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巴彦淖尔知青录(25万字)


  共有2958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巴彦淖尔知青录(25万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黑土阡陌
  1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290 积分:9807 威望:0 精华:34 注册:2010/3/2 10:5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2 22:4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亚宁在2013-9-22 22:00:00的发言: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64年到1969年5月,巴彦淖尔盟共安置下乡插队知识青年1947人,在1967年11月至1969年底的第二次安置高潮中,巴彦淖尔盟大约安置插队知青14000人。”

 

作者亚宁您好!以上这段文字引自您的著作原文,我估计“1969年5月”是笔误,似乎为“1966年5月”更妥当,请您阅后回复,谢谢!

 

黑土老师慧眼见错,亚宁在此处确实粗心了。特此更正,第一阶段应为1964年到1966年5月,否则后面的时间段就重叠成了笑话。谢谢。

    亚宁老师您好!我向您的收件箱发了短信,请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3 20:45:00 [只看该作者]

为了更好重温人们对《兵团战友报》的记忆,在此辑录两篇报章中反映兵团生活、生产的诗歌:
(一)巍巍大坝          李建华
好一条围田大坝!像一个神武的战士,横眉怒目虎视耽耽,守卫在遥远的天涯。
直惊得,旋涡滚,浪花叫,黄河败北,丢盔卸甲;哈哈!又恢复了一块土地,又保住了一片庄稼!
往日里,黄河泛滥,田园像它盘中餐,任它挥洒,任它冲刷,谁敢拦它的马,挡它的驾!
看如今虎口拔牙,敌人鼻下设哨卡;莫说,这坝基是土,这坝基是沙,它呀,恰似那钢铸铁打。
好一条围田大坝,战士双手建成它。你看它那巍巍的雄姿,多像战士挺立的哨卡。

(二)“云里飞”        张仲一、邓新华
女作业班长云丽翡,今年不过十九岁。
齐耳的短发乌黑的眉,每天笑得闭不上嘴。
去年参加咱兵团,报名来到架线队。
妈说:“你可怕危险?”她说:“雄鹰怎能不在云里飞?”
喜得妈妈舒展眉,“这一考,心里真宽慰!”
她上杆不知疲倦不知累,多少次磨破双手擦破腿。
夜静更深她不睡,《实践论》里取智慧。
脚踏青云舞,身披彩云晖,双手拉银线,英姿如画美。
严冬架线,飞雪擦汗水;盛夏检修,巡线凌青翠。
谁说女娃志短胆量微,扯下星河山区闪银辉。
云丽翡呀,“云里飞”,作业班长的外号传南北。
过路的人们争相问:“在哪?”“瞧,那不是,又在云里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4 8:15:00 [只看该作者]

两篇文章作代表,

展示当年特自豪,

壮志抒情激励众,

战士心头斗意高。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4 20:30:00 [只看该作者]

10、割不断的联系与回声

一位曾经在巴彦淖尔下过乡的知青说:“说心里话,1977年当我跨上火车离开内蒙磴口时,我把所有的行李物品,包括八年的酸甜苦辣都留在那里。作为一个‘可教育好子女’八年中除了经受自然界风霜雨雪,还得承受人为的各种不平等待遇,所以我发誓永不再踏上这片土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切似乎已淡忘,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内蒙,对兵团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关心那里的天气,关心那里沙尘暴,关心那里的开发和发展,这就是‘知青情结’吧。”

 1992年来参加内蒙古原一师大修厂兵团战友联谊会的一位北京战士讲到:“我离开内蒙古的那一天,一踏上火车车箱,第一句话就是再见吧,亲爱的磴口,我将永远不会再回这里来…… 然而30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兵团战友联谊会请柬,拿着这张请柬我热泪盈眶,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模糊了,脑海里完全被沙漠连队和往事占据,恨不得马上就飞回到我那终身难忘的地方……。”
是啊,到巴彦淖尔上山下乡的一段艰苦经历,在每一位知识青年脑海中留下的是终身难忘的烙印。 

