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茶余饭后 → 细语汇集,声声入耳


  共有544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细语汇集,声声入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4 14:57:00 [只看该作者]

  
说上海的土著人(续)
  

  说上海土著人语言,分为原住民与外来民。周朝那会儿没有南汇嘴,更没有崇明岛。语言属于吴越两地皆有之的特征。秦始皇建海盐县在金山卫北边,钱塘江的潮水“不吃素”的,硬是将平湖以西到金山嘴以东的海岸线变形了,沉沦到海里一大片,秦朝那会儿就开始了。然而,北起浏河,经嘉定、南翔、虹桥、北桥、闵行、南桥,再到南边东海岸的柘林却在增长出来。也因为从秦朝起这块已经列入国家的盐业基地,不断在扩大,大量的移民那是肯定的。
  
  当地语言比较稳定,而移民区语言变化比较大。尤其是宋代丢弃西北,沿东南而下,盐业在国家出口经济中占及其重要地位,宋代开始上海沿海发展迅速,成为长江口与杭州湾经济显眼的地方。与宁波不同的是,这边不是以渔业为主而是以盐业为主。这里的盐官比县令地位高。然而百姓有苦难言,盐丁们娶不上媳妇。浙江、福建建庙以海神妈祖为多,以保出海平安;而我老家倒是建“牛郎庙”见多,实际上是想“七仙女”了。
  
  我老家属于硬陆,而南汇嘴纯是软地,而且盐碱地多,农耕很晚。宋代与元代也加快“盐田”改“农田”的安家举措,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而告终的罪魁祸首就是每年强台风与突如其来的海溢。没有农耕相随,盐丁娶媳妇成问题。说起金山与南汇口音,我总是这样表示语言软硬不同的程度。金山人称“我家”为“唔呶喔哩”,是轻轻的、柔柔的……就是一种舒适与温馨的感觉;而要举南汇话,无家可归在外,而外边的“风大”,这“风大”南汇人是用足力气说,“哄嘟唻邪啦”!
  
  一句“唔呶喔哩”这是回家的感觉,而另一句“哄嘟唻邪啦”那还要战天斗地哦。实际上平湖人说金山话已经比平湖话硬,而南汇嘴这边人说话更硬。而这里的硬还带有半官方的腔调,这个原因那就更简单了,这就是“盐业”这个“国企”所致。说金山话比平湖话硬一点,是由于朱元璋把金山沿海设立“卫”有关。从宋朝开始水军都督指挥机关总设在金山沿海,朱元璋干脆设立卫城。卫城还有“卫校”,那是培养武将的地方。
  
  上海人在编注历史,总是忘记两件大事,一是上海的盐业史,二是上海的水军史。说盐业史,那是从远古流到今,在国家有突出位置的。说水军史,那是从宋朝为抗辽、金两朝而建,元朝并非削弱多少,元朝由于蒙古帝国疆域之大,对盐的需求量远超过宋朝国家需求与出口量。也就说元朝其实上海的盐业规模超过任何朝代,这个盐业基地,最合适现代称呼就是“海盐建设兵团”,他有自己的盐业部队,这个到民国时期还有盐业警察局与警察所呢。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建“卫城”?那个年代海上倭寇猖獗。朱元璋曾下过一道圣旨,是这样说:“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这道圣旨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朱洪武是白话文的推动的先驱。金山卫城管辖范围从长江口的吴淞炮台起一直管道钱塘江出口。朱皇帝还是全民备战,让百姓准备大刀,倭寇来了,杀了再说。金山卫不仅有卫校,还屯兵。戚继光为犒劳将士,在我家南面张桥村支起大锅数十口,号称“千人锅”,吃羊肉后随后出海抗击倭寇,于是,这张桥羊肉名扬百里。我比较过有名的周浦、七宝的羊肉,确实要比张桥(老家都是这么做的)的羊肉差一点。这羊肉称为“烫羊肉”,非常细嫩很鲜美,这羊肉汤很好喝。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攻打乍浦炮台与吴淞炮台,就没敢打金卫炮台。乍浦炮台与吴淞炮台失守,再打南京,这不出来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吗?金卫到了民国时期,几乎无人把守。淞沪战役最后,从金卫上来日军三个师团。老蒋一看淞沪战役没法打下去了,而这三个师团在金山实行“三光政策”,一路攻打去了南京,而南京大屠杀更是震惊世界,就是这几个师团干的。从清末起到民国,金山卫早就不是什么卫城了。那么,金山卫为什么是个主要炮台呢?这也是“金山沦海”留下的海沟。大型舰队是可登陆之处,登陆后就是沪杭公路了……说起来上海战略要处,一个是吴淞口沿黄浦江的军工路、杨树浦路一线,另一个就是金山嘴海沟平行的沪杭公路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乍浦炮台之战清军打得很惨烈,结果还是丢了,吴淞炮台不经打很快就被拿下。而日军占领金山卫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
  
