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插队十年》(连载)


  共有1225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插队十年》(连载)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8:40:00 [只看该作者]

偶有机会牵马行,
忽生心念学骑兵,
谁知惊惶失措倒,
唯叹马儿不服驯。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9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1 9:50:00 [只看该作者]

今天系统地欣赏了您的文章,真实、自然、生动、让人越看越爱看,一口气读完,细细品味......知青年代的生活再现眼前,还是那么刻骨铭心,历历在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好文.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永远的柳遥
  9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98 积分:6540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1/21 18:4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0:00:00 [只看该作者]

大作尚未拜读,序言已然感人肺腑。一个真正的知青文学浪潮或许在悄然兴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南京老知青
  9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5 积分:60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1/3 11:2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2 13:48:00 [只看该作者]

 

二、打场

      在生产队干活的几年,每逢夏收、秋收大忙季节,我们男知青经常被安排到场上去干活。

      在中学的时候,每逢“四夏”大忙,学校也组织我们到南京郊区支农劳动。在江东公社劳动时脱粒用的是连枷,而在江浦农场,则是康拜因和电动脱粒机。而我们插队的地方脱粒基本上都是靠石碾子。把收割下来的麦草捆在晒场上抖散(放场)晒干后,用牛拉着石碾子在麦草上一圈圈地转悠,把麦粒轧下来(打场)。然后用铁叉把轧过的麦草翻抖一遍,再赶着牛上去打一遍,看看麦穗上麦粒基本脱尽,就可以起场了。

      我们男知青一开始的任务,就是牵牛打场。一般放两个场,我们在打第一个场的时候,另一个场开始放场,第一个场打过一遍以后,我们把牛赶到下一个场去打场,场上的劳力就转到第一个场上去翻场。打一个场要用四、五头牛,一只跟着一只,拉着石碾子在场上转圈。也就要有四、五个人牵牛。这活儿本身看似不累,但是要一刻不停地在场上转圈。牵头牛的农民打着“徕徕”(当地的赶牛号子)在前面带路,我们在后面就赶着牛在后面跟着。走着走着,我牵的那头牛忽然停了下来,弓起了背。我正想给他一鞭子,在场的农民一起吆喝起来:牛要拉屎了!在我不知所措发愣之际,一位农民跑上前来,顺手拽起一把稻草,用双手托在牛屁股后面,正好接下了这泡牛粪。随后,他把牛粪捧到场边扔了,我们又开始继续转场。之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如法炮制,一开始还有一点不适应,但很快就习以为常了。

      在夏秋大忙期间,可谓是“一刻千金”。打场也是一场接一场,轮换着放场,我们也就不停地打场。除了吃饭时稍微休息一下,——当然也是为了让牛歇歇,吃点料,喝口水。如果在打场中你想方便一下,就得请相邻的人代牵一下牛。最辛苦的还是打夜场。白天已经劳累了一天了,到了下半夜,往往是一边牵着牛在走着,一边在打着瞌睡。不知何时露水已悄然浸湿了衣裳。打麦场时,由于正值盛夏,除了瞌睡,其它倒还不觉得什么;到打稻场时,已值深秋季节,下半夜打场都得披上一件棉袄,到了晨曦初露之时,棉袄上已是霜花点点。至于打麦场时脚上被麦秸戳得血迹斑斑,打稻场时因为打瞌睡而被稻草绊得跌跌爬爬,更是家常便饭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经受过农村磨练的我们,对此较之其他人有更深刻的感受。


【网友点评】

我也打过场,我们那里是驴而不是牛,其他都一样。和你有同样的感受,最怕看到浪费粮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领会最深。[东方晨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4 21:14:00 [只看该作者]

收获季节最繁忙,
累到极点猛打场,
精疲力尽走着睡,
粮食归仓知短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南京老知青
  9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5 积分:60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1/3 11:2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7 19:33:00 [只看该作者]

 

三、没盐吃的日子

      我插队的地方在洪泽湖的西岸,由于三面淮河环绕,一面临湖,被水环抱,当地俗称为“套子”——亦即淮河河套地区的意思。套子里设有鲍集、管镇、兴隆、铁佛四个公社。直到我们插队时,“套子”里对外的交通还是靠摆渡。从我们所插队的公社向北去县城,要跑10里路到附近的管镇去乘农村公共汽车,到了鲍集的下草湾,还需要摆渡过河。当时的“汽渡”实际上只是一条没有动力的大木船,全靠船工拉着横贯两岸的绳索作动力,把人和车从此岸运到彼岸。而如果向南去盱眙,则要跑30里地,过4道河。据说当年日本鬼子占领了盱眙城,始终没有敢进套子一步。一方面是套子里民风强悍,更重要的则是交通不便。