于是,回到曾经下过乡的地方看一看,成了无数知识青年们心底难以掩藏的渴望。他们开始想念青春的时光,想念那份属于知识青年共同才有的记忆。有人说,怀旧是这代人的“通病”,还真是这样。一有机会,这群鬓发斑白的人就愿凑成堆儿,无拘无束地“倒腾”那些往事,说不完听不够,其喜洋洋、其乐融融。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难忘的兵团岁月,每个人都年轻了几十岁。记得有一部记录二十团青岛战友一行返回内蒙的电视片《重返大草原》曾在青岛电视台多次播出,荣获过2002年山东省电视专题片一等奖。随行记者青岛电台王勤撰写的《草原札记》也在《青岛晚报》上连载。有一位老知青在网上感叹说:“去年5月3号,一千多名十六团战友云集天津欢聚一堂,轰动了整个天津市,咱们青岛的战友也去了不少。再以我所在的十八团二连为例,在青海战友每年都有好几次大聚会(包括迎接外地战友),95年、99年全连战友两次聚会北京,99年集体返回内蒙,04年宁波聚会、即将到来的05年青岛聚会。原先定好的五年一聚,因战友们纷纷离去,感到时间紧迫,改成了一年一聚了。” 
而更多的插队知识青年们,他们分散在各个城市里,茶楼酒肆中,屏幕书坊间,常有他们聚会的身影。他们在一起,总有着说不完的知青故事,讲不完的青春曾经。在那些劳苦但快乐的往事中,就连下乡地的油灯,土屋,堰塘,禾场,似乎都渐渐隐退了其物性,而张扬出其诗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有出差路过的,中途下车,到曾经下过乡的地方转一圈;有开着私家车而来的,则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儿女;还有战友相约在一个地方,欢聚一堂来慰藉对一段岁月的念想。如一位插队知青所说:“回首往事,当年知青所经历的那些高强度的劳作,艰苦的环境,孤寂的青春,匮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如今似乎已不再是痛彻心肺的折磨。不知从何时起,这些记忆已转化为青春生命与困厄抗争的战歌,心灵与自然贴近的吟唱。我们回望,从自己苦难壮丽的青春故事中寻找精神的支撑和情感的抚慰。 ”这种感悟,有着刻骨铭心的力量。

在兵团战友的聚会浪潮迭起之际,1999年8月,一列列绿色的列车,沿着包兰线一路西行。车上坐满了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会聚会巴彦淖尔的老知识青年。30多年前他们也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来的,后来又沿着这条路线星散而去。“30多年之后,他们又回来了,回来看望老祖母般慈祥的第二故乡,同时寻找曾经青春的大梦,寻找一代人精神的根。”他们拥有庞大的两千多人,他们又只有区区的两千多人,比起当年在巴彦淖尔下乡的十多万知识青年,只能算是一个代表团而已。他们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回忆,代表着天南地北曾经如大雁飞过巴彦淖尔的所有的“同类”,也代表着他们对巴彦淖尔这片土地的深深依恋和梦一样的美好憧憬。时光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面貌,但他们的心在回到曾经战天斗地慨而慷的故地后,又年轻的像重生了翅膀一样。

他们所到之处,盛装的学生仪仗队、管乐队,以净水铺地的最高礼节表示欢迎。留守在这片土地上的老战友、老职工们,家家杀鸡、宰羊,肉香弥漫到久远的岁月。守土的老乡亲们摘来绝对无污染的西红柿、茄子、辣椒,杀开一桌桌红得结晶的西瓜,和馥郁甘甜的黄金华莱士。兵团战友们吃着,回味着,想起当年创业时的甘苦,想起曾经的饥饿与发霉的窝窝头,和没完没了的土豆熬西葫芦。伴着无穷的记忆,他们巡游在乌兰布和沙漠数百公里的林带里,激动在当年开垦出的几十万亩良田之中。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的白,海子水清,排干渠水黄,路边的野花还是那么亲切,燃烧的向日葵昂扬着火辣辣的致意。连队的老营房,还留存着知识青年当年的气息,与归来的人们吻合在一起,于是,战友们又像当年一样毫无顾忌地谈笑打闹,很多很多的往事复活在脑海里,复活在已经被绿色怀抱着的营地。他们中有多少人为此流下动情的泪水。

