神志清醒过来的胡刚复同他一起办学,如胡刚复不去则他自己决不接受(浙大校长的)任命”云云,似乎并不确切,竺在那段时间里的文字,并没有留下类似的记载,但他走马上任时的三个院长中,要说呕心沥血,真正给当时的浙江大学带去了希望的,惟有胡刚复。

当时的浙江大学,“建筑在各国立大学中为最坏”。竺可桢到校那天,见文理学院的“物理室、图书室等均破烂不堪,天雨即漏”,而华家池农学院的房屋虽则“外观尚佳,内容并不充实,最大缺点既无水汀设备,又乏烟囱,因之墙面上已有雨水冲洗之煤灰痕迹”。过了些日子再去,见养牛室只有六头牛,三头母牛病了两头,另三头公牛则“一老二幼”,马房倒是有十匹马,却因学生骑马“漫无限制规则”,有两匹已被骑伤,几乎无法站立。农学院的问题最多,而其院长的人选,也是三个院长中最具争议,最难以把握确定的。

要说可以考虑的对象,似乎倒也不算少,单是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常务副所长钱天鹤,就一口气提出过六七位。钱对当时农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算得上是谙熟于心,所荐者中的一些人,也有竺可桢知道的,但细细道来,竺却感觉年长的“嫌其稍有暮气”,理想一点的又“均难罗致”。个中有位冯泽芳,是个棉花专家,恰好在钱天鹤推荐后的次日,到竺的寓所造访,竺于是就顺便问了问,是否愿往浙大任农学院院长,这和他敦请胡刚复出任文理学院院长,态度显然不太一样,说明心里还没底。至于冯泽芳那边,当然也毫无无准备,就推辞了,理由也是合乎情理的,冯称尚在孙恩麟主持的“棉作统制委员会”任职,且为其所倚重,不便离开。孙也是棉花专家,俩人在工作上可能更专业、也更协调些。不过冯也推荐了一个人,即吴福桢,农业昆虫学家。

外界对吴福桢长农学院的反映不一,有赞成的,譬如生物学家翟秉志,认为他的行政能力强于冯泽芳;反对者中,钱天鹤最坚决,理由倒不为别的,只强调吴在中央实验所的病虫研究“方有头绪”,并且这个项目每年有四万元的洛氏基金补助,若去浙大,课题半途而废,补助的钱也就成问题了。至于吴本人,态度却是积极的,从翟秉志那里得知信息后,他给竺可桢写了封信,表示愿意去浙大农学院。竺的原则只有一个,“为浙大觅得在可能范围内最适当之人”,但当时农学院前院长李德毅已离校到了南京,不愿再回,一些教授也纷纷打探消息,无心上课,“农学院已等于停顿”,就先内定了吴福桢,再有别的推荐人选,也暂时不予考虑了。孰料竟收到了匿名信,明确说是拒绝谁,欢迎谁,被拒绝的人里就有吴福桢,不用说也能判断出是从农学院方面来的反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2 1936年的浙大教室(第五章).jpg:

 

(老照片·1936年的浙大教室。原书插图)

 

 

(待续37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7 8:01:00 [只看该作者]

治学,还得是真正的学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78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7 9:40:00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 李寿恒.jpg:

 

(李寿恒 18981995,字乔年,1898221日出生在江苏宜兴。19208月中旬赴美国留学。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和研究助教的职位,进而在世界能源专家和创造发明家sW.帕尔(Parr)教授指导下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1925年学成回国,先在东南大学任教授。1927年应聘到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同年8月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次年4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任教授。19478月,任浙江大学教务长。1950年任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浙江大学教务长,1956年被国务院任命为浙江大学副校长。1964年李寿恒被任命为浙江化工学院院长。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倡导并实现了三志三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一系列教育思想。病逝于杭州,享年97岁。 原书插图)

 

            三个院长和一次学潮 3

除了匿名信,还有找上门来的,农学院的两个学生,就直言不讳地对吴福桢就任院长表示了反对意见。这两个学生已经毕业了,吴当不当院长,与他们并无利害关系,态度却如此激烈,竺可桢不免奇怪。竺就问二人,吴的个人操守和学问是否有什么缺点,对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拿一句空洞无物的“气度狭小不能包容”敷衍。这当然影响不了竺可桢,但却让吴福桢消极了,吴想退一步,暂时不去浙大,可是竺可桢退不了,教育部已给他定下前往浙大的日子,数日内即须赴杭,在这之前,非得把三个学院的院长人选确定。于是竺劝吴不可因外界无理之攻击而灰心,一同去杭就事。

