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 “兵团”与“下乡”-《知青》电视剧伊始忆我的插队


  共有34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 “兵团”与“下乡”-《知青》电视剧伊始忆我的插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0:57:00 [只看该作者]

强盗猴,出没洗象池周边。占山为王。可谓“山高林密出刁猴”,见到游客,便拦路收买路钱,如游客不给,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可恨的是你给了它食品,它不但不知感恩,反尔呲牙裂嘴威胁你再给它上供,若你不从,它便要对你突然袭击,所以只能用打猴棍吓唬它们。听此地人介绍,因为抢劫游客包裹财产,它们已经例入公安派出所的重点监控对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了哨,侦察有无来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2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二、发现来客,准备打劫。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给了卖路钱,放你过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4_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四、没想到,山寨老二在其后,这时才知道第一关的那小猴不过是个喽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05_调整大小.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五、这才是山大王,给了它食品后,龟儿子还冲你呲牙裂嘴显威风,真他妈不是好东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马秘书
  2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544 积分:410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6/17 6:0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7:59: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曾经是愚民在2012-5-30 21:19:00的发言:
       坚决支持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清算!

俺坚决支持“曾经是愚民”的“坚决支持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清算!” 的鲜明观点!同时更要彻底清算在上山下乡的漩涡中所带给知青的无穷无尽的浩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21:06: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相当认真给“马秘书”的回贴

      马秘书能在这个楼里跟贴,并且用语激昂,静春感觉又荣幸,又遗憾。

      荣幸的是“秘书”能光临我的这些“痞文”,遗憾的是关于“曾经是愚民”的“坚决支持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我曾答复他了“纪念”一词的属性。马秘书不知看文章或文件是整读还是摘阅。如果整读,应该看见我的那些文字。但如果仅是摘读。那静春就斗胆给秘书略讲讲“文牍”常识。使秘书落实于文字、尤其是要提交文字时,在逻辑上严密起来,最低要懂些用词规范,贴出文字能在措辞上谨慎起来。

     “纪念”一词不论在中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词意都是“定语”既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如:“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科学得到了解放。”这句话,译成英语便成了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hich was) born of arduous struggles (which were) wa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wa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our great leader and teacher Chairman Mao,our people,and science as well,won emancipation.(王良兰,2003)。

      那么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是肯定文革还是否定文革?按照你们所说的“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清算!” 的鲜明观点!显然是否定而非肯定。并且马秘书还用了一句助语:同时更要彻底清算在上山下乡的漩涡中所带给知青的无穷无尽的浩劫!更是心中充满对“文革”的憎恶,那为什么还要纪念呢?

      如果静春上述所写有些买弄“文化”,显摆“知识”,故弄玄虚。那我就通俗一些解释。我当然知道没有正规学历、正式文凭那是当不成秘书的。而我除了一顶知青帽子之外,无可炫耀。可我还想背上不自量力的嘲笑,给马秘书讲讲“纪念”这个名词的用法,咱们取长补短,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众所周知,侵华日军有个七三一部队,队部设在哈尔滨。这支部队被称为“魔鬼部队”,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因此,在哈尔滨的原731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建立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注意:是“陈列馆”而非“纪念馆”。只有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才能用“纪念”一词,如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内、卢沟桥傍便耸立着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再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你如果到南京,寻找到的只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决非“大日军皇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象前苏联列宁格勒有一处“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既便今天前苏联解体,重归俄国,红旗染上“三色”,但“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也不能改成“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受过法西斯迫害的人民决不会去纪念“法西斯的覆灭”,只会“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所以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那座充满了罪恶的建筑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和纪念地。据说,当2012年04月27日在波兰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参观时,中方报道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便有人指责这个报道的用词不准确,波兰没有“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只有奥斯维辛博物馆和纪念地

       就在前几天,5月29日,奥巴马给一名已故波兰抵抗运动英雄颁奖时口误,把二战纳粹德国建在波兰的集中营称为“波兰集中营”。波兰外长称这一口误显现“无知无能”,要求道歉。波兰方面称,这一说法可能使人误以为波兰应为纳粹大屠杀担责,应用“位于纳粹所占波兰的德国集中营”。这种用词不当惹恼了波兰人民,结果白宫发言人不得不替总统道歉。看来,以后奥巴马得加强学习,不能口无遮拦。

       其实,美国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曾拍过让人落泪的一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该片故事内容是讲述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也许不算个正派的人,但他正直、正义。从尔营救既将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1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其中一人敲掉自己的金牙,他人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时,静静的电影院里传出了哭泣声,这是静春对“大片”的第一个感受。好的作品不在于“高声喊叫口号”而在于用真挚打动心弦。以后,辛德勒经过羽化,他不但成为正直、正气、正义,还成了正派人。他为了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在片中对应的演员一起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在揭露德国纳粹暴政期间的罪行,柏林决定建“犹太人”纪念馆,而非“冲锋队”纪念馆,那怕就是在当年纳粹政权的统治中心——柏林阿尔布莱希特王子大街8号,也不会建立“盖世太保”纪念馆,以资纪念党卫军和帝国安全总局在二战期间的作为。在纳粹统治时期,一提起阿尔布莱希特王子大街8号,德国人无不闻之色变,因此,德国人把这里称为“罪犯之地”。在这个旧址上建一个馆所,纪念二战结束,只冠名为“文献中心”,旨在成为揭露纳粹恐怖统治历史的永久展馆。它将与犹太人纪念馆和大屠杀警示碑一起成为那段恐怖历史的佐证。”

      言归正传,马秘书 “俺坚决支持“曾经是愚民”的“坚决支持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清算!” 的鲜明观点!同时更要彻底清算在上山下乡的漩涡中所带给知青的无穷无尽的浩劫!如果对“文革”持否定态度,建文革纪念馆的观点还有鲜明立场吗?按照你们要必须彻底清算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鲜明观点”应该是建“文革罪行展览馆”而非“文革纪念馆”才对头。否则。建“文革纪念馆”,先是一派红海洋,再是一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的剌耳歌声,随后,现在是高科技时期,光电合成“斗批走资派”场景,再表现“八一八”天安门广场沸腾,随后是“最新指示一发表,群众便敲锣打鼓蜂拥到街上庆贺游行”,马秘书和曾经是愚民网友进了这个纪念馆是闹心还是跟着一起来一段“忠”字舞?在这种场合,你决对不敢义愤填膺,以死抗争,用怒发冲冠之头或骨瘦嶙峋老拳去撞打那个“声光屏幕”,做鬼也英雄!

       所以,马秘书等坚决要控诉文革期间的血泪史者,不妨下些功夫,查找资料,写出象“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动人故事;清算建国前三十年的各种运动,以及文革和插队的无穷无尽的浩劫,给后人留一些“倒毛”的史料,更能证明良心和良知?