2005年8月8日,五原县迎来了480多名当年插队的天津知识青年,“他们乘坐着回乡的大巴车,带着大包小包的天津特产,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自己用青春汗水灌溉过的土地。他们要回到这片土地上看一看,走一走,找一找自己留在那里的青春。他们中很多人都曾携儿带女,有的甚至是祖孙三代同行。他们要让儿孙们也了解一下自己魂牵梦萦的这片土地。”他们中有人用一句“回家的感觉真好”,道出了归来的老知识青年心中最深刻的体会。“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去向何方,只要见到‘五原’两个字,眼前就会豁然一亮,心头就会涌起热浪。是五原的父老乡亲,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是大后套的黄河水和糜子米,养育了我们这些天津知青。我们愿把五原当成自己的家,常回来看看;我们希望五原的父老乡亲也把天津当成自己的家,常去串串。让我们心心相连,在五原和天津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勾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桥梁。我们愿为五原的发展再尽一份力,再流一把汗……。”
二师十九团战士荣朝和在九十年代《回乡》一文中说:“一个个熟悉的村镇在眼前闪过:新安镇、长胜、王广和、二驴湾……;一处处弯道,一座座小桥、水闸、路旁的田地、农舍和场院……都让人感到那样亲近。车过乌加河,可以看到我们75年严冬苦干整整两个多月的那处河段,那人海、旗海、排炮连天的悲壮场面立刻浮现在眼前……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流下过汗水,奉献过最宝贵的青春,有人甚至奉献了生命。尽管由于我们自己当时的幼稚,缺少经验和领导者的失败,我们付出太多的无效劳动,但这里毕竟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发展进程中有我们留下的痕迹,我们也是从这里真正开始了自己成长的道路。今天,作为一个过去的兵团战士,回来看看这片留下我们足迹和无限回忆的土地,也算是游子回乡吧。”

“ 我们的汽车钻进红柳林,走了百十米,见到一个大院;仔细端详,才依稀看出这里就是当年的团部,今天牧羊海牧场的中枢所在。 我们围着牧羊海转了一大圈,看一看当年的连队,看一看当年的海子,看一看当年的老朋友,看一看当年住过的房子。在过去的团部,现在的农场会议室里,我们喝了一口这里的水,令人惊讶,居然没有了原来的苦涩味,甘甜如农夫矿泉。一问,是牧场职工从7.5公里外的阴山脚下引来的山泉水。我们环视会客室,看到墙上挂着‘利润超百万牧场’的奖牌,看到一面面体现各项工作成绩的锦旗。牧羊海牧场的领导告诉我们,当知青返城之后,很快就有一千多人来到兵团战士耕耘过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曾经是我们亲手建起的乌拉山发电厂,现在已是一座现代化‘花园式’企业。在大院里,矗立着一座新建成的纪念碑,醒目的碑文上刻着—“拓荒创业、青春永驻”,还刻满了所有兵团战士的名字。这是今天的乌拉山人奖给我们的精神桂冠,是一座劳苦功高的丰碑……。”这是几位兵团战友,千里迢迢重归故地后,在网文中的记述。

40多年的岁月里,归来巴彦淖尔看一看的知识青年可以说是络驿不绝,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故地重游,为了寻找当年的记忆,他们还没有忘记当年豪迈的誓言,尽管个中有着多少不切实际,但那是一个人青春的无悔。他们是带着一腔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的热望,带着几十年里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机会,为这片土地再尽一份绵薄之力。他们中有的人因此成为两个家乡联系的桥梁,奔波在宏伟计划与灿烂远景的道路上,收获着成功与欣慰。秦志伟,一个在网络时代来临之际,捷足先登的留乡知识青年,在磴口县一间简陋的平房里,登记了一级域名,做起了跨国的电子商务买卖,并一发不可收拾,与一帮战友创立了“兵团战友”网,让天南地北的兵团战友们,重聚在这块虚拟的天地里,感情的不能自己。马弓,原乌加河插队知青,回城后当过内蒙第四毛纺厂的厂长。他曾带着上海厂商一千多万元的投资项目,在酒桌上与几个“插友”一晤,改了原来的意向,拍板定在巴彦淖尔。现在,他是巴彦淖尔政协委员,前两年曾在一份议案中提出,巴彦淖尔应当走活知识青年这盘棋,充分利用独有的“历史资源”来发展本地的经济……。

