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我在汉古尔河的日子——写在到莫旗插队40周年(全文完)


  共有825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我在汉古尔河的日子——写在到莫旗插队40周年(全文完)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蓟门烟树
  3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572 积分:9757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6/16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1 22:09:00 [只看该作者]

当年我在学校教书,曾遇上一批达斡尔族的老师.她们是到我们学校来实习,就是莫力达瓦旗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插队
  3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6 积分:58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6/27 14:2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1 22:50:00 [只看该作者]

他和我相隔300多里地。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呼盟知青
  3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5 积分:351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5/26 9: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 21:3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插队在2008-7-1 22:50:34的发言:
他和我相隔300多里地。

约160KM。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呼盟知青
  3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5 积分:351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5/26 9: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 21:40:00 [只看该作者]

(继续)
                                          小  河

    村子西边是条南北向的公路,往北60里是尼尔基,我们从那里来到汉古尔河,路边有我们队的庄稼地;往南2里是公社,要回家或逛拉哈就到那儿赶汽车,中间有公社中心校,我曾在那里当代课老师。可以这么说,不到3年的插队生活,我几乎天天都要在这条公路上走。从sogo地图上看,这条公路还在,现在应该是不错的油路了,那时是沙石的。

    跨过公路没几步,就是一条和公路平行的小河,小河从公社东边的桥下流过去,继续向南。从sogo地图上看,学校还在,小河好像没了。

    夏天,我们在里面穿好游泳衣,趿拉着拖鞋,来到河边。小河也就十几米宽,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是灌木,天然的屏障,我们在水里玩得好不快活。惹得跟踪而至的小孩子看稀罕。也是在这里,我见识了什么叫“狗刨”。

    69年发大水,东边嫩江水都上岸了,小河也湍急起来,把公社东边的桥都冲断了。别村的老乡全撤走了,我们村的老乡就是不撤,他们坚信自己屯子的地势。他们说民族屯的地势都高,因为他们最先来到的这片土地,自然选的都是好地方。他们让我们把行李箱包拴在窗户框或房梁上,说真发水,一手牵一个,也能把我们带出去。我们心里没谱,就一天往小河边跑无数次看水位。河水离村子越来越近了,漫过公路,快进村了!最终,河水真的在村外涨停了。

    河水退去,我们到河边捡了好些蛤蜊,煮煮吃了。现在回想,也没有赈灾的记忆,好像队里损失不大,或许真的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吧?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呼盟知青
  3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5 积分:351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5/26 9: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 21:48:00 [只看该作者]

 

乡亲们

    我一直庆幸自己被分到了民族队。在这里没有汉族队通常存在的对女孩子的骚扰,乡亲们把我们看成是自家人,让小孩子叫我们“姑”,而不是“姨”。一字之差,透着亲密,而达斡尔民族古朴强悍的民风又使我们感到安全。

    民族队每家都有自留畜,就是奶牛。老乡经常给我们知青送牛奶和酸奶,一盆一盆的,都喝不过来。老乡就教我们把喝不完的奶熬成奶皮子,像维化饼干似的,好保存。下地时每人带一瓶子酸奶,当水喝。现在想想,那才是原汁原味,纯天然呢!

    达斡尔族祖上也生活在马背上,崇尚骑射。虽然莫旗属于农区,汉古尔河的经济基本是农业,但从性格来说,我们队的老乡和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老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我们队老乡津津乐道的进山放木排,汉族队就很少去。

    放木排就是到北边林场,把原木扎成木排,放到水里,撑过暗滩险礁,顺嫩江而下,直到拉哈附近,交货结帐。干这活能赚不少钱,但是玩命的活,需要极好的水性。因为上游的水落差大,江汊子多,为了防止木排冲到汊子里,有时要下到水里与激流搏斗。这还是合法的副业活动,如果是那些不安分的人去私放木排,就更惊险百倍了。