      我插队的第二年冬季,天降大雪,洪泽湖湖面一夜之间结上了厚厚的冰层。据说当年出动了飞机向湖中被困的渔民空投救援物资(这也是后来我们才知道的)。当时我们套子成了孤岛,除了公社邮政所的一部老式电话外,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一开始大家还不觉得,可是没过几天,供销社的食盐就脱销了。我们本来家中就没有剩多少盐,很快就没有盐吃了,只好全村到处跑,挨家去借盐。然而交通一直没有恢复,村上各家各户的盐逐渐也都吃光了,于是大家就四处出动,跑到套子里的其他三个公社去买。可想而知,结果会是什么。实在没有办法,大家只好干熬。所幸的是老乡家多少都腌了一些小菜,靠着东讨西要,总算混过了一个多月,熬到了交通恢复。

      据说当年有个胆大的,手持着一根扁担冒险从冰面上过淮河,居然过去了!不过没有更多的人敢冒这个险。

      这场冰封过后没两年,下草湾撤渡建桥,结束了我们套子与世隔绝的历史。到七十年代后期,随着鲁沪输油管线的建设,又建成了盱眙淮河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如今的人们是再也不会为缺盐吃而发愁了。


【网友点评】

过去艰苦的生活,现在想想真是种很好的磨练[竹亭主人]

常记住那样的日子,人会知足的[簾外雨几闲田]



四、全麦面、稻草面与粮荒

      当时我所在的农村遇到丰年还可以勉强维持温饱,但一旦年成不好,生产队分的口粮根本就不够吃。在此情况下,应对口粮危机也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现在全麦面作为保健食品而身价倍增,据说是把麦子表皮(麦麸)的营养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而在当时,磨全麦面不过是为了增加小麦可食用量的最起码的做法。不仅限于此,也有把豆腐渣做包子馅甚至直接炒了吃的。这些还算是高档次的代用口粮,而把稻子连壳一起粉碎做成的“稻草面”就不那么入口了。吃在嘴里有沙的感觉,咽下去时食道发痒,最要命的是大便时剐得肠子疼。原来计划分配调拨来作为肥料和饲料的豆饼,在粮食匮乏的时候成了最好的粮食代用品之一。我们常把豆饼敲碎成小块,干啃充饥。

      节约粮食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变一日三餐为一日两餐甚至一餐。我们所在的农村原本就是每天早上上完早工后回来吃早饭,干到下午三四点钟吃中饭,晚上则是天黑收工后回家烧饭,到七八点钟才能吃到晚饭。当地戏称是“早饭傍中,中饭日落,晚饭睡着”。为了节粮,不少人家就省去一顿早餐或是晚餐,也有早晚两顿都省掉的。至于做饭时如何节粮,更是大家都在反复琢磨和实践的问题。例如,吃面食就总结出了“面条省,疙瘩费,面鱼子一倍加一倍”的口诀。更省的就要算是稀饭(即面糊)了。烧开一大锅水,搂上两把面,里面放上几个山芋,就OK了。这种稀饭被称之为“洪湖水,浪打浪”,盛在碗里,“一吹三道浪,一吸三条沟”。这样的节粮方式,最终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生产队队长四五岁的小儿子,就曾经一顿喝了八大碗(蓝边碗)稀饭,这样的大肚量,在现在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缺粮,稻子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粮食。农民们都通过种种方法把稻子兑换成玉米,因为玉米面耐饥压饿。而解决粮食匮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上河工”(参加政府组织的开挖疏浚河道工程)。这样不仅可以为家里节省下来一些宝贵的粮食,而且在工地上基本上不愁吃不饱。

      缺粮的经历使我们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看到现在媒体上经常报道的一些浪费粮食的现象,总觉得心疼。


【网友点评】

"缺粮的经历使我们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看到现在媒体上经常报道的一些浪费粮食的现象,总觉得心疼。"这是经过粮荒考验过的人们的同感![夕阳牧童]

我经历过六十年代初饿肚子的日子。刚记事的我,同家人一起整天与饥饿做斗争,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你的文章勾起我的回忆,产生了共鸣。【闲暇时光

“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是我们这一辈永远放不下的心愿.” 你说出了知青的心里话!那样的日子我们都亲身体验过,确实是因为那种经历才让我们今天还是不能允许浪费的现象存在。[东方晨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7 20:29:00 [只看该作者]

交通不便太困难,
遇灾居然没了盐,
粮食不够处处省,
千方百计都用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南京老知青
  9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75 积分:60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1/3 11:2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8 0:02:00 [只看该作者]

 

五、难忘村头的那口水井

      在我插队的地方,一般村庄饮用的都是土井里的水。所谓土井,名义上是井,实际上就是人工挖掘的一个深坑,专门用于积蓄天上降下来的雨水供给人们饮用的。沿着土坑的边缘铲出一级级台阶通向坑底,以供人们挑水行走。遇到大旱,土井中水干涸了,村民们就只好到附近的塘坝水库去挑水吃了。

      幸运的是,我们生产队竟然有一口真正的水井!那口水井有3丈多深,青砖砌的井壁,青石板拼成的井台。水质清澈甘冽,冬暖夏凉,在当时,这是我们方圆几里范围内最好的饮用水源了。我们生产队和社直机关大院,乃至公社医院、供销社、农机站、食品站、铁木厂、中学……都是饮用这口井里的水。