知识青年们如此怀念巴彦淖尔,一个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们怀念自己曾有的最美好的青春。这样的怀念之声在每一个知青的耳边奏响,他们在归去来兮的愿望作用下,纷纷串联在一起。有条件的千里迢迢而来,重回故地游,重着青春装,重尝河套的美味。他们归去之后发现,身体里的生活繁杂被澄清了,感情中的一分想念被慰藉了,无数新的愿望由此生成。而没有现成条件的,则各自在生活的城市里,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彼此分享当年珍藏的物件和影集。一本本的通讯录越加越厚,一曲曲的旧时歌越唱越亲,共同的回忆和畅想,重新给了他们精神的力量,和一份心心相映的依恋。他们把巴彦淖尔,当成人生中永远的青春珍藏地,思念成一方魄牵梦萦的净土。同样的,巴彦淖尔的老百姓也没有忘记他们,这里每一棵树上都生长着属于知识青年的军装绿,这里的每一条渠水中,都流淌着他们最肥沃最有生命力的汗水。这种彼此割不断的情感的联系,将形成一曲曲如黄河大合唱一般的激情旋律,形成震撼天地的巨大回声,形成一股凝聚着巨大力量呐喊。

巴彦淖尔,十万知识青年浴火再生之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5 8:30: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热爱二故乡,

回归探视成经常,

当年艰苦变甜蜜,

回馈母亲献衷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8 20:34: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反思篇

1、看看轰轰烈烈的另一面

上山下乡运动,如果连头带尾算起来,大约有十五个年头,正如一切事物的发展变迁一样,也有高潮和低潮的时候,往往在最轰轰烈烈的时候,负面影响也在与日俱增。人是社会的人,知青也一样没有脱出这个窠臼,我们在这一篇小文里,将集中来推演和交待一下运动的另外一面。这一面伴随着知青运动的每一天,在河套大地上也不例外。最初下乡来的知青,由于在认识上的高度,和人数上的稀缺,曾提出到巴彦淖尔最艰苦的地方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的选择令人感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知青管理部门发现,这些知青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他和她面对具体的困难时候,显得无助和非常脆弱。所以,为了保护这一新生事物,各地知青办及时调整了安置思路,把新来的和原来安排不当的知青,重新分配到一、二类生产队。这些村队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可是后来的知青源源而来,分配上就不可能如初时那般细致了,铺开的面广,管理的粗放,加上个别知青个人和村队领导的原因,使知青问题在日积月累中,变得复杂起来。

70年开始的各地知青慰问团,和后来全盟三番五次的大检查,让许多平时被掩藏的问题暴露出来。慰问团的总结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有的地方对知识青年政治上关心不够,只作为教育的对象,没把他们看作革命的动力。偏僻地区的知青看不到报纸,收不到学习材料,听不到广播,无人过问。2、较普遍存在男女知青同工不同酬的问题。3、在政治上欺骗、组织上分化、经济上腐蚀和生活上刁难等手法对女知识青年进行逼婚、诱婚;绝大多数男知青则找不到对象。4、知识青年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5、用各种借口挪用、克扣知识青年安置费。6、不少地方知识青年过于分散,影响知识青年作用的发挥。7、个别地方知识青年搞小集团,打架斗殴,拦路截财偷盗,甚至行凶杀人。以上七个问题,主要针对插队知识青年的现状,涉及到兵团的不多。这些内容确实反映了一定的真实情况,也让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上山下乡运动,露出了一块“疤痕”。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些问题又提得较为表面,慰问团的解决办法也只能通过一般性的教育,和不断的慰问来进行安抚和解决。地方领导层对意见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解决。现在时过境迁,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地揭示这一切。

知识青年都是带着户口来到广大农村的,以此表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扎根农村,接受再教育的决心。可以说,当年户口是锁定知青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落了户,住房是首当其冲的一件大事。按巴彦淖尔盟安置办最初的安排,当年“建的房子墙白生生,糊上腰墙,炕上铺上新席子,墙上贴着毛主席像,标语宣传画。有的窗子花花绿绿糊得很艺术。配套的还盖了库房,猪圈厨房,柴草园子,工具炊具取暖炉子一应俱全。”后来,知青下乡,每个人都有几百元钱的安置费,除了集中起来建房之外,还有一部分购置了生活需用的各种工具物品。这些房子大都由村民协助建设,有的地基填压的还可以,有的就搞成“形象化工程”了。还有的因为村干部的私分,挪用,贪污安置费,在建设中以次换好,偷工减料,影响了住房质量,造成新盖的房子没几年就失了样子。最先住进来的知青还觉得可以,后来者就有点不近如人意了。有的知青落户后,村里的领导挪用了经费,做了自己娶老婆的钱。知青没有住的地方,有的就被临时安排到“成份”不好的人家,还有的四处“打游击”。再加上后期下乡的知青,成批而来,零散而去,使住房问题成了难以长远计划的一桩难事。