       否则,看看你们粘贴的这几行口号,除了发泄愤恨、还能有什么作用。文革时歇斯底里喊口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反对文革,就不该模仿文革,否则,是不是“复辟文革”?再者,花甲之人最忌情绪激动。上了年纪的人还是稍安勿躁对身体健康有利。

       这个坛子里凡是能贴出文章者都能算有文化的知青。

       对“纪念”一词,不会纪念“反动行为”;纪念“罪恶历史”;纪念“屠杀血迹”;纪念“黑暗岁月”。只能纪念“崇高伟人”、纪念“献身英雄”、纪念“光辉岁月”、纪念“革命历程”。

       对于秘书职位,以前我特羡慕。总认为秘书都是学文特大的人,知识特丰富,看问题特敏锐,所以能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膊,领导的智囊。领导信得过的人,在领导跟前能说得上话,文质彬彬的,当然,也是特有政治水平的人。能替领导写出特好的报告及发言稿,替领导分忧解难,让领导领导工作。

      后来插队抽调到大同铁路工作,说到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让我们这些政治“初出茅庐”的插队生叹息一番,无疑,这位毛泽东身边最年青的秘书是在“文革”初期含冤而死,对于是自杀还是他杀,现在网络上已有议论,百度“田家英”一名既可看到这方面的信息。据说,毛泽东去世前不久曾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18年的秘书,叹息着说了句:“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一句话,应让田家英九泉之下能够安眠。

      而最倒霉的是陈伯达,这老头儿从延安时就跟着毛泽东,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支笔”,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在中共党内被尊为理论宣传家,比张春桥的资格要老,名气也大。在“文革”初期红极一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 但陈伯达善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文革”先极力讨好江青,后来看林副主席成为法定接班人,又倒向林彪,当了林彪的“军师”,结果“九一三”后成为“害毛” 罪人,有人说他咋老也老了,却白痴起来,毛主席的根子硬还是林副主席大树好乘凉,他咋连麻油和陈醋的味都分不出来。

      再有,就是替毛泽东写诗词《沁园春-雪》的胡秘书,这件“恶意攻击毛泽东”的事情曾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闹腾一阵。最后胡乔木的女儿不得不声明:父亲写不出《沁园春·雪》,胡木英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没参加过长征,壮丽景观没经历过,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而且按照父亲的性格,他不会写出主席那样的气魄。

      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明毛主席的古文造诣实在让胡乔木望尘莫及:

      1951年3月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与文朋聚会。当时新中国刚成立,这些文化人士可谓“群英会”,他们正值盛年,共和国刚刚建立,个个春风满面、精神抖擞,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文采洋溢。当毛主席看到新闻署署长胡乔木与出版署署长胡愈之在谈笑时,便雅趣顿生,戏作一联,请众人作对,此联曰:

      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

      毛泽东浓浓的湘音刚落,在座的文人学者们无不为主席这快捷的反应、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所折服。为对出切人切事、合情合理的下联,大家纷纷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但最终还是无人能续此妙句。此后,这件事虽经当时上海《大公报》披露,但时至今日,竟一直没有对仗工整、贴切自然的下联出现。从此,毛泽东即兴出句成绝对的故事便开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为佳话。

      这决不是静春的知识渊博,而是静春在同那些人辩论《沁园春·雪》时,为寻找究竟是老毛剽窃了小胡的《沁园春·雪》词,还是有人借乔木之名想诽谤毛老人家时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毛主席能信口便出一联,小胡显然这方面古文逊色很多。现在百度《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这条检索仍可看到这个趣闻网页。

      作为秘书,知识的确要渊博一些,不能只会跟几句“口号”而应该写出些很有份量的文章,静春希望能拜读到马秘书的有理有据的深批狠挖清算“万恶文革”的文字,让我们“牢记文革苦,不忘文革仇”,然后珍惜现在的时光,过好我们花甲知青的晚年生活。

        注:我写的这篇文字所用资料均为网上查阅。特此说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台戈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600 积分:3815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4/6 17:09:00
看看 啥叫 边牧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21:29:00 [只看该作者]

    静春写得真好    插队生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广西知青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24 积分:696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0/7/26 13:1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4 21:32: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静春在2012-6-4 21:06:00的发言:
 

                       这是相当认真给“马秘书”的回贴

      马秘书能在这个楼里跟贴,并且用语激昂,静春感觉又荣幸,又遗憾。

      荣幸的是“秘书”能光临我的这些“痞文”,遗憾的是关于“曾经是愚民”的“坚决支持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我曾答复他了“纪念”一词的属性。马秘书不知看文章或文件是全读还是摘阅。如果全读,应该看见我的那些文字。但如果仅是摘读。那静春就斗胆给秘书略讲讲“文牍”常识。使秘书落实于文字、尤其是要提交的文字时,在逻辑上严密起来,最低要懂些用词规范,贴出文字能措辞上谨慎起来

     “纪念”一词不论在中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词意都是“定语”既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如:“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科学得到了解放。”这句话,译成英语便成了With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hich was) born of arduous struggles (which were) wa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wa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our great leader and teacher Chairman Mao,our people,and science as well,won emancipation.(王良兰,2003)。

      那么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是肯定文革还是否定文革?按照你们所说的“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清算!” 的鲜明观点!显然是否定而非肯定。并且马秘书还用了一句助语:同时更要彻底清算在上山下乡的漩涡中所带给知青的无穷无尽的浩劫!显然是对“文革”的憎悟,那为什么还要纪念呢?

      如果静春上述所写有些买弄“文化”,显摆“知识”,故弄故弄玄虚。那我就通俗一些解释。我当然知道,没有正规学历、正式文凭那是当不成秘书的。而我除了一顶知青帽子之外,真的无可炫耀。可我还想背上不自量力的嘲讽,给马秘书讲讲“纪念”这个名词的用法,咱们取长补短,不对之处,欢迎拍砖。

       众所周知,侵华日军有个七三一部队,队部设在哈尔滨。这支部队被称为“魔鬼部队“,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因此,在哈尔滨的原731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建立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注意:是“陈列馆”而非“纪念馆”。只有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才能用“纪念”一词,如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内、卢沟桥傍便耸立着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再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你如果到南京,寻找到的只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决非“大日军皇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象前苏联列宁格勒有一处“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既便今天前苏联解体,重归俄国,红旗染上“三色”,但“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也不能改成“法西斯战争纪念广场”,受过法西斯迫害的人民决不会去纪念“法西斯的覆灭”,只会“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所以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那座充满了罪恶的建筑已经成为了博物馆和纪念地。据说,当2012年04月27日在波兰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参观了时,中方报道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便有人指责这个报道的用词不准确,波兰没有“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只有奥斯维辛博物馆和纪念地。