      不过,对于我们知青来说,吃这口井里的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这口井没有护栏,初次站在井口的青石板上向下望去,黑黝黝的井似乎深不达底,只能隐约看到水井深处的水面泛出的一点微光,不要说打水,就是站在井沿上腿肚子都在哆嗦着,心悬在嗓子眼上,身上汗毛直竖。此时的感觉,就象稍微失去一点平衡,自己就要栽下去一样。其次,井上没有绞盘(辘轳),完全靠人站在井沿边上用手一把一把地把盛满水的水桶提上来。一桶水连桶(木桶)有80多斤重,加上三丈多长直径约4公分的井绳也重约20来斤,从三丈多深的井下提上来一桶水对我们有多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借水桶也不容易。我们生产队连在一起的三个庄子,一共只有三四只水桶,分别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村上每家挑水,都要到这几户去借水桶,因此常常跑了一圈也借不到一个桶。最后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挑水,两只大水桶可就是160多斤重啊!刚下乡时我们连100斤的担子挑起来都吃力,更不用说是这么重的一担水了。

      但是,日子总得要过下去,水总是要吃的。现实逼迫我们必须努力适应这样的生活。一开始由于力气不足,我们就到水井旁边的公社食堂去借一个小铁桶来打水,一点点的灌满两只大木桶,然后两人抬回家去。以后力气大了,胆子也大了,站在井台上也不发怵了,80多斤重的一桶水虽然拎起来比较吃力,但是也可以对付过来了。

      打水不光要有力气,还要掌握点技巧。一开始我们把桶放下去后,水桶老是漂浮在水面上,任凭你怎样来回抖动,就是不进水。老乡们见此情形就上来现场示范指导。只见他们拎着井绳来回快速抖动两下,猛地一提一送,水桶立刻就沉了下去。照着他们教的办法,很快我们也都能顺利地打到水了。

      挑水实际上也有技巧。一开始挑水时,一担水走一路泼一路,到家就只剩下两个半桶水了。时间一长,也就悟出了一点诀窍:挑水和挑其他东西不同,水是流动的,挑起来以后要顺着它的势慢慢悠起来走,既不能跟它呛劲,也不能悠荡得过了头。这样挑起水来也顺当了。

      记得下乡以后的第一个冬天,下起了漫天大雪,地面上堆起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恰逢此时我们知青户的水缸见底了,但是看着漫天的飞雪,想着打水的艰难,谁都不愿意也不敢单独担负起去井台打水的重任。最后大家决定倾巢出动,女生们负责借桶,男生一同去打水。我们挑着水桶一路大呼小叫地向着井台出发,来到了冰雪覆盖的井台上,一个人站在井沿上动手打水,另外两个人就一左一右保驾,时刻提防打水的人万一脚下一滑,掉下井去。由于冰雪路滑,一担水抬到家泼掉了三分之一。即使是这样,这一担水我们用的时间也比平时长得多。


【网友点评】

知青岁月全新的艰苦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有了看中国,看世界,了解劳苦大众的生存条件,产生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这代人才真正地懂得生活并且有了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奋斗的精神。【绿海情怀

使我想起了插队时的一首歌,“一盏油灯照泥墙,命运如此凄凉,还乡的道路遥遥在望,前程在何方.....”【上善若水

唉,往事如烟了。我插队是在大山里,吃水的井是山谷底一眼清澈的山泉,绿荫覆盖,连着潺潺的小溪……【自然之恋

文章很细腻生动真实。我在井里挑过水,无论是冬还是夏。这些全经历过。只是在冬天是要小心,不然不要说掉进井里,就是在满是冰的井口滑一下也不行。【溪边兰草

先吃土井水,后吃压井水,都得用肩挑。知青整两年,但身高却长了25厘米。这是人生这一驿站的收获之一,重要的是磨练了意志。【老渔童的写意空间

知青岁月,难忘的时代,磨练了意志,成就我们,感谢那个时代给我们无法估量的财富。【飘逸的红叶

我下乡的地方可没有甘泉,盐碱地里的水都是苦的(尽管也有井台)想到那个亮晶晶、滑溜溜的井台就为之一颤,我这才知道当年父母是有多担心呐,还幸运!总算活着回来了。往事不堪回首,伤感、同感!【故园秋色

"难忘村头的那口水井 "钩起了我似曾相似的同感。我们生产队部就有这样一口井,离我们青年点能有500米左右。到了冬天,正如您描述的一样,每次去打、挑水,危险就在身边……但生活逼着我们必须去面对。艰苦的岁月,难忘啊!……【清风徐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8 9:43:00 [只看该作者]

村前一口甘泉井,
饮用起来却费劲,
打水挑水从头学,
终于成熟脚步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猫
  10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63 积分:106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0/24 16:0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18 11:13:00 [只看该作者]

一气读完,的确感人,期待继续。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侵云去也无心。天性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