事实上在任何新变动发生之前,总是会传言纷杂的,不光吴福桢,竺可桢自己也一样,行将就任浙大校长一事传开后,杭州就曾谣言四起,只是竺远比吴来得镇定自若。尽管在竺可桢的劝导下,吴福桢答应了一起去浙大,但是到了学校后,听说农学院的学生还要开会讨论院长人选,似不以他这个院长为然,或是感觉自尊受挫,或是一时意气,吴竟留下一纸便函,又不辞而别了。竺得知后很是生气,谓之“不负责任”。知识分子的心理有时过份脆弱,其实农学院的那个学生会议,与院长问题没什么关系,学生们对于新院长的要求,此前已经给竺可桢发过电报,希望一是选人慎重,二是尊重历史,并不曾专指吴福桢。

和吴福桢的脆弱不同,朱一成显现的倒是一种强势。朱是原工学院院长,既不像李德毅那样,在浙大更替校长的敏感时期,顾自跑去南京静观事态,也不因校内师生对自己颇多非议而慌乱无措,他手扶这把交椅的靠背等着竺可桢,是继续坐下还是转身离去,似乎并不急着给对方一个底,摆出的是一副倒要先看看究竟有几张什么样的牌的架势。

但对于公学院,竺可桢手上其实没有什么既定的牌,如果不是报上已经登出朱一成将赴交通部任专员的消息,他也许是想暂时维持现状的。虽然浙大方面有人反映,朱和工学院学生的关系很僵,“势在必去”,竺可桢却不轻易听信,见到和朱关系较好的电机工程学家杨简初时,还是“嘱其询朱一成是否愿在浙大工学院蝉联”,也就是说,如果朱愿意,他并不急于考虑新人选。

杨简初显然也觉得朱可以连任,在他看来,不仅朱合适,甚至“工学院各系主任均极适宜”。这恐怕也是朱一成本人的态度,所以他从杭州到南京,住在杨简初家,竺可桢前去会晤,他非但没有辞职的意思,口气中甚至表露出工学院在浙大的地位特殊,不可与文理学院相提并论,很是傲慢。这傲慢也并非无端,朱自认手上是抓着项目的,说是航空协会愿意出资三、五万元,在浙大设立一个航空工程班,足见其既有活动能力,也颇具经济头脑,由不得竺可桢不动心,于是追问道:“此经费是否可靠”。看来大学的收费办班,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且在经费短缺的当时,即便连竺可桢都怀有兴趣。

朱一成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说他好的,除杨简初,还有许应期,也是电机工程学家。许对朱的评价是“人甚能干,而失之莽,与薛绍清适相反”。薛绍清是朱之前的工学院院长,薛的前任则是李振吾。一些对朱不满的浙大学生认为“朱不如薛,而薛不如李振吾”,那意思就是一任不如一任了。所以也不以朱一成为然的翁文灏觉得,朱若留浙大任事,“必贻后患”。不过在竺可桢看来,但凡越是有争议者,越不可轻率对待,就打算允许朱先继续维持,若是到校后发现形势实在与之不相宜,再另行敦请他人。

竺可桢是留了一手的,去杭州就职途径上海时,与胡刚复交换意见,胡不看好朱一成,以为其不见得会愿意留在浙大,竺说,朱一成如辞职,就暂以李寿恒代理。李是化学工程学家,此前一直就在浙大,是化工系的创立者。事实上竺可桢到浙大后,朱一成露了一面便不见了人影,许多对朱不满的人都说他不到校而支薪,看来是确有其事,工学院院长一职,就让李寿恒代理了。其时吴福桢经冯泽芳的劝说,也已重归浙大就任。1936年五月九日,竺可桢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校务会议,决议成立公共科目课程分配委员会,共五名成员,包括胡刚复、李寿恒、吴福桢三个院长,以及教务长郑晓沧、数学家苏步青。三个院长的确立,是竺可桢入主浙大的关键,其中的胡、李二位,甚至是竺时代的核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2三十年代的浙大文理学院大门(第五章)_副本.jpg:

 

(老照片·三十年代的浙大文理学院大门。原书插图)

 