       就在前几天,5月29日,奥巴马给一名已故波兰抵抗运动英雄颁奖时口误,把二战纳粹德国建在波兰的集中营称为“波兰集中营”。波兰外长称这一口误显现“无知无能”,要求道歉。波兰方面称,这一说法可能使人误以为波兰应为纳粹大屠杀担责,应用“位于纳粹所占波兰的德国集中营”。这种用词不当惹恼波兰人民,结果白宫发言人不得不替总统道歉。看来,以后奥巴马得乌加强学习,不能口无遮拦。

其实,美国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曾有过让人落泪的一部影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辛德勒的名单》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二战初期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也许不算个正派的人,但他正直、正义。从尔营救既将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1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其中一人敲掉自己的金牙,他人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整个世界。)”辛德勒忍不住流下眼泪。这时,静静的电影院里传出了哭泣声,这是静春对“大片”的第一个感受。好的作品不在于“高声喊叫”而在于打动心弦。以后,辛德勒便不但成为正直、正气、正义,还成了正派人。他为了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人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在片中对应的演员一起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在揭露德国纳粹暴政期间的罪行,柏林决定建“犹太人”纪念馆,而非“冲锋队”纪念馆,那怕就是在当年纳粹政权的统治中心——柏林阿尔布莱希特王子大街8号,也不会建立““盖世太保”纪念馆,以资纪念党卫军和帝国安全总局在二战期间的作为。在纳粹统治时期,一提起阿尔布莱希特王子大街8号,德国人无不闻之色变,因此,德国人把这里称为“罪犯之地”。在这个旧址上建一个馆所,纪念二战结束,只冠名为“文献中心”,旨在成为揭露纳粹恐怖统治历史的永久展馆。它将与犹太人纪念馆和大屠杀警示碑一起成为那段恐怖历史的佐证。”

言归正传,马秘书 “俺坚决支持“曾经是愚民”的“坚决支持巴金先生“建立文革纪念馆”的建议,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清算!” 的鲜明观点!同时更要彻底清算在上山下乡的漩涡中所带给知青的无穷无尽的浩劫!如果持对“文革”否定态度,建文革纪念馆,的观点还有鲜明立场吗?按照你们要必须彻底清算那场万恶的文化大革命“鲜明观点”应该是建“文革罪行展览馆”而非“文革纪念馆”才对头。否则。建“文革纪念馆”,先是一派红海洋,再是一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的剌耳歌声,随后,现在是高科技时期,光电合成“斗批走资派”场景,再表现“八一八”天安门广场沸腾,随后是“最新指示一发表,群众便敲锣打鼓蜂拥到街上庆贺游行”,马秘书和曾经是愚民网友进了这个纪念馆是闹心还是跟着一起来一段“忠九”字舞?在这种场合,你决对不敢义愤填膺,以死抗争,用怒发冲冠之头或骨瘦嶙峋老拳去撞打那个“声光屏幕”,做鬼也英雄!

所以,马秘书等坚决要控诉文革期间的血泪史者,不妨下些功夫,想找资料,写出象“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动人故事打。清算建国前三十年的运动,以及文革和插队、给后人留一些“倒毛”的史料,更能证明良心和良知?

否则,看看你们粘贴的这几行号号,除了愤恨发泄、还能有什么作用。文革时歇斯底里喊口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反对文革,就不该模仿文革,否则,是不是“复辟文革”?再者,花甲之人最忌情绪激动。上了年纪的人还是稍安勿躁对身体健康有利。

这个坛子里凡是能贴出文章者都能算有文化的知青。对“纪念”一词,不会纪念“反动行为”;纪念“罪恶历史”;纪念“屠杀血迹”;纪念“黑暗岁月”。只能纪念“崇高伟人”、纪念“献身英雄”、纪念“光辉历程”、纪念“革命岁月”。

对于秘书职位,以前我特羡慕。总认为秘书都是学文特大的人,知识特丰富,看问题特敏锐,所以能务为领导的左膀右膊,领导的智囊。领导信得过的人,在领导跟前能说得上话的人,当然,也是政治特有水平的人。

后来插队抽调到大同铁路工作,说到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让我们这些政治“初出茅庐”的插队生叹息一番,无疑,这位毛泽东身边最年青的秘书是在“文革”初期含冤而死,对于是自杀还是他杀,现在网络上已有议论,百度“田家英”一名既可看到这方面的信息。据说,毛泽东去世前不久曾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18年的秘书,叹息着说了句:“田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这一句话,应让田家英九泉之下能够安眠。

而最倒霉的是陈伯达,这老头儿从延安时就跟着毛泽东,在毛泽东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支笔”,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在中共党内被尊为理论宣传家,比张春桥的资格要老,名气也大。在“文革”初期红极一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成为中共“第四号人物”, 但陈伯达善于见风使舵,察言观色,“文革”先极力讨好江青,后来看林副主席成为法定接班人,又倒向林彪,当了林彪的“军师”,结果“九一三”后成为“害毛” 罪人,有人说他咋老也老了,却白痴起来,毛主席的根子硬还是林副主席大树好乘凉,他咋连麻油和陈醋的味都分不出来。

再有,就是替毛泽东写诗词《沁园春-雪》的胡秘书,可在网上闹腾了一阵,最后胡乔木的女儿不得不声明:父亲写不出《沁园春·雪》,胡木英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没参加过长征,壮丽景观没经历过,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而且按照父亲的性格,他不会写出主席那样的气魄。

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明毛主席的古文造诣实在让胡乔木望尘莫及:

1951年3月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与文朋聚会。当时新中国刚成立,这些文化人士可谓“群英会”,他们正值盛年,共和国刚刚建立,个个春风满面、精神抖擞,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文采洋溢。当毛主席看到新闻署署长胡乔木与出版署署长胡愈之在谈笑时,便雅趣顿生,戏作一联,请众人作对,此联曰:

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

毛泽东浓浓的湘音刚落,在座的文人学者们无不为主席这快捷的反应、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所折服。为对出切人切事、合情合理的下联,大家纷纷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但最终还是无人能续此妙句。此后,这件事虽经当时上海《大公报》披露,但时至今日,竟一直没有对仗工整、贴切自然的下联出现。从此,毛泽东即兴出句成绝对的故事便开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为佳话。

这决不是静春的知识渊博,而是静春在同那些人辩论《沁园春·雪》时,为寻找究竟是老毛剽窃了小胡的《沁园春·雪》词,还是有人借小胡想诽谤老毛时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毛主席能信口便出一联,小胡显然这方面古文逊色很多。现在百度《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这条条检索仍可看到这个趣闻网页。

作为秘书,知识的确要渊博一些,不能只会跟几句“口号”而应该写出些很有份量的文章,静春希望能拜读到马秘书的有理有据的深批狠挖清算“万恶文革”的文字,让我们“牢记文革苦,不忘文革仇”,然后珍惜现在的时光,过好我们花甲知青的晚年生活。

    注:我写的这篇文字所用资料均为网上查阅。特此说明。

 