“城关有一个生产队有知青六人,男三女三,生活散漫,关系暧昧,非法同居,影响恶劣,村人共愤。原因是队里没有给知青建房,人被安排在小地主的凉房中,这也是几个人不求上进的原因。”“有一个知识青年,自己住的房子开了一道缝子,自己就能解决的事,他三番五次找队里,还学会了算命,成为了东游西串的骗子,四处捞外块。”“结了婚的知青,住的房屋建在盐碱地上,几年下来就歪歪扭扭的不安全了。而生产队分不上红,知青还欠着队里的钱,无力盖新房。有的房子极度危险,无奈还得住着。当然,有很大一部分知青人家都自盖了房子。”“有的队里人是接收下来,房子也盖起来了,可知青来了不多时间,有些就不打招呼消失了。74年,五星公社有知青105人,经常不在队的有30多人。”“有个知青找了村里的女社员,花了七百多元钱,现在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一直和几个知青混着住,影响很不好,又没办法。他的房子问题怎么办?”“有的队看见知青都走了,就把房子变卖给了个人,收入给社员分了红。再分配知青去了,又没房住了。”这些内容都来源于档案材料中,片断之语,也可看出不少的问题。


再说吃饭问题,知青的口粮除了刚下乡后的一段时间,由生产队提供,等开始劳动挣工分就和社员一般对待了。这种对待有公平的一面,也有值得探讨的许多的不同。知青也有自留地,也允许他们养猪养羊养鸡,但社员是守地过日子,再穷的人家也都死心塌地守着生产队。知青则不然,七、八个人组织的好了,还能过一种叫“共产主义”的日子。闹起矛盾了,那就是一窝子的意见,谁也靠不上谁。劳动挣工分,收入好的生产队,年底粮食和油、菜还能保障。相反,有的生产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任你用多大的诚心,受多大的苦,最后的分红扣除了粮款后,剩下的少得可怜,别说花销,连基本的日子都无法维持。1973年的时候,巴彦淖尔盟知青办组织进行了一次“知识青年情况大调查”,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知青完全能自给自足的仅占30%。而自给自足的标准,是以一个人的口粮达标 400 斤,油2斤。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还有很多的知青处在生活困难的境地。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社员为什么就比知青们生活好。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是因为社员有家庭副业这一块隐性的收入,而知青们不屑也不懂得这一点,才形成了两者的区别。下面让我们再用第一手语言,来说明情况。

“知青生活没计划,副食蔬菜少,油肉少,加上年轻食量大,互相没有调剂,口粮不够吃。向队里借而不还,有的因此返家不归,寅吃卯粮,历年累欠,如果用工值相抵,怕是永远也还不上了。”“也有知青没钱买盐,就从盐碱较多的土中熬盐吃,没菜吃就挖苦菜,克服困难坚决不找队里的麻烦,有的挣工比村里最高的社员还多。”“白脑包公社土地盐碱化严重,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年年下降。全公社34名知青中,三年平均收入52元。有12人由于生产队分值在2至3角,有个别还属于倒分红”“有个北京知青,同当地的青年结婚,有了三个孩子,五口人,两口子三年来辛勤劳动,75年挣了670个工,分红0.36元;76年挣了730个工,分值0.46元,年底分红80多元;77年挣工705个,分值0.32,年底欠生产队0.96元。”“1978年,天津学访团在巴彦淖尔盟6个旗县、96个公社、392个生产队的普查情况的汇报,工值在0.50元以上的有153个队,占39%;二至五角的199个队,占51%;二角以下的40个队,占10%;有的队工值低到几分钱、几厘钱,甚至有的队是倒分红。由于生产队工值很低,知青一年出勤劳动,年终所得甚少,为了解决生活必需的费用,除向上级申请补助外,就不得不向别人和生产队借款。这样就造成许多知青生活难以自给,欠队里的钱很多。在现有的知识青年中,生活不能自给和半自给的约占三分之一,欠款最多的达两千多元。”
至于其它的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前两条有着直接的联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革”造成了巴彦淖尔盟知青工作一度无人过问,许多在村队建立起来的“知青小组”也相继解散,不少知青在这个期间相继结婚,还有一些生活困难的单身知青,乘机返城寻找退路。还留在村队里的知青,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也不安心劳动了,有的干脆干起了偷鸡摸狗的营生。后期的招工招生变动后,知青的心态更趋不稳,社队有意见,干部不敢管;有的村队干部,对知青提不起兴趣, 表面上欢迎,人走就冷面,认为是送来了劳动力,能干活就行了。也有一部分知青下乡时就抱着不纯的动机,一心想回城,整天跑安办,进县城,结伙闹事,打骂干部,一年只出八个工;有的一年没劳动一个工,看病花了300多。个别人挂上知识青年的招牌,招摇于市;有的知青患了急病重病,没钱治疗,各地知青办虽设了困难补助金,但救助范围和幅度都有限。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在河套地区很普遍,不仅局限在知青,连村里的社员都一样,这是个认识和观念的问题。对偏僻地方听不到广播和收音机,没有报纸可读的问题,盟知青办特别进行了细化安排,要求各旗县对知青集中的地方,按人数不同,分别代为征订了《内蒙古日报》和《巴彦淖尔报》。同时,在收到各地的援助物资后,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相关物品的倾斜分配。