    私放木排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通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木排放下水,趁着月黑风高往下游漂去。夜里,检查站的探照灯在江面上扫来扫去,见到可疑情况就放枪。这时,人就要跳到水里藏起来,实在不行就得把木排推倒江汊子里暂避,搞不好木排再也出不来了,这一趟也就白跑了。所以每次进山的时候老乡们都要对着群山烧香跪拜——拜山神,他们说有一次没拜山神爷,结果一张排也没放下来。

    我们最爱听老乡白话放排的事了,太刺激了!寂寞的生活使我们对刺激有一种渴望,问能带我们一起去吗?老乡说那可不行,排上有女人是要得罪山神爷的。后来,男生也就有一个曾跟了去。

达斡尔族老乡对金钱的态度就像孩子,汉族老乡有了钱要存起来,筹划盖个房子什么的,他们不是。他们有了就花,没有就不花,没什么算计。

    每次放木排回来,他们都是喜气洋洋,大包小裹,给老婆孩子买了好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还有自行车和衣柜等硬件。那阵子他们花钱很豪爽,常常互相请客,一醉方休,我们知青也跟着沾光。但这样的日子不会维持太久,什么时候他们家的自行车不见了,他们就又要进山了。我冷眼观察,真说不清他们是冒险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再去冒险?不过当今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理念倒和我的达斡尔老乡有几分相似。

    我们队有一群马和一群牛,说是干活,可比人轻松。我们得天天出工,这些马和牛却轮着干活。每天早上把那些没活干的马和牛,加上各家的自留畜赶出去,让它们在草甸子上吃草,打滚。
    
到了傍晚,村子里炊烟袅袅,马们和牛们就卷着尘土回来了,放牧人骑在马上,甩着大鞭子,吆喝着。各家听到动静就出来收牛,那些牛就像放学的孩子,跟着家长回去了。队里的马和牛被赶进了牲口棚,丰美的饲料在等着它们。

    在汉古尔河,猪、狗、马和我们吃的一样,牛是好养活的,吃草就行。我们队的马个个膘肥体壮,尤其是那匹枣红色的儿马,长腿小脑袋,毛就像缎子一样,屁股上还烙着编号,以前一定是匹军马,个子矮点的都摸不着它的屁股。离开汉古尔河后,我再没见到过那么漂亮的马了。

    放牧的人是个30来岁的瘸子,典型的达斡尔汉子,身材魁梧,马术特棒,骑马的样子真叫“酷毙了”!他的老婆矮矮胖胖,类似肥姐的体型,嘴里总是叼着一根三尺长的大烟杆,但气质却与众不同,言谈话语中透着文化和练达,一定是见过世面的。老乡们说她曾是内蒙古大学的大学生,嫁给放牧人后,就退学了。这太传奇了!我们追着放牧人讲故事。

    放牧人说他做过牢,因为盗马!他说,20来岁时他经常跑到草原上的军马场,躲在一棵马群注定要路过的树上,当马群跑过时,跳上一匹看好的军马,绝尘而去。到了农区这边,转手能买2000块。2000块呀!我们口水都快出来了。可有一次他被放马的战士打伤了腿,送进了牢里。出来后,再也不去盗马了。我们说那嫂子呢?他说,你嫂子那年回家过假期,我一追就追上了,她就不回呼和浩特啦!哈哈!一阵得意的笑声之后,放牧人并没讲细节,我想那一定是非常浪漫的事。我们打心眼里佩服放牧人的骑术,更佩服达斡尔族女孩子对爱情的追求。

    后来我们背地里叫放牧人“格力高利”,叫他老婆“阿克西尼亚”,《静静的顿河里》里的一对情人。这对夫妇在村里的地位很特殊,虽不是村官,却深得人们信服。

    和多数知青一样,我们也常干些小偷小摸的事。到地里偷偷地掰点苞米,起点土豆,到牲口棚拽点草呀什么的。但细想想,偷鸡摸狗的事真没干过,因为队里没有鸡,也没有狗,我们从不动老乡家的东西。公家的,那就对不起了,那里有我们的份额,又不分红,着急了,先预支一下。一次,我们竟然盯上了公社中心校的板凳。