----------拜读!受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静春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29 积分:8606 威望:0 精华:35 注册:2010/3/6 20: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5 16:41:00 [只看该作者]

                                         怎样拨动“知青”的琴弦

     当今,影视作品粗制滥造观众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再去认真。

     静春接触过一个老革命,他曾经在白区做过地工,他给我们讲,那时干地下那有电视上这般神气,一个个都是阔太太、阔小姐、阔少爷,那时干地下,我们都象耗子一样,小心翼翼躲着象恶猫一样的敌人,成天提心吊胆,在城市里的日子真不如在根据地好过。他的孩子告诉他,这些电视剧都是为了挣钱,没有收视率,他们怎么能先富起来。老头子便与时俱进地说:“钱好啊,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老头以后虽然嘴里说再不认真,可是看到露白之处还是哈哈大笑,指着说,“那叫啥枪?上头有个望远镜?望远镜都是挂在脖子上的,那有掰开一半绑在枪上的?拉倒吧,真能瞎整。”老头的儿子也是知青,他便告诉老家儿,“这是狙击步枪,属于先进武器。”老家眨眼说,“咋不整个小钢炮带进来,那玩艺当时才先进,我那会儿没见过地工拿这种锔锅枪,只知道我们带的长枪都得锯去一截枪把子,掖在大棉袄里头腰间拴根草绳生怕掉出来。”儿子说,“这是大上海,您那会儿在北平,不是拉洋车吗。”老头便瞪起眼:“拉洋车咋?拉洋车就不是革命工作,我还告诉你,就是刘仁坐我的车,下车也得认认真真数好铜子儿撂在我手心上,要不,特务瞧见了,非过来盘问一番,答话没说溜嗖,立马把人带走。上海咋了,上海的特务比北平的笨?能让你拿着锔锅枪横冲直撞?你弹无虚发,人家乱枪伤不着你一根毫毛?”儿子便说,“您老别太认真,不就是瞅个乐呵吗。”

       对于知青来说,真的是把看电视当成消磨时间的“乐呵” 可是一部《知青》电视大剧却拨动了“知青”们的琴弦。让知青们认真了一下。显然,当年一千七百万知青盼星星盼月亮在花甲之际终于等来了一部述说这一代人历史的“大戏”,因为CCTV-1的晚八点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都能称为重头戏,象《中国地》大戏播出展示的不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抗寇精神吗。

       所以,虽然中国现在人口高达十二亿,可是能拨动了一千七百万“知青”的琴弦。应该感谢《知青》剧组的编创人员。那么,琴弦会发出什么声音,琴弦应该发出什么声音,是《十面埋伏》还是《春江花月夜》《钢琴协奏曲》还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坐在观众席上的老知青们都在注视着舞台大幕的拉开。序曲过后,本来已经与世无争、安享晚年的老知青们却返老还童,纷纷迫不及待对这部大作品“指手划脚”起来,而这时梁晓声不但没显出作家的修养,反尔露出知青当年好争斗的本色,恼怒起来,对这些指责争辩:“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任何观众。”晓生插友,要知道,你说出这种话,等于一语道破天机;露出推脱的破碇。因为只要有人稍问:“梁晓声,那你的这部知青重头大戏悦任谁?不取悦人民?难道取悦公朴,不取阅祖国,而取阅政治?不取阅知青这一千七百万群体,而取阅金字塔上的尖峰?”

        一个去过埃及的朋友回来后告诉静春:当他远远在沙漠中看到金字塔,无疑首先是看到尖峰,可是当他走近金字塔时,他看见的只是基座,而且,他伸手便能抚摸到基座的花岗石,那粗砺的石头让他联浮想联翩,这时再举头仰望塔尖,方能明白大与小的关系,塔尖也许很伟大,但是谁托起的这种伟大?是那方阔大的基座,它们默默无闻承载着塔尖。塔尖也许会轰然倒蹋,而最低层的基座紧伏在大地上,证明着只有匍匐在大地上,才能永远不倒。

        梁晓声既便认为有撑腰者,想发狠话,也该将话说的委婉:“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X些观众。”这样,才有回旋余地。否则,大家真会“罢宴”!当然,对于“X些观众的满意”你或许认为这部“作品”就OK成功大吉,可是如果X些观众因为大多数知青“罢宴”而不满意,而让你“罢宴”,你还认为是一部好的作品吗?

       《知青》的确不应该是商业片,是一部政治片。政治片是上层领域需要的口舌。象1978年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而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就先后获得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特别嘉奖。应该说,这部作品对文革的冤假错案平返及以后的知青回家都发挥了作用,所以宗福先风光了一把,这应该是他得到的荣誉。那么,《知青》这部电视大戏为知青时代的到来而宣传知青,不管这些知青是有悔还是无悔,是理想主义还是实际主义,通过这部重头电视剧,让理想主义者焕发理想青春,让实际主义者得到实惠,比方还有一少部分困难知青的住房、医疗、养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落实,特别是延安地区还有“三百士”北京留守知青,他们其中有些人生活更为困难。如果《知青》这部电视大戏的播出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就象抗日时的老兵管它共军、国军,只要你在抗日战场上拼杀过,总书记今天都会给你颁发一枚勋章。那么,对于知青这个群体来说,不管你是兵团还是插队,只要你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行走一回,共和国都也送你一份纪念品,这才有政治意义。这需要的是国家行为,而非慈善关怀,国家行为是尊严,慈善关怀是施舍。总不能这部《知青》电视剧播出,公朴欣赏了晓声,晓声既得到理想主义者的桂冠又得到了经济利益,所谓个人的双赢吧。那你企不是“沽名钓誉”?如此,倒不如干干脆脆地说,我这个电视剧就是最材于知青故事,大家仁者看仁智者看智。何必要按着广大知青去喝你的这槽水?你挣个钵满瓢溢,还忽悠观众“穿越宫斗充斥电视荧屏,我只想在观众面前呈现一部好作品,一部大众渴望的非娱乐的作品。这也是我在用我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而《知青》中确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我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是不是“道貌岸然”?所以,知青有资格批评你,你本该感觉这才是把知青战友的“温暖传递出来”而非大家看你成名或拿了一笔稿酬而眼红。知青一代人已经过去了浮华岁月,何况很多知青都成了爷奶之辈的老人,只要衣食无忧、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房、儿女省心、含饴弄孙就感觉“幸福象花儿一样”了。

       至于“大器晚成,老骥伏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知青豪杰人物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那也真的是知青的骄傲。就象长征中的那个毛泽东的马夫,他在中国历史的马夫中,给世人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就是因为他一个极平凡的马夫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那份亲情。