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主要发生在女知青的周围。大调查后,“各个旗县均有反映,近年来连续发生对女知青进行逼婚、诱婚、奸污、迫害等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大案件。全盟初步统计达37起,其中,被强奸的14起,被诱奸,被逼婚的15起,被强奸未遂的4起,被迫害的4起。犯罪分子采取的手段是极其恶劣的,有的以推荐招工,招生,安排工作为名进行引诱欺骗;有的以吃喝拉拢关心为名进行迫害;有的强行威胁,也有的利用职权达到迫害女青年的目的。有的致使女知青怀孕,采取威逼,引诱要与其结婚。扬言说,你别看别人走了,你就是走不了,在这地方呆定了,我已从公社开出了结婚证明,不结也不行。一计不成,又说先结婚,生了小孩子后再离婚,不成后,又骗说多发生性关系才能打掉胎,借此变本加厉。女方被逼无奈,流浪外地,最后由同学护送回了天津。这些事件后果很坏,造成许多知青不安心农村,有的已跑回原籍,长期不归,有的借病要回迁,有的要求离开巴彦淖尔,迁到外省去,个别的造成精神失常。”为了打击这些迫害知识青年,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罪恶行径,巴彦淖尔盟委领导召开会议,对相关的坏分子进行了严惩。1978年的总结中说:“在全盟发生的54起案件中,判刑26人,劳教2人,拘留5人,处分16人,逮捕未判刑的3人,悬案3人。正在查处的2人。”

还有令人悲哀的一种现象,发生在知识青年的城市“老家”。当年离开城市的时候,年轻人们穿军衣戴红花,锣鼓喧天,欢送的人群夹道出十几里长。那一幕幕每每令下乡来的知识青年想起来就激动不已。然而仅仅是几年之后,回家的他们面临的却是另一番伤情的声音和画面。知青翟胜晨在其《失望》一文中说:“事隔几年,我们这些‘异地’儿女,却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我们回北京探亲与家人团聚,居委会三番五次去查户口,还催促我们赶快离京,有些单位甚至在高音喇叭里广播:‘请大家提高警惕,现在大批知青已返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在家乡父老面前该享受 这般‘礼遇’吗?”悲哉斯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千帆过
  117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优秀版主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6300 积分:35486 威望:0 精华:9 注册:2008/10/28 10:4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8 21:40:00 [只看该作者]

   步入晚年的知青依然忘不了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因为他们的青春与梦想曾经遗落在那里,当然,底层的磨练也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9/29 9:41:00 [只看该作者]

下乡问题可不少,

积累起来一大套,

解决难度都很大,

内外交困怎得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亚宁
  1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85 积分:806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3/5/15 23:0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 21:44:00 [只看该作者]