  上海城区第一次发展是明朝改造黄浦江之后,想法朱元璋那会已经有了,而真正工程是从他儿子朱棣开始的,改造黄浦江的工程叫“黄浦夺淞”,这样黄浦江就超越吴淞江成为地域内最大河流,吴淞炮台才是上海主要门户了,金山建卫城,松江升格为松江府,并建华亭县(上海县)在苏州河与黄埔江汇合的上段(上海浦)处设上海镇。主要是盐船古道与码头的综合利用。南北货物资交流之场所。吴淞江带着太湖流域商贸,黄浦江带着杭嘉湖平原的商贸,两边钱塘江与长江更是南来北往商贸的汇集点。到清乾隆年间上海镇已经很热闹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列为清朝五个通商口岸,上海相继强劈租界。作为现在代表意义的“沪语”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上海县的语言属于“南汇嘴”语言的一部分。这也是“沪语”的母本,开始适应性转变。过去是由于“盐道”,现在是为了迎合“商道”。两次半官方与南来北往的脱口秀再加舶来语,这就形成了现在的“上海语”。
  
  “上海语”很难界定,现在标准的该是上海“上只角”老住户,算是标准的“上海语”,而居住在上海“下只角”,这语音就有不同了。比如徐汇区肇嘉浜路南北语言就有差别,到龙华这边,完全就是“上海县话”,还有漕河泾什么的。而杨树浦这边周家嘴与五角场也不同于提篮桥这边的语音。还比如上海地方戏“沪剧”,实际就是“浦东话”,或者叫“南汇嘴”的调。
  
  问题是,现在标准的沪语,还有几多上海人会说?所以没有固定的人群作为实体支撑,这“上海话”还要变,现在已经在变,年轻人的上海话“入声”几乎没有了,显得这“上海话”更发硬了。我自己感觉是,我的姥姥家平湖“赤圩”的话要比我的老家金山“钱圩”的话要柔软一些,而两个老家的话也都比“沪语”要柔软一些。而现在的“沪语”又再度发硬。呵呵,麻烦事!然而老家的话也在变,一个乡镇总人口已经大大低于外来人口时,这变那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4 22:20:00 [只看该作者]

  

唔呶喔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唔呶喔哩.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5 12:33:00 [只看该作者]

  

 哈哈,俺唱独角戏了,没辙接着来……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5 12:36:00 [只看该作者]

  
上海乡音
  

  上海早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了,上海还有乡音吗?也许作为乡音崇明还留有一些,但毕竟是对岸启东为主的乡音,其历史比较短,南汇嘴的乡音历史也不长,真宗的上海乡音还是从远古时期的东海的海岸线,从太仓那里长江口到海盐那里钱塘江口一线,真正的乡音在那里。
  
  也许是吴越语言交错之地,这才是上海的乡音。带着远古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流传至今,上海的乡音是需要在这条古海岸线上去找的。长江口一直在延伸出来,从太仓到嘉定、宝山,过吴淞口到川沙与南汇。钱塘江口除金山沿海沉沦一部分,还是长出了个奉贤与南汇相连,这就是数千平方公里的“南汇嘴”。
  