      在访红途中,我听过毛泽东关怀马夫老侯的故事,又经过上网查寻,让静春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那些把毛泽东比喻为“暴君”的诽谤。1947年3月中旬毛泽东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7月下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前委转战到靖边县小河村,并在那里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后,走出窑洞散步。他对警卫员们说:“我们去看看老侯。”说着便向右后方的山坡上走去,几个警卫员紧随其后。毛泽东说的“老侯”,就是他的马夫,名叫侯登科,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年龄比毛泽东还要大几岁,早在长征中就给毛泽东喂马,一直跟随着毛泽东,从江西瑞金走到陕北。此时,老侯年近60岁,到了知青的退休年龄,但他还在任劳任怨地为毛泽东和中央前委司令部的几位领导喂马。在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两孔面向西南无门无窗的破窑,南边的一孔用于喂马,西边的一孔住着老侯。毛泽东来到喂马的窑前,见老侯正在专心致志地喂马,便走上前问道:“老侯,身体好吗?”老侯转身说:“好,好。”紧接着高兴地问毛泽东:“主席身体可好?这么忙还来看我?”毛泽东说:“我很好。你年岁大了,要注意休息……。”毛泽东边说边走进西窑,老侯跟了进去。毛泽东环顾窑内的四周,见窑内没有炕,地上的墙边铺着谷草,上面放着简单的被褥,便是老侯的床,条件十分简陋,但马鞍、笼头等马具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谷草旁边。见此情景,毛泽东便和老侯攀谈了起来。毛泽东与老侯说完话后,老侯送出毛泽东时对他说:“主席放心吧,我身体好着哩,没问题。”毛泽东点了点头。据说,在毛泽东与侯登科说话时,警卫员无意中发现在老侯的一个布腰袋里还有几块银元,感到奇怪。在回来的路上,警卫员对毛泽东说起老侯布腰袋里的银元的事,毛泽东听到后便说:“让他带着吧。那几块银元,长征中他就带在身上,已经十多年了。”这是毛泽东的“虚伪”吗?或用今天时髦的话,做秀一把?或者是年节党政机关送温暖工作安排?显然不是。只能是毛泽东的平易近人,人民领袖的朴素作风。并且,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省。24日,到达临县的三交镇双塔村。在此期间,毛泽东在百忙中,又专门去看望了老侯。25日下午,毛泽东在走出房门散步时,对警卫员说:“走,我们去看看老侯。”警卫员们早就知道毛泽东对老侯的感情很深,便紧跟着他来到老侯喂马的住处。老侯见到毛泽东来看他,高兴地迎了上来。毛泽东对老侯说:“老侯,转战陕北你辛苦了。明天我就不骑马了,要坐车走了。你要跟随中央机关行军,就骑上我的马走吧。”老侯说:“主席,你的马我不能骑。”毛泽东说:“你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行军困难,就骑上它吧。我会与你的领导说的。”毛泽东与老侯又攀谈了一会儿,才与老侯告别。毛泽东离开时,老侯默默地一直送他出了院门。此后,老侯跟随着中央机关先行到达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一行则经晋绥军区驻地蔡家崖,翻越五台山和太行山脉,抵达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5月27日到达西柏坡。

       不论是我在访红途中听到的这个故事,还是后来回家想写些访红文章在网上看到的有关毛泽东和警卫员及马夫的文章,我都感动,让我这个“文痞”从龌龊的泥潭往外挣扎,虽然我不能干净地上岸,可我还是伸出手呼喊:毛泽东,你或许感动不了精英,可你的确让我这个草民感动。也许有人说这是静春的虚伪,或静春的做秀。可是如果我诘问一句:“我们不是现在要提倡人性吗?还有普世价值。”毛泽东这时已经是“数风人物,还看今朝”的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再次去看望他的马夫老侯是为了政治宣传?还是人性使然?而这种领袖对马夫的关爱有没有普世价值?而且在西柏坡时毛泽东得知老侯去世的消息问:“开追悼会了没有?”警卫员说:“开追悼会了。”毛泽东用责备的口气问:“为什么不告诉我?”警卫员说:“当时你很忙,领导不让我们告诉你。”毛泽东听后说:“我再忙也应该告诉我。老侯是长征过来的,他对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要名利,一生没有结婚,这样一个好同志病了,你们不让我去看望,去世了你们不让我去向他告别,真不近人情呀。”在讲这番话时,毛泽东默然伤神,可见情到之处,毛泽东早已经走下了神坛。何须今天精英们劳心,他们的目的说穿了是只想拆庙。(资料引自《环球视野》2009年第3期《中华魂》)

      当年在延安插队,同村的插队生与习近平和王岐山都同住过一孔窑、睡过一个炕,象那首《看见你们格外亲》的红歌:“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后面歌词克隆一下:“十年文革一结束,你们迎接新战斗,从打改革到如今,山新水新天地新,每逢我遇见那高兴的事,就想起当年的插队人。想亲人,盼亲人, 山想人来水望人, 盼来了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你们是咱们的好战友, 你们是咱们的知心人。插队的情谊说不尽,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格外亲。”

      这其实也不是静春恶搞,真的是这样,知青聚会,知青相见,大家格外亲。

      所以,拨动知青琴舷,可以听到“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黄河大合唱”及至雄混的《英雄交响曲》,既有如泣的慢板,也有激昂的快板,既有降E调,也有升F调,既有单声,也有混声,合弦时不仅水乳相溶,还应万马奔腾,这才是知青特有的情感与豪放。

       中国的知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共和国的“青年近卫军”!

       也许我这么说,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我还是想说,我是在插队时、在放羊的途中,在黑暗的土窑中就着煤油灯看完了《青年近卫军》这部前苏联小说。接触俄国文学、歌曲、美术也许是我们这一代知青的独特文化营养。所以,那时知青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咔秋莎”“山楂树”“小路”知道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特别是静春头一次听爱好美术的插友大谈“学院派、印象派、以及文化沙龙”,第一次让我的眼晴瞪的象牛眼一样。后来才明白,这不过就是中国国粹的“科班与票友”,然后票友去下海,科班望星空,说不上谁低谁高。