2、无限上纲的大批判

知识青年1964开始大数量下乡,时逢全国上下开展“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当时,全国有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巴彦淖尔地区也不例外,从上到下紧跟形势,全面部署“四清”运动。在开展阶段,具有特殊身份的知识青年,下到农村正逢其时,自然也当仁不让。当时的农村,对地主富农的批斗从形式到力度,因为历次运动的反反复复,已经没有多少新内容了。知青青年凭着他们的政治觉悟和路线斗争的敏感性,使“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把农村的批斗活动,一下子变出了众多的花样,出现了好多过激行为,有的简直可以用荒唐来形容,人为地制造了不少阶级斗争,产生过打人、捆绑罚跪、吊人等极端现象。这让知青在贫下中农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从城里下乡来到巴彦淖尔的知青,因为出身问题,也受到了一些牵连。

 曾在磴口县下过乡的兵团知青军宣队员回忆说:“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抓阶级斗争是军宣队的主要任务。因此每到一地,依靠贫下中农,白天与农民同劳动,春天送肥保墒,夏天田间管理,秋天收割。晚上,组织开会,贯彻上级文件。对生产队里有历史不清、成份不明的进行内查外调,为了查清历史问题,我和其他队员曾多次跑过包头、呼和浩特市和山西等地。”这是斗争的初期,还有点“温良恭俭让”的味道。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许多的年轻人为此上了瘾,手段也就变本加厉了。

挖内人党的时候,最初知青们有些不知所措,私下里疑问自己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怎么许许多多的贫下中农一夜间竟变成了“叛国投修反革命组织内人党”的成员?然而他们很快就凭着年轻人的敏锐劲,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中来,有些人还成了斗争中的先锋和打手。这时下乡的知青有很多都是从城里来的造反派红卫兵,虽然只有十七、八岁,却起了当地村民起不到的作用。他们可以对谁都不管不问,而且有“文革”中学来的残酷斗争经验,把出手的狠与硬,当成了自己表忠心,亮态度的一种表现。当时有过两件事,结果的一悲一幽默,令人现在想来都有几分啼笑皆非的酸楚。

当时的牧区,有一处当地设立的气象站,七八个职工中只有一位女性,因为青春期的骚动不安,晚上郁闷和无聊之中,有好事者戏言成立一个组织,并推举那唯一的女性为头目,职责是帮单身汉们物色、联络有意出嫁的当地姑娘们。大家说得开怀,顺便给自己的组织起了个“光棍委员会”的名称。“光棍”与“国共”发音很近似,结果被风吹到了无事生非的人耳里,后果可想而知。还好,那个女职工在被打得血迹斑斑,才苦苦思索到了这个玩笑,声嘶力竭地叫了一声:“冤枉啊!不是‘国共’是‘光棍’呀!”当事的几个知青问明白之后,都没有半点悔意,还骂骂趔趔说:“谁让你们不说普通话,活该!”

另一桩事情发生在临河县,说有一个下乡的北京知青叫路漫,来河套插队不久,就赶上了“挖肃”运动。有个蒙古族老汉,原来是大队的副书记,据说常和一个公社的副书记一块喝酒。这个副书记成了“内人党”的成员自杀了,老汉自然也成了被隔离开来的审查对象。当时路漫是记录员,记过好几张纸,可记完一会儿就全撕了。因为老汉先是矢口否认参加过这个组织,后来耐不过夜以继日的政治攻心术,终于交待了一些“问题”。完了,老汉却不在记录上签字,说自己刚才说的全是胡说八道,瞎编的。几个审查者当时那个气没处出,就决定不给老汉吃饭。几个人包饺子,老汉在地上转圈圈。后来,几个人不忍地也让老汉吃了一大碗。再审时,老汉说:“唉!不知道是哪个挨枪崩的鬼嚼出这么个东西来坑人,听也没听说过,上哪参加去!”结果,经过十多天的较量,专案组的人一无所获,北京知青长了满身的虱子。再后来,路漫成了蒙族老汉的大儿媳,在河套生根,开花,结了果。