  说“南腔北调”,而“南腔”主要有四种,即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最早应该是余姚腔,之后有海盐腔与弋阳腔,昆山腔比较晚一些。而这腔与那腔,说白了就是唱戏班子。然而这些唱戏班子该是围着有钱人转的,然而最有钱的要数“盐老板”,沿着“盐船古道”到各地演出唱戏。元朝开始这“南腔”也开始升格了。“余姚腔”升格为“绍剧”,“海盐腔”经改良后成为“昆山腔”,而“昆山腔”升格为“昆剧”,而昆剧最早形成是在太仓。“昆曲”是南曲中最成功的,也被称为“中国戏剧之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说是“昆剧”实际上在江南很流行了。因为,昆剧要比绍剧柔软、婉折多了。宁波人喜欢绍剧那种“滚唱联体”式,连绍兴人自己也不太满意,所以后来又有“越剧”的产生。“越剧”、“锡剧”、“评弹”那都是清朝中后期、甚至是民国时期的事了。然而,“越剧”、“锡剧”、“评弹”都走红在“上海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沪剧”与“越剧”都发祥于民国时期。比“沪剧”早的有“浦东说书”,“浦东说书”来源于“平湖钹子书”,属于曲艺形式了。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我小时候没上学之前就会模仿“平湖钹子书”,还像模像样的,博得许多街人来围观,因为我家隔壁就是“书场”,这都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我哪记得呢?但是从小这“钹子书”听了不少。啥“三侠五义”啦,“岳飞传”啦,书看不懂,但听说书没问题,说一段,唱一段,这很来精神的,再说了,隔壁小孩还不要茶钱,呵呵。
  
  儿时这个剧那个剧还不少,乡音缭绕。民间小乐队也不少,以江南丝竹为主,这都凭功夫吃饭,真家伙哈。儿时经常从金山的钱圩到平湖的赤圩,外公、舅舅喜欢“平湖钹子书”,去茶馆就行,外婆档次要一格,她喜欢“平湖花鼓戏”,这要到大的集镇才有,水乡人要看大戏,那是很隆重的家事了,摇着网船去看“平湖花鼓戏”,在这网船上,那你就懂得什么叫“开心”与“乡情”。到县城那就看“越剧”,平湖的越剧水平很高,嘉兴的“越剧”水平更高,那是一流的。越剧小百花就诞生于嘉兴。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嵊州,那个时候越剧没人要看,很不成功,比起绍剧差远了。原因是那个时候是男班,都是些小歌班,又叫的笃班。在五四运动之前,越剧不行,也因为受“五四”妇女解放影响,猛然间这“男班”不见了,全改为“女班”了,而且予以改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改名为“越剧”而且清一色“女班”。而震撼文艺舞台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十年代怕成电影,立马刷新香港票房纪录,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六十年代的《红楼梦》再次创造越剧奇迹。越剧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有人说一部电影捧红一个剧种,这就是《梁祝》,这就是越剧。《红楼梦》更是让世人深信不疑了,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其实,这一切都发生在上海。上海的“越剧十姐妹”显赫上海滩,也正是她们在抗美援那会儿,范瑞娟提议集资捐飞机,“越剧号——鲁迅战斗机”由此诞生了。徐玉兰、王文娟等去朝鲜慰问演出,金日成亲自授奖,从此以后朝鲜也有了“越剧”,志愿军总部给她们俩颁发二等功勋章。
  
  越剧在上海滩的知名度远超过“申曲”的“沪剧”。这些年广场舞中“紫竹调舞曲”火爆,这个紫竹调就是沪剧《罗汉钱》中“燕燕做媒”的唱段,而这个曲谱来自与江南民歌中的“紫竹调”。沪剧采用“拿来主义”,言语的柔软性也不及越剧言语。儿时喜欢“越剧”也喜欢“锡剧”,就是不很喜欢“沪剧”。邻居家一位哥哥在县戏剧团,也许这也是个缘故。锡剧是无锡与常州“滩簧”或者叫“花鼓戏”。反正也都是江南民间小调的汇拢,啥“紫竹调”、“绣荷包”什么的。说起来乡音是那么广泛,还有好听的“黄梅戏”,也许这才是江南。问题是那都是儿时的乡土之情,现在的年轻人还有乡音吗?(请看下文)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5 12:38:00 [只看该作者]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玉兰 王文娟)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Q4MzY0MzY0/v.swf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5 14:44:00 [只看该作者]

  

沪剧 燕燕做媒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YzMDcwMTY=/v.swf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5 21:08:00 [只看该作者]

  
《灯赋》(锡剧)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0:25:00 [只看该作者]

  