       当然,普通知青能读些俄国的文学作品真的是书致所幸。如果让我开列插队放羊时所读过的小说,那么俄国小说的名单最长。应该说我们这批到山西雁北阳高县插队的北京知青很有点文化层次,特别是三十五中和女八中的学生爱阅读的人更多,所以,可读到的书也就多了一些。以至用一只“公鸡”去换借一本书读,大家认为交易很公平。并且,还有串村时“偷书”的情况,静春就干过一桩这样的事,后来,人家找上门来,指责道:“你来了,给你好吃好喝,告你有一本好书。可你小子倒好,竟敢‘蒋干盗书’”。我竟涎着脸皮说:“你不知道我是个羊倌,这叫‘顺手牵羊’,举手之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我们村的同学便起哄帮衬:毛主席称赞的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的老乡孔乙已前辈告诫我们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是光荣的事情,读书喜爱书,能算偷么?只能算顺手牵羊。”大家便哈哈大笑,搞的它村同学无可奈何,我承认,如果天下就我们这一屋的知青,那真的是天下知青是一家!于是知青间串村“偷书之风”便不胫而走,如果说以偷为光荣,那么,一位是“普罗米修斯”另一者就是我们插队知青。在希腊神话中,米修斯替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种,给了人类黑夜中温暖,黑暗中光明。在上山下乡中,知青们知道了文化不仅要革命,更重要的是学习,于是,这些新中国的青年渴望学习、阅读,没有人强迫,完全是自觉,甚至忍饥挨饿,但得到一本书,比得到一块面包还要兴奋。我的插队,我的村,给了知青最好的学习环境,我的青春,我的书,给了知青思想的翅膀,我的阅读,我的歌,给了知青艰苦生活的欢乐,我的广阔天地,让我们象《铁流》一样去对待《苦难的历程》,对知青来说,他们虽经《逆流》但决没有《毁灭》,不论是《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是《静静的顿河》,奥列格葛利高里似乎都能看到中国知青的身影。

      理想、奉献、信仰、忠诚、振奋、迷惘、爱情、背叛、颓废、反省、坚强------都能反映在我们这一代知青人身上,这些便可以演奏人生波澜壮阔的一支共和国交响曲。

      而拨动知青的“琴弦”,发出这种声音会不会让当今的社会也开始沉思?当这些“八九点钟”知青人管理共和国时,能让共和国“如日中天”!

      因为你已经没有时间去叹息,你也许不必象红军一样长征,可你应该再象插队时一样,背荷着犁铧,给人民种下幸福,给中国播下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而不是需要“吹鼓手”们的喝喊,不管是从黑土地走来,还是黄土地走来,所有的知青都具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磨练,同样的资格与你同唱一首歌。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时代的到来。所以,长辈们看着知青,在知青人代表的领导下,共和国是否走的更高、更远、更强!同辈人看着这些知青人的代表,是否真正的爱前辈,爱战友、爱祖国、爱事业,爱人民,爱红旗。而晚辈呢,他们希望的是承前启后,开共和国领导人的治国先河:这些知青接班人管理国家后,能以身作则、秉公执法、廉洁公正、、拨冗去沉,捍卫疆土、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让他们的生活“幸福的象花儿一样”。而非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些知青人听到的那支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结果在改革开放中,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发财的发财,大富的特富,让社会两极分化。而今天不得不让道德回归。

       应该看到,不管是齐市的那名年青女老师舍已救人,还是杭州的那位可敬的平民司机,都能让世界看到中国心仍然怦怦跳动,所以歌唱祖国的歌声不会消失。“知青” 在这种气候中走来,牵着历史的手,我们还是应该感谢高晓声。

                                                静春写于2012-6-5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广西知青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024 积分:6961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0/7/26 13:1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5 17:48: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静春在2012-6-5 16:41:00的发言:
                                         怎样拨动“知青”的琴弦

     当今,影视作品粗制滥造观众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再去认真。

     静春接触过一个老革命,他曾经在白区做过地工,他给我们讲,那时干地下那有电视上这般神气,一个个都是阔太太、阔小姐、阔少爷,那时干地下,我们都象耗子一样,小心翼翼躲着象恶猫一样的敌人,成天提心吊胆,在城市里的日子真不如在根据地好过。他的孩子告诉他,这些电视剧都是为了挣钱,没有收视率,他们怎么能先富起来。老头子便与时俱进地说:“钱好啊,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老头以后虽然嘴里说再不认真,可是看到露白之处还是哈哈大笑,指着说,“那叫啥枪?上头有个望远镜?望远镜都是挂在脖子上的,那有掰开一半绑在枪上的?拉倒吧,真能瞎整。”老头的儿子也是知青,他便告诉老家儿,“这是狙击步枪,属于先进武器。”老家眨眼说,“咋不整个小钢炮带进来,那玩艺当时才先进,我那会儿没见过地工拿这种锔锅枪,只知道我们带的长枪都得锯去一截枪把子,掖在大棉袄里头腰间拴根草绳生怕掉出来。”儿子说,“这是大上海,您那会儿在北平,不是拉洋车吗。”老头便瞪起眼:“拉洋车咋?拉洋车就不是革命工作,我还告诉你,就是刘仁坐我的车,下车也得认认真真数好铜子儿撂在我手心上,要不,特务瞧见了,非过来盘问一番,答话没说溜嗖,立马把人带走。上海咋了,上海的特务比北平的笨?能让你拿着锔锅枪横冲直撞?你弹无虚发,人家乱枪伤不着你一根毫毛?”儿子便说,“您老别太认真,不就是瞅个乐呵吗。”

       对于知青来说,真的是把看电视当成消磨时间的“乐呵” 可是一部《知青》电视大剧却拨动了“知青”们的琴弦。让知青们认真了一下。显然,当年一千七百万知青盼星星盼月亮在花甲之际终于等来了一部述说这一代人历史的“大戏”,因为CCTV-1的晚八点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都能称为重头戏,象《中国地》大戏播出展示的不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抗寇精神吗。

       所以,虽然中国现在人口高达十二亿,可是能拨动了一千七百万“知青”的琴弦。应该感谢《知青》剧组的编创人员。那么,琴弦会发出什么声音,琴弦应该发出什么声音,是《十面埋伏》还是《春江花月夜》《钢琴协奏曲》还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坐在观众观众席上的老知青们都在注视着舞台大幕的拉开。序曲过后,本来已经与世无争、安享晚年的老知青们却返老还童,竟迫不及待对这部大作品“指手划脚”起来,而这时梁晓声不但没显出作家的修养,反尔露出知青当年本色,不禁恼怒起来,对这些指责争强辩解:“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任何观众。”晓生插友,要知道,你说出这种话,等于一语道破天机;露出推脱的破碇。因为只要有人稍问:“梁晓声,那你的这部知青重头大戏悦任谁?不取悦人民?难道取悦公朴,不取阅祖国,而取阅政治?不取阅知青这一千七百万群体,而取阅金字塔上的尖峰精英?”

        一个去过埃及的朋友回来后告诉静春:当他远远在沙漠中看到金字塔,无疑首先是看到尖峰,可是当他走近金字塔时,他看见是只是座基,而且,他伸手便能抚摸到座基的花岗石,那粗砺的石头让他联浮想联翩,这时再举头仰望塔尖,方能明白大与小的关系,塔尖也许很伟大,但是谁托起的这种伟大?是那方阔大的基座,它们默默无闻承载着塔尖。塔尖也许会轰然倒蹋,而最低层的基座紧伏在大地上,证明着只有匍匐在大地上,才能立于永远不倒。

     梁晓声既便以为有撑腰者,想发狠话,也该将话说的委婉:“一部好的作品,根本不取悦X些观众。”这样,才有回旋余地。否则,你会“罢宴”?