这一冷一热的两个例子,现在听起来如同故事一样,可是,在吃大锅饭的“学大寨”运动中,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强迫粮食、猪肉、鸡蛋交售,打击出售自家产品的运动中,知识青年往往是最坚决、最不留情面的。这一点现在的老知青们也常坐在一起进行历史的反省,只是时过境迁,说到后来,除了罗列出一大堆的名词来,如“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批林批孔批周公”;“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打倒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还有一些批判会,针对“下乡镀金论”,“念书做官论”,“变相劳改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这些东西,从档案资料里,让人看得连篇累牍,不分前后,翻来复去,纠缠不清。但在当时的严肃和认真劲,尤其是上纲上线,上到了对毛主席的革命感情问题,那比泰山压顶还要重。在这些批判与审判会上,许多知青是标语的书写者,是罪名的拟定者,是口号的引导者,其作用的扩大化虽千言难尽。
有一个笑话说,在一场公社级的批林批孔大会上,台上一男一女两个高嗓门知青,正领着全场院的人喊口号: (领)打倒林彪!(众)打倒林彪!(领)打倒孔老二!(众)打倒孔老二!(领)狠批克己复礼!(众)狠批克己复礼! …… 口号呼毕,领导要发言了,全场出现短暂的宁静。这时传达室的老汉匆匆跑到台边,对男知青大叫:“王主任有电话!”于是乎全场革命群众一起跟着振臂高呼:“王主任有电话!”另有一桩真事,是说林彪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消息初时还被封锁着,很快就传到了兵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结果有一部分先知道了,不知道的人听了就不干了,有个知青,连夜爬火车跑回北京反映问题去了,结果自己反被抓了起来,罪名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死党,差点“杀身成仁”了。还有的知青,因为消息说漏嘴的“太早”,结果被兵团给戴了一顶大帽子,郁闷的最后差点得了忧郁症。这些看似荒唐,实则透着当年知青生活的真实,那就是满嘴的思想,满脑子的政治,现在看来,有多少人其实不过是闹剧的演员。

散布到各个生产队的知青是这样,在兵团的知青也不能例外。1969年冬季的时候,兵团开展了“开门整党”运动,要求战士们大胆提意见,绝不“穿小鞋”。这可给了战士们一个机会,使他们有可能把一些久藏在心里的对领导的意见端出来。“开门”之后,战士们怀着对解放军的美好感情,怀着颗拳拳之心,让自己的嘴代表自己的心,放开来痛快了一次。谁知,没过多久,整个运动就流于了形式,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实际上在兵团的特定环境内,真正能够虚心接受群众批评的党员和干部是少之又少,多见倒是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一位女生排长,团里有名的积极份子,由于提意见而被当时就免了职。连队的黑板报上,“加强党的一员化领导”和“坚决打击无政府主义”的口号,让知识青年们敢怒不敢言。从那年开始,有些知识青年不断挨整,也是因为在那次整党中提了一些比较尖锐的意见,从而种下了矛盾的根子。

在“大批判”期间,兵团里给牛鬼蛇神定的罪名可以多种多样,除了现成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外,还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代表、流氓、内人党等等。如果一个人沦为被批判者,除了肉体要受罪外,连灵魂也不能幸免。因此而造成的死人事件接二连三。三师二十一团的一位知青驾驶员,一次由于拖拉机油箱油面太低,发动不起来。他灵机一动也罢,鬼使神差也罢,解了裤子往油箱里尿了一道,车才发动起来。轮到下一班人,车又发不起来了,有人就揭发了他的行为。连长一声令下,驾驶员被关了起来,罪名是反革命破坏,自然成了批判会上的活靶子。二师十三团的一个知青,原在团卫生队当卫生员,准备入党时,被外调的人发现了“反革命”的家庭背景。于是,此人便一头跌入地狱,不仅下放到了连队,还轮了一个苦差事。谁知又有人发现了她的一首“平地风雷起,发配来轧草。含泪望明月,何时平怒潮”字句的诗,很快就成了大批判的对象。“反革命”、“混入兵团的阶级敌人”、“反动”、“复辟”等罪名,差点把一个年轻人逼上绝路。在地方上,“64年呼市下乡知青李洽成,因为反不正之风,给队长提意见,遭到报复,停发口粮和布票,造成李没粮吃,四处讨吃要饭。有的青年因为反映问题,被公社的领导用绳捆送县审查站,动用刑法,铐着手铐,圈了六,七天。”这些知青都是来接受教育的,本来是对敌斗争依靠的对象,结果却成了被革命的对象,令人悲也夫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 18:25: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整人也挨整,

混乱形式难辨分,

不知对错与时机,

极左思潮害死人。


 回到顶部