(待续38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79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7 9:42:00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 三十年代的浙大工学院大门(第五章).jpg:

 

(老照片·三十年代的浙江工学院大门。原书插图)

 

             三个院长和一次学潮 4

六月一日,像往常一样,竺可桢六点就起床了,洗漱完毕,边吃早餐边翻阅当天报纸,字里行间,日本侵略军进犯华北风声益形紧急,竺的心头倏地打了个问号:“国难时期,大学何为?”虽然在往后的几天里,校务繁杂,许多事情亟待处理,但竺可桢觉得就此问题召集校务会作一议决,应是刻不容缓的,听说学生们在校内已有串联,为首的是土木系三年级学生梁涛。

浙大驱郭风潮的爆发,起因正是学生们的抗日救国热情遭到压制。侵华日军的肆无忌惮,如同干柴上的火星,一触即燃,声援北京一二九运动的浙大学潮过去了,郭任远下台了,新的抗议依旧像地火般蔓延,初长浙大的竺可桢,如何对学生们的爱国行为因势利导,显然比之治校施政的谋划更为急迫。

六月四日下午,竺可桢召见了梁涛。这一天他非常的忙碌:查阅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和吴福桢谈下学年农学院教授变更事宜,去之江大学考察等等。和梁涛谈话的时间不长,主要是那天晚上学生们将召开代表大会,梁是代表团主席,竺想了解一下开会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天一早,竺可桢刚起床,就接到黄姓教官来报,说昨晚的学生代表会议开到子夜,做出了几项决议,一是恢复本校的学生联合会,参加全国学生联合救国会;二是组织杭州各界抗日会;三是援助温州中学一学生,据称该生系“野火读书社”负责人,是共产党。尤其让竺感觉急迫的,是学生代表团将在上午八点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在课时内集会,无疑就是罢课了。竺当即召学生代表四人前来,除梁涛外,另有李永炤、姚国伟和侯焕昭。明确表示了学校不准在有课时间内任意召集大会,希望速将会议取消。这时已经是七点半了。

对话至八点左右,忽然听到一阵乱钟。学校的钟是不能随便敲的,前日与梁涛谈话时,竺可桢尚不知学生代表团将在次日召开全校大会,只是预防性地关照校警,须严密守钟,看来终究还是无效。听到钟响,竺可桢及在场的教务长郑晓沧、工学院院长李寿恒、农学院院长吴福桢等,要求梁涛等人立即张贴会议取消告示。这时候一部分学生已前往会场,大部分则在观望。告示贴出后,多数学生回了教室,十二个班级中有十个开始上课。

约摸九点多钟,又有十多个学生代表齐齐找上门来,表示不能接受学生大会的取消,七嘴八舌地要和竺可桢辩论学生代表团的合法性。竺耐心听之,只以全校大会须先向学校报告为由,力劝众人冷静。之后,代表们要求将大会改至是晚八点续开,竺也没有答应,而是坚持次日校务会议后先成立学生自治会,再由自治会而不是所谓学生代表团,来讨论决定全校学生的集会问题。

六月六日是个星期六,竺可桢去了省教育厅,咨询全国性学生组织是否具有法律依据,下午便接到教育部的电报,否定了全国学联的合法性,并明令浙大学生不能加入。这个结果在竺的预料之中,于是随后的校务会议改变议程,专门就全校学生大会问题作出议决,由校务会出面与学生对话,将自己之前所考虑的“国难时期大学何为”作为讨论主题,以期相互沟通。

竺可桢心里明白,学生们的罢课集会,内容固然无可厚非,但其形式极易授人以柄。事实上作为学联会代表的梁涛,已经引起了地方军警的注意,随时可能入校拘捕。七日一早,竺把梁找来,劝其即日离校,作为暂时休学,一年后再回来补考。竺可桢的良苦用心,显然是为保护梁涛,在得知自己处境后,梁接受了竺的提议,同意离开学校。但是这一天由校务会出面的学生谈话会,却因为正逢周日,与会学生极少,未能开成。到了星期一,竺可桢藉学校纪念周的机会,做了个报告,表示校务会希望学生自治会尽快成立,强调自治二字顾名思义,必先能奉公守法,周五有学生未经学校同意,任意敲钟罢课,显系扰乱秩序,既难达自治目的,亦有违学生领袖之示范。

从表面看来,竺可桢长校浙大后的第一次学潮,似乎波澜不惊,甚至可以说引而未发,与前一次驱郭风潮的声势浩大相比,它更像是一股潜在的暗流。但是就竺可桢而言,对整个事件的处置,却是他治理浙大的一次开篇,其结果也可谓浙大校风的一次定向。潜在的暗流既可平缓,亦能因疏导无方而漫漶,竺可桢不敢掉以轻心。他以学校为重,替学生安全考虑,对每个细节都审慎权衡,深知此番所以来浙大,不为轰轰烈烈,只求学府庄严,如何做校长,于己是一门从头研习的学问,故而直到了六月九日,梁涛离校,校园无恙,他才长舒一口气,在当天日记中从容写道:“罢课风潮自此遂告一段落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2冯泽芳.jpg:

 

 [冯泽芳,1899220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一个经营小中药铺的农民家庭。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193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早年对亚洲棉的分类、遗传以及亚洲棉与美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在划分中国棉区,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在培养棉花科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我国杰出的农学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于1959922逝世于安阳,终年60岁。编者]

 

(待续39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乌珠
  80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990 积分:87704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9/3/23 10: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8 9:36:00 [只看该作者]

 

附:3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附30 胡明复.jpg:

 

(胡明复 18911927 初名孔孙,后改名为达,江苏无锡人。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数学博士的人,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科学杂志——《科学》,所以称得上是中国科学第一人。 编者

 

【编后语】

在这第五章里,我们又相继认识了王季梁、胡敦复、胡明复、赵元任、冯泽芳、钱天鹤、孙恩麟、翟秉志、李德毅、李寿恒、朱一成、杨简初、许应期、薛绍清、李振吾、梁涛、李永炤、姚国伟、侯焕昭等众多人士。

在编辑过程中,我不但从网络上搜寻了并不知晓的人员外,还着重去了一趟翁家山烟霞洞,特意去寻找胡刚复英年早逝的二哥胡明复的墓地。那天,天有点热,乘车在烟霞洞站下车,游人极少,有二条路可走,一条即从“烟霞古洞”的亭子登山(南高峰),另一条就是边走“烟霞洞3号”石碑指路,别无指示胡的墓地。看看时间尚早,也就顺着3号石碑指路进入,一条用石块砌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来到山脚,见到了一座庭院,进入一看,原来是对外开放,装饰得不错的可喝茶与吃饭的山庄,觉得不对,只得原路返回再从古洞亭子登山而上。一会,不远处有院落,有洞、有碑,原来此处就是有名有烟霞洞了。可惜的是洞内严禁拍照,只得在外来了几张,但心里想的还是胡明复的墓。可从烟霞洞旁只有一条上山路,仍无指明去处,登山上去只有一阁一亭,再深入山林也没见到。正好,此时走来一位女清洁工,上前询问,告知在亭子再往山上去,是有一个名叫师复墓的,当时一阵高兴,抬脚再上山,确实从亭子边的山路走去没多少路,山崖边上硕大的三个繁体“师复墓”红字展现在眼前,下方还有正方形一小块雕刻文字的“师复墓表”记载。可我找的不是他呀!但也值,在这山林里,也算是认识了一位名人。

这上哪再去找胡明复的墓呢?山林里周身围着你的都是咬得发痒的飞虫,心里一急还尽出汗。往前看,小石路那边有一座无名的石牌坊,一个字也没有,建得却不错。想想,荒山野林里绝不可能平白无故的会建那么座石牌坊,牌坊虽然小,但建造得极精致,故就顺着此道大胆地继续往山上走去。又拐过一个弯,正在想走不走时,不远 处竟看到了一块用几根矮小水泥栏杆围着墓地,我急忙跑近一看,果真是我所要寻找的胡明复的墓。此时,什么痛痒,什么汗水,什么劳累都抛九霄云外了,真像是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然而,墓地前一片残枝烂叶,根本看不出何时有人前来扫墓过,尤其那墓前蔡元培所题写的墓铭,据说也早已被盗墓人挖掘过,早已看不全了。近百年的岁月苍桑,看来名人之后也不知了去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附30-2 胡明复墓.jpg:

 

(胡明复墓。1927年夏,胡明复奔婶母丧,在无锡乡村的溪流里游泳不幸溺亡,年仅36岁。后安葬于杭州翁家山烟霞洞后山上,1929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题写墓铭。 编者拍摄)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