《知青》的确不应该是商业片,是一部政治片。为知青时代的到来而宣传知青,不管这些知青是有悔还是无悔,是理想主义还是实际主义,通过这部重头电视剧,让理想主义者焕发理想主义青春,让实际主义者得到实惠,比方还有一少部分困难知青的住房、医疗、养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落实,特别是延安地区还有“三百士”北京留守知青,他们其中有些人生活更为困难。如果《知青》这部电视大戏的播出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就象抗日时的老兵它管共军、国军,只要你在抗日战场上拼杀过,总书记今天都会给你颁发一枚勋章。那么,对于知青这个群体来说,不管你是兵团还是插队,只要你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行走一回,共和国都也送你一份纪念品,这才有政治意义。这需要的是国家行为,而非慈善关怀,国家行为是尊严,慈善关怀是施舍。

总不能这部《知青》电视剧播出,公朴欣赏了晓声,晓声既得到理想主义者的桂冠又得到了经济利益,所谓个人的双赢吧。那你企不是“沽名钓誉”?

如此,倒不如干干脆脆地说,我这个电视剧就是最材于知青故事,大家仁者看仁智者看智,何必要按着广大老知青去喝你这槽水?你挣个钵满瓢溢,还忽悠“穿越宫斗充斥电视荧屏,我只想在观众面前呈现一部好作品,一部大众渴望的非娱乐的作品。这也是我在用我的方式守护一份历史、一份责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而《知青》中确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但即使别人都这么说,我还是坚持把人性中的温暖传递出来。”是不是“道貌岸然”?所以,知青有资格批评你,你本该感觉这才是把知青战友的“温暖传递出来”而非大家看你成名或拿了一笔稿酬而眼红。知青一代人已经过去了浮华岁月,何况很多知青都成了爷奶之辈的老人,只要衣食无忧、病有所治、儿女省心、含饴弄孙就感觉“幸福象花儿一样”了。

至于“大器晚成,老骥伏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知青豪杰人物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那也真的是知青的骄傲。就象长征中的那个毛泽东的马夫,在访红途中,我听过毛泽东关怀马夫老侯的故事,又经过上网查寻,让静春无论或何都不能接受那些把毛泽东比喻为“暴君”的诽谤。1947年3月中旬毛泽东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7月下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前委转战到靖边县小河村,并在那里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后,走出窑洞散步。他对警卫员们说:“我们去看看老侯。”说着便向右后方的山坡上走去,几个警卫员紧随其后。毛泽东说的“老侯”,就是他的马夫,名叫侯登科,是一位老红军战士,年龄比毛泽东还要大几岁,早在长征中就给毛泽东喂马,一直跟随着毛泽东,从江西瑞金走到陕北。此时,老侯年近60岁,到了知青的退休年龄,但他还在任劳任怨地为毛泽东和中央前委司令部的几位领导喂马。在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两孔面向西南无门无窗的破窑,南边的一孔用于喂马,西边的一孔住着老侯。毛泽东来到喂马的窑前,见老侯正在专心致志地喂马,便走上前问道:“老侯,身体好吗?”老侯转身说:“好,好。”紧接着高兴地问毛泽东:“主席身体可好?这么忙还来看我?”毛泽东说:“我很好。你年岁大了,要注意休息……。”毛泽东边说边走进西窑,老侯跟了进去。毛泽东环顾窑内的四周,见窑内没有炕,地上的墙边铺着谷草,上面放着简单的被褥,便是老侯的床,条件十分简陋,但马鞍、笼头等马具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谷草旁边。见此情景,毛泽东便和老侯攀谈了起来。毛泽东与老侯说完话后,老侯送出毛泽东时对他说:“主席放心吧,我身体好着哩,没问题。”毛泽东点了点头。据说,在毛泽东与侯登科说话时,警卫员无意中发现在老侯的一个布腰袋里还有几块银元,感到奇怪。在回来的路上,警卫员对毛泽东说起老侯布腰袋里的银元的事,毛泽东听到后便说:“让他带着吧。那几块银元,长征中他就带在身上,已经十多年了。”这是毛泽东的“虚伪”吗?或用今天时髦的话,做秀一把?或者是年节党政机关送温暖工作安排?显然不是。只能是毛泽东的平易近人,人民领袖的朴素作风。并且,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省。24日,到达临县的三交镇双塔村。在这里,中共中央决定,中央机关分两路去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一路由杨尚昆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和后委机关,直接前去西柏坡;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很少的随行人员,先乘车经贺龙司令员领导的晋绥军区,检查和指导中共晋绥分局的工作,接着再前往晋察冀。在此期间,毛泽东在百忙中,又专门去看望了老侯。

25日下午,毛泽东在走出房门散步时,对警卫员说:“走,我们去看看老侯。”警卫员们早就知道毛泽东对老侯的感情很深,便紧跟着他来到老侯喂马的住处。老侯见到毛泽东来看他,高兴地迎了上来。毛泽东对老侯说:“老侯,转战陕北你辛苦了。明天我就不骑马了,要坐车走了。你要跟随中央机关行军,就骑上我的马走吧。”老侯说:“主席,你的马我不能骑。”毛泽东说:“你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行军困难,就骑上它吧。我会与你的领导说的。”毛泽东与老侯又攀谈了一会儿,才与老侯告别。毛泽东离开时,老侯默默地一直送他出了院门。此后,老侯跟随着中央机关先行到达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一行则经晋绥军区驻地蔡家崖,翻越五台山和太行山脉,抵达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5月27日到达西柏坡。

 不论是我在途中听到的这个故事,还是后来网上看到的文章,我都感动,让我这个“文痞”从龌龊的泥潭往外挣扎,虽然我不能干净地上岸,可是我还是伸出手呼喊:毛泽东,你或许感动不了精英,可你的确让我这个草民感动。也许有人说这是静春的虚伪,或静春的做秀。可是如果我诘问一句:“我们不是现在要提倡人性吗?还有普世价值。”毛泽东这位已经是“数风人物,还看今朝”的如日中天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再次去看望他的马夫老侯是为了宣传?还是人性使然?而这种领袖对马夫的关爱有没有普世价值?那么,在西柏坡毛泽东得知老侯去世的消息问:“开追悼会了没有?”警卫员说:“开追悼会了。”毛泽东用责备的口气问:“为什么不告诉我?”警卫员说:“当时你很忙,领导不让我们告诉你。”毛泽东听后说:“我再忙也应该告诉我。老侯是长征过来的,他对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要名利,一生没有结婚,这样一个好同志病了,你们不让我去看望,去世了你们不让我去向他告别,真不近人情呀。”在讲这番话时,毛泽东默然伤神,可见情到之处,毛泽东是个走下神坛的人。(资料引自《环球视野》2009年第3期《中华魂》)

      其实,当年在延安插队,同村的人与习近平和王岐山都住过一个窑洞、睡过一个炕头,象那首《看见你们格外亲》的红歌:“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后面歌词克隆一下:“十年文革一结束,迎接新战斗,从打改革到如今,山新水新天地新,每逢我遇见那高兴的事,就想起当年的插队人。想亲人,盼亲人, 山想人来水望人, 盼来了老八路的接班人。

你们是咱们的亲骨肉, 你们是咱们的知心人。插队的情谊说不尽,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格外亲。”

      这其实也不是静春恶搞,真的是这样,知青聚会,知青相见,大家格外亲。

      所以,拨动知青琴舷,可以听到“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黄河大合唱”及至雄混的《英雄交响曲》,既有如泣的慢板,也有激昂的快板,既有降E调,也有升F调,既有单声,也有混声,合弦时不仅水乳相溶,还应万马奔腾,这才是知青特有的情感与豪放。

      中国的知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共和国的“青年近卫军”!