    自留地的土豆大丰收,我们在屋里地中央挖了一个土豆窖,这时我们已用安家费买了一明一暗的“二手房”了。挖好后,找不到堋窖的材料,左思右想,觉得学校的条凳最合适。

    一天夜深人静之后,我和李晓辉、张思思、李惠英悄悄来到了学校。真是家贼难防啊!白天离开学校前,我和晓辉就已经看好路线,每个教室门边放两个凳子,一个教室拿两个,免得太显眼。我们四个人每人夹起两个条凳,又慢慢摸回了村里,熟门熟道,狗都没叫。连夜我们把凳子拆了,也不敢使工具,生把板凳腿给摇晃了下来,然后堋在窖上,盖好土。

第二天,队长上我们点里串门,说,呦!堋好了?还把头探到窖里看了看。队长走后,我也学着往窖里探了一下头,可把我吓坏了!清清楚楚地看到条凳绿色的漆!接下来几天我们一直忐忑不安,生怕队长揭我们的底。但最终什么也没发生,不知道队长是真没发现呢?还是装聋作哑放我们一马?

    说实话,离开汉古尔河后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哪天房子易主,新主人翻盖土豆窖,发现堋窖的材料原来是学校的板凳后,不定怎么骂我们这帮知青呢。唉!真是太无奈了,英名毁于条凳啊!乡亲们,对不起!

     (全文完)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呼盟知青
  3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5 积分:351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5/26 9: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 21:55:00 [只看该作者]

                                        后  记
  巧的是,写完这篇小文没几天,我就接到单位让我到嫩江农垦九三公干的通知。于是,我提前一天从北京出发,先到尼尔基,第二天一早前往汉古尔河,去寻找我青春的痕迹,揭开我心中的疑团。
  我们东明屯作为一个自然村落和行政单位均已不复存在了。由于人口的增加,东明已和前面的汉族屯联成了一大片,汉古尔河已并入旗府尼尔基镇了。
      汉古尔河桥还在,小河没有水了,有人在河床上种了庄稼。多清澈的小河呀!只能梦中回忆了!
  中心校如今分成中学和小学了。汉古尔河中学仍然只有初中,但校舍今非昔比。有趣的是,虽然桌椅已经换代——单人课桌代替了双人课桌,条凳换成了椅子,但颜色居然和原来一样!绿色的面,橙色的腿,和我们当年土豆窖里的一模一样!不知学校为何如此偏爱这两个颜色?40年没变!
  我们的一明一暗的泥草房真的易主了,而且翻盖成一明二暗的大砖瓦房,也不知我们的秘密人家发现没有,也没好意思问。
     
      谢谢浏览!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3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 22:06: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好文章.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聆听
  3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11 积分:80598 威望:0 精华:20 注册:2008/5/15 8:2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 22:10:00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连队周边没有河,69年的大水没有你们这样直接的担心,但是所有地都涝了,我们八月份一到连队就下地背麦子,直到十月份收大豆地里还进不去机器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4 8:44:00 [只看该作者]

一份连载的故事,一幅通俗生动的画面。谢谢楼主的辛苦,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当年的一份真实!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呼盟知青
  4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435 积分:351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8/5/26 9:4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4 23:1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聆听在2008-7-2 22:10:38的发言:

我们连队周边没有河,69年的大水没有你们这样直接的担心,但是所有地都涝了,我们八月份一到连队就下地背麦子,直到十月份收大豆地里还进不去机器呢。

可以说,那是我第一次碰到“危机”,当时老乡就是不撤,也不让我们撤,我心里没底,确实挺害怕的。


 回到顶部
总数 5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