平湖钹子书(所有道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钹子书.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4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9:26:00 [只看该作者]

  
上海乡音(续)
  

  前文说了一堆在上海乡土的地方戏与曲艺形式。其实,上海滩最有实力的是“国剧”的“京戏”了。但上海乡下接触相对少,所以了解也就相对少一些。接触多那会儿是我上初中时期的“学唱样板戏”开始的。
  
  我这届初中生在上海特别,由于远郊文革来得晚,六六届高小毕业,就进了公社初级中学的门,然后为了试点新教材,六九届初中毕业后,留下来继续读高中两年。这在上海是唯一的。那么我在中学度过了五年。“学唱样板戏”正是那个时候,但是远郊乡镇的京剧鉴赏力也是不行的。倒是老三届分配后,来了位上海老师教体育,是上海师范学院毕业的。在老师中师院毕业老师有好几个,也都是出生在上海郊区的,但像他这样的纯市区分来的唯有他一个,问题还在于他(篮球专业的)高人一头,长得又白净,更显得出众。想起改开后,台湾“冬天里的一把火”把费翔刮到大陆来了,每当看到费翔,我就想起我的体育老师,比费翔还要高大。
  
  学校里有音乐老师,说拉弹唱样样会,但就京剧水平就赶不上这位体育老师了。所以,学唱样板戏的任务学校也就交给了他。学唱第一段就是《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唱段“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苦大仇深的老李家,开腔就是“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老师倒是很在行的,“早也盼晚也盼”开腔是二黄碰板,这“二黄”嘛,每小节的第一拍称为“板”,第二拍称之为“眼”,一板一眼就是“二黄”了。这“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有碰“两眼”的,还有碰“三眼”的,碰“三眼”的来势急,体现演唱角色心情急迫,这不“早也盼晚也盼”……
  
  他受命开始教唱,他先来一段“仓嘟..仓 才仓,才乙个台 仓多”,开唱“早也盼晚也盼”。我们感觉很新鲜,这心情倒是“早也盼晚也盼”,但是就是听不懂,也不听了指挥。这就说明眼下乡下孩子们基础太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老师从念词句开始教,乡下孩子连普通话也说不好,乡音难改,任务是异常的艰巨啊……
  
  说起来,我们这届学生是“汉语拼音”在乡村小学教学里最早的一批,是学过汉语拼音的,就是地处远郊,汉语拼音的基础水平太低,连老师也一样。从小学到中学,这普通话说得这么好的,这位体育老师是第一个,比教过的语文老师强多了。也第一次体验了,什么叫“字正腔圆”?那要花多大的功夫?后来“上山下乡屯垦戍边”,北方的战友总对南方小战友的“南腔普通话”不满意,有时还作为“笑料”逗你玩……
  
  我念中学几乎都在学校,许多时候住在学校门口的门房间而不回家住。也愿意参加这位体育老师组织的篮球队学打篮球。后来对这位体育老师有了更多了解。他算红卫兵大学生,四个面向来到远郊农村中学任教,他叫“周崇期”,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孙子。他说,他嗓音条件不好,所以没有从事祖业搞京剧,改为搞体育了。京戏那点底蕴是受家庭的熏陶所致。而他选李勇奇唱段,其中就有他祖父“麒麟派”创世人对京剧的改革,这“二黄碰板”中的“三眼”就来自于他的祖父。
  
  他祖父演“萧何”最有名,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三生有幸”,这是一段麒派老生的二黄碰板,就用了“三生有幸”中“三”,这“三眼”就藏在这里了,连个“仓嘟..仓 才仓,才乙个台 仓多”的过门也省掉了,念白后立马起唱,那就不是“碰板”,而是“顶板”啦!
  
  “上海乡音”的环境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尽管说不像,但能听得懂”,这是“上海乡音”的外延,也有别于其他地域的乡音。我所有幸的是,五六年塞北生活,还多了“晋剧”、“秦腔”与“二人台”,还有着,阴山脚下、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的那种情怀。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红柳
  5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7055 积分:42608 威望:0 精华:33 注册:2008/12/11 19:3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10:46:00 [只看该作者]

  
《智取威虎山——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京剧)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kyNzk3NzY0/v.swf
  



羸弱的身姿摇了又摇
 回到顶部
总数 7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