      也许我这么说,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我还是想说,我是在插队时、在放羊的途中,在黑暗的土窑中就着煤油灯看完了《青年近卫军》这部前苏联小说。接触俄国文学、歌曲、美术也许是我们这一代知青的单一文化营养。所以,那时知青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咔秋莎”“小路”知道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特别是静春头一次听喜好美术的插友大谈学院派、印象派、以及文化沙龙,第一次让我的眼晴瞪的象牛眼一样。后来才明白,这不过就是中国国粹的科班和票友,然后或下海,或望星空,说不上谁低谁高。

     当然,普通知青能读些俄国的文学作品真的是书致所幸。如果让我开列插队放羊时所读过的小说,那么俄国小说的名单最长。应该说我们这批地山西雁北阳高县插队的北京知青很有点文化层次,特别是三十五中和女八中的学生爱阅读的人更多,所以,可读到的书也就多了一些。以至用一只“公鸡”去换借一本书读,大家认为交易很公平。并且,还有串村时“偷书”的情况,静春就干过一桩这样的事,后来,人家找上门来,指责道,你来了,给你好吃好喝,告你有一本好书。可你小子倒好,竟敢“蒋干盗书”,我竟涎着脸皮说:你不知道我是个羊倌,这叫“顺我牵羊”,举手之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我们的村的同学便起哄帮衬:毛主席称赞的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是老乡孔乙前辈告诫我们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大家便哈哈大笑,搞的同学更是无可奈何,我承认,如果天下就我们这一屋的知青,那真的是天下知青是一家!

于是知青间串村“偷书之风”便不胫而走,如果说以偷为光荣,那么,一位是“普罗米修斯”另一人就是我们插队知青。在希腊神话中,米修斯替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种,给了人类黑夜中温暖,黑暗中光明。在上山下乡中,知青们知道了文化不仅要革,更重要的是学习,于是,这些新中国的青年渴望学习、阅读,没有人强迫,完全是自觉,甚至忍饥挨饿,但得到一本书,比得到一块面包还要兴奋。我的插队,我的村,给了知青最好的学习环境,我的青春,我的书,给了知青思想的翅膀,我的阅读,我的歌,给了生活艰苦的知青欢乐,我的广阔天地,让我们象《铁流》一样而对

《苦难的历程》,对知青来说,他们虽经《逆流》但决没有《毁灭》,不论是《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是《静静的顿河》,从奥列格到葛利高里似乎都能看到中国知青的身影。理想、奉献、信仰、忠诚、振奋、迷惘、爱情、背叛、颓废、反省、坚强------都能反映在我们这一代知青人身上,这些便可以演奏人生波澜壮阔的一支共和国交响曲。

     而拨动知青的“琴弦”,发出这种声音会不会让当今的社会也开始沉思?当这些“八九点钟”知青人管理共和国时,能让共和国“如日中天”!

     因为你已经没有时间去叹息,你也许不必象红军一样长征,可你应该再象插队时一样,背荷着犁铧,给人民种下幸福,给中国播下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而不是需要“吹鼓手”们的喝喊,不管是从黑土地走来,还是黄土地走来,所有的知青都具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磨练,同样的资格与你同唱一首歌。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时代的到来。所以,长辈们看着知青,在知青人代表的领导下,共和国是否走的更高、更远、更强!同辈人看着这些知青人的代表,是否真正的爱前辈,爱战友、爱祖国、爱人民,爱红旗。而晚辈呢,他们希望的是承前启后,开共和国领导人的治国先河:这些知青接班人管理国家后,能以身作则、秉公执法、廉洁公正、、拨冗去沉,捍卫疆土、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让他们的生活“幸福的象花儿一样”。而非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些知青人听到的那支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结果在改革开放中,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发财的发财,大富的特富,让社会两极分化。而今天不得不让道德回归。

     应该看到,不管是齐市的那名年青女老师舍已救人,还是杭州的那位可敬的平民司机,都能让世界看到中国心仍然跳动,所以歌唱祖国的歌声不会消失。“知青” 在这种气候中走来,牵着历史的手,我们还是应该感谢高晓声。

                               静春写于2012-6-5日

 

-----------------此帖含金量极高!欣赏!

 

      君不见,“国家行为是尊严,慈善关怀是施舍。”“共和国的‘青年近卫军’”等等振聋发聩佳句信手拈来。

 

 

      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是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知老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98 积分:12514 威望:0 精华:21 注册:2008/5/19 10: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5 23:21:00 [只看该作者]

    爱看静春的文字!若漫不经心,实字字珠玑;似信手拈来,却足见功底。

    一集不落地看着的《知青》,似乎也“渐入佳境”了,不想过早地评论,但梁晓声确实在撩动着知青们的“心弦”。挑剔、指责都没关系,你是在看,在认真的看着。

    戏里有很多硬伤,尤其是对插队生活的生疏描述,但我一点儿也不埋怨梁晓声,而且很感谢他。因为我们都在回忆着、对比着我们自己的知青生活;还因为在黄金时段的央视频道上,大段的用光取景无可挑剔的画面的右侧,始终顽强地映刻着两个鲜红的字——知青。这就够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西荆村民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624 积分:3457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2/2/21 15: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6 0:17:00 [只看该作者]

包括“恭致------信”专题,静春的文章一帖不落全都拜读了。

十分赞同文中阐述的观点,欣赏笔墨的飘洒。本人受益匪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山光水色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235 积分:7698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10/6/10 20:2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6/6 0:33:00 [只看该作者]

   一篇叙中带论、视角极广的好文章。

  《知青》此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我想决不是偶然的。

  《知青》确实拨动了老知青们的心弦。评议、挑剔正说明老知青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关注。剧名叫《知青》,每位知青都有权利和资格评论它。对《知青》不能过分苛求,更不应一棍子打死,但对梁晓声也不必感谢,倒是梁晓声应该感谢昔日知青朋友的关注。如果老知青们对这部电视剧不屑一顾,那才是真失败了。


 回到顶部
